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習慣的養成幾乎成了全民運動,26歲小潔成為上班族後,忙於工作的累讓她開始想透過跑步養成運動習慣,但沒想到才跑沒多久,就開始覺得膝蓋怪怪的,就醫後才知道原來自己有「髕骨外翻」症狀,復健醫學科醫師建議可用「2招」復健運動改善。
小潔指出,剛開始跑步沒多久,就發現跑步時,膝蓋總覺得卡卡的,近期還有一些疼痛感,就醫後,才發現有髕骨外翻的症狀。原是為了身體健康想養成運動習慣,才在生活中加入跑步的練習,卻沒想到遇到這樣的事。
羅東博愛醫院醫學副院長、復健醫學科主治醫師鄧復旦表示,髕骨外翻屬於髕骨疼痛症候群的一種,正常情況下,膝關節中的髕骨要落在股骨之間平衡滑動,如果髕骨傾斜、外翻,髕骨的軟骨與股骨的軟骨就會對磨,此時病人就會有蹲下去、站不起來的症狀,或是爬樓梯時,膝蓋會有卡卡的聲音,甚至膝蓋出現腫脹的狀況。
髕骨的左右兩側各有一條股內側肌和股外側肌,當股外側肌肌力強於股內側肌時,就會造成髕骨外翻,此時透過肉毒桿菌素注射治療,放鬆股外側肌,使髕骨回歸平衡的位置,就不會造成摩擦疼痛。通常病人大約在治療後6週,不適症狀就消失,不會再有疼痛卡卡的問題。
以上述個案的狀況來說,肉毒桿菌素的注射治療,可以幫助放鬆髕骨兩側過於緊繃的股外側肌,治療效果大約可維持6個月。在這段期間,病人可以透過鍛鍊大腿骨內側肌,來強化股內側肌,使股內側肌和股外側肌的肌力盡可能達成平衡,以避免6個月後復發疼痛。
鄧復旦建議,以下簡單居家運動2招:
1.每天靠牆半蹲
2.膝蓋微內夾:膝蓋角度維持45~60度
他進一步解釋,有髖骨外翻困擾的民眾,在家可多做這2種動作,一次動作僅需維持10秒鐘、每日練習30~60回即可。
鄧復旦提醒,髕骨外翻若持續未治療,除了因疼痛造成不便行走外,還可能會因為持續的軟骨磨損造成髕骨軟化症。使用肉毒桿菌素治療髕骨外翻,不僅能免開刀消除病人急性疼痛,也延長了膝關節使用年限,提升生活品質。呼籲民眾有症狀別忽視,應至復健醫學科檢查,採取適當治療方式維護關節健康。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在2018年在執行大規模腹部超音波篩檢,發現竟有高達55%的民眾有「肝包油」的情況,最大原因是因為飲食以及生活作息不正常所導致,因此讓罹患的人也越來越多。
肝包油就是脂肪肝的意思,表示肝臟囤積了太多脂肪。脂肪肝(FLD)又稱為肝積脂病或肝性肥胖症,是由大甘油三酸酯脂肪液胞通過脂肪變性所積累在肝細胞。脂肪肝形成原因有很多種,像是長期酗酒、濫服藥物、營養過剩、營養不良、疾病引發的有糖尿病、肝炎、甲狀腺機能亢進、重度貧血、高血脂症等,但普遍發生機率最高的就是從飲食。攝取過多醣類,例如:餅乾、蛋糕、麵包,及含果糖飲料,以及脂肪攝取過度,像是鹹酥雞、油炸食物等食物,這些熱量消耗不完就會被轉化為三酸甘油酯,存放於脂肪細胞,然而營養過剩也是引起脂肪肝的主因,脂肪代謝異常會促使游離脂肪酸大量進入肝臟裡。
肥胖是造成脂肪肝最常見的原因,尤其是因為大家的飲食習慣,都吃得好又多,導致體重過重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根據統計,約有 30~50% 的肥胖者合併有脂肪肝的情形。肥胖的定義是身體質量指數(BMI)落在25~30的區間,這區間約有一半的人可能罹患脂肪肝;若是超過30,罹患脂肪肝的機率就高達 85% 。
紫洋蔥:建議挑選紫洋蔥為佳,因為顏色越深就代表硫化物含量越多,硫化合物有助降低血脂,並增加好的膽固醇 HDL,能促進脂肪的代謝。但因硫化物容易遇熱會被破壞,所以生吃最好。
韭菜、大蒜:大蒜與韭菜中的蒜素被證實可維持巨噬細胞的活性,讓殺病菌能力及促進淋巴細胞增生的作用變大,不僅可作為有效的免疫調節物質,也能避免腹部脂肪的堆積,還能活化肝臟的解毒酵素。
聖女番茄:聖女番茄富含維生素C,每天吃20顆就可補足一天所需。只要體內有充足的維生素C,有助在運動時,增加燃燒的脂肪量。
香菜:香菜裡有葉酸,有助於新細胞的生成和修復,而且體內有足夠的葉酸,還能降低罹癌風險。
檸檬:根據日本「三重大學」的研究,發現檸檬中可能含有一種能夠「預防脂肪肝」的成分,可以停止肝臟內的脂肪堆積。
此外,除了肥胖外會造成脂肪肝外,其餘像是不良飲食型態、愛吃精緻碳水化合物、愛喝含糖飲料、常喝酒等人,其實也都會有脂肪肝。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