台灣四大國際品牌馬拉松之一的「台灣米倉田中馬拉松」(以下簡稱田中馬),今年打出在地宣傳口號「It’s My Way. Taiwan Way!田中味!」已在 6 月 1 日宣布開放報名,並將於 6 月 10 日報名截止,6 月 13 日公布中籤名單。主辦單位邀請 16,500 名跑者們重臨彰化田中,體驗這場「全台最具人情味馬拉松」。
田中馬總幹事鄭宗政表示,去年因疫情關係,許多跑者都很遺憾無法親臨田中,感受在地鄉親的熱情,但透過「雲端跑」的線上玩法及環保種樹議題,仍引發各界廣大迴響與話題。今年「雲端跑」將持續舉辦,讓海內外選手有更多機會參與田中馬,且因應疫情有所控制,包括 11 月 13 日的實體賽事,以及爸趣迷你馬拉松、賽事前一天的米寶親子裝扮路跑、台灣心田中音樂節等實體活動,也都將悉數回歸。
「你在其他地方跑馬拉松,可能是選手自己的事,但是來台灣米倉田中跑馬拉松,就是我們全鎮的事情。」鄭宗政總幹事表示,田中馬最難能可貴的特色,就是在地鄉親的人情味,「我們每年賽事都堅持物資在地採購、同時將一部分的報名收入拿來回饋在地體育班,支持在地體育扎根,動員將近 8,000 名鄉親沿途給選手們補給及加油。」種種作為,除了帶動田中的運動風氣,也成功讓田中馬成為在地居民的共同話題。
去年田中馬與富邦金控合作「Run For Green」活動,每跑 40 公里,富邦金控就會為選手種一棵樹,引發各界廣大迴響,今年田中馬也希望對環保綠色賽事有更多的作為,因此針對選手衣與泰山合作回收寶特瓶加上 S.Café® 環保科技咖啡紗製作;補給站環保紙杯採 100% 防水紙漿,無淋膜、無塑料、可分解回收的材質等;完賽證書採用全電子化方式提供,完賽後以簡訊方式發送成績連結至選手報名時所填寫之手機等,同時也希望在大會用車上,採用全電動車的規格,希望能夠減少更多的碳足跡排放量。
田中馬歷年來 H2U 永悅健康旗下「運動筆記」網站的評價,皆有 4.5 分以上的水準,為國內跑者評比十大優質賽事之一,與其他賽事追逐的目標不同,田中馬被認為是「最在地、最有人情味」的一場賽事,來到此參與賽事的跑者,都能體驗到田中鎮與台灣之美,除了有最熱情的鄉親支持,沿途還有最在地的美食小吃,堪稱「最有特色的台灣馬拉松」也不為過。
報名請點此。
資料來源/田中馬拉松
責任編輯/Dama
Challenge Taiwan鐵人三項賽事滿7歲了!今年賽事於4月27、28日在鐵花新聚落舉辦,屆時將有超過4,800位運動員加上4萬5,000民觀眾,近5萬人齊聚台東共襄盛舉。運動員中超過700名226K選手、1600名113K選手、1800名51.5K選手,以及近700位小鐵人,如此龐大的鐵人陣容,將展開為期四天的鐵人三項嘉年華!
由台灣鐵人三項運動發展協會主辦、台東縣政府協辦、台灣賓士冠名贊助、域峰表(Favre-Leuba)主要贊助的Challenge Taiwan國際鐵人三項,今年賽道一如以往在美麗清澈的活水湖拉開序幕;銜接台11線海岸線風景,一路來到寬闊的台東森林公園和國際地標;終點則設在台東市文青最愛的鐵花新聚落(鐵花村),賽道全程美景目不暇給。
Challenge Taiwan不僅是Challenge Family 亞太區最大規模賽事,世界排名僅次於德國歷史著名賽事Challenge Roth.,亞太區執行長Jovi於2018年接手CHALLENGE ASIA至今,亞太區已有9場CHALLENGE賽事在進行,CHALLENGE TAIWAN團隊也將賽事成功的經驗分享到亞太各地,代表台灣鐵人三項運動的成長備受肯定。
2019 Challenge Taiwan以『Balance your life』為主軸,提倡鐵人三項不只是對成績目標的追求,能夠將訓練、工作、家庭等所有生活達到平衡,才是讓人欽羨、成功的代表!賽事大使TVBS當家主播夏嘉璐表示,自己有3個小孩,還得同時兼顧忙碌的事業,但只要保持動力,就能持續鐵人三項運動,今年她也將帶著老公小孩參與Challenge Taiwan比賽,全家一起同樂。另一名賽事大使「鐵人主播」侯以理則說,無論工作多忙碌,如果每天早上6點能逼自己起床出門運動,這一天一定能成功地撐完!
主辦單位表示,Challenge Family不只是一場鐵人三項賽,更能影響周遭在乎鐵人們的生活。Challenge 包含比賽、訓練、工作、目標,Family代表對自己愛的人關心、付出、陪伴,而Challenge Family 想傳遞的正是「平衡的生活」。
記者會中,Challenge Taiwan秉持著『Balance Your Life』精神,佈置了「熱愛CT鐵人的家」 Show Room,將鐵人生活概念傳達給與會貴賓﹕不論三鐵衣、比賽時人身部品、自行車訓練台、日常生活中運動的配件、飲食甚至外出用的裝備都一一呈現,讓人深深感受加入鐵人三項運動生活的魅力。
資料來源/社團法人台灣鐵人三項發展協會
採訪撰稿/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