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騎全台灣》歷時近 2 年的精心籌備,由醫護鐵人創辦人陳彥良邀請來自各領域的 18 位傑出鐵人好手,共同完成這本《跑騎全台灣:狂飆的 18 鐵人 ╳ 32 條私房跑步單車訓練路線 ╳ 38 場亞洲經典賽事守則》的超強訓練著作,同時也是《狂飆的 18 鐵人:台灣經典賽事與備賽攻略》的延續作品,並獲得本屆總統候選人與佛光山共同推薦的突破性訓練書!昨(6 日)舉行新書分享暨作者簽書會,到場多達 9 位作者眾星雲集,更有近八十位讀者熱情支持,熱鬧萬分。
歷時近 2 年的精心籌備,醫護鐵人再次匯聚來自各領域的 18 位傑出鐵人好手,共同完成了名為《跑騎全台灣:狂飆的18鐵人 ╳ 32 條私房跑步單車訓練路線 ╳ 38 場亞洲經典賽事守則》的著作。本書有鑑於前一本《狂飆的 18 鐵人:台灣經典賽事與備賽攻略》在 2021 年首次問世,連續兩個月內榮登新書暢銷排行榜佳績,再次於 2023 年中旬推出最新力作《跑騎全台灣》。
本次推薦者也是一大亮點,由跨領域多位專家名人聯手推薦,不僅凸顯了各產官學重量級人士對於體育運動的高度關注與推薦,更是佛光山積極參與全民運動倡導的實際體現。此外,《跑騎全台灣》承襲前一本的理念,落實社會公益,這次將作者版稅的一半捐贈給失親兒福利基金會,以支援受疫情影響的公益事業,完美呈現了各界對於全民運動共識與支持公益的融合。
《跑騎全台灣》於 9 月 6 日晚間在台北城邦書房舉行新書分享暨作者簽書會,由書中作者鐵人名模王心恬與統籌作者暨醫護鐵人創辦人陳彥良領銜主持,並由作者們面對面和讀者分享在推薦路線上的跑騎訓練心法。
統籌作者陳彥良透露:「我們一本書 19 位作者合寫,每人只寫 10 頁,讓寫書這件事簡單化,但不因為簡單而把深度簡化,書裡濃縮了各作者的訓練精華,滿滿的乾貨讓讀者們挖掘。」他更指出:「在作者黃柏青的倡議、全數作者投票之下,帶著大家滿滿的愛把本書的作者版稅 50% 捐贈給『失親兒福利基金會』,希望讓更多人關心這些孩子。」
受贈代表失親兒福利基金會東北區主任闕嘉玉表示:「很謝謝作者們的愛心,我代表失親兒福利基金會全台 5,688 位孩子獻上感謝。已成立 53 年的失親兒福利基金會在全台有 14 個服務處,主要服務沒有安置機構的失親兒,謝謝作者們讓這些孩子知道大家都在支持他們。」
不只版稅捐贈,本書也許多作者長時間關注公益。知本老爺酒店總經理劉祖寧表示,知本老爺近年催生了公益路跑賽「知本溫泉公益馬拉松」,他也因此開始愛上耐力運動,並致力於推廣運動結合觀光。在書裡推薦了一條知本溫泉區的194縣道,這條路線最有趣的是,平常很少人在此訓練,如果清晨或傍晚來練跑,猴子會比人還多。
身心障礙運動平權推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授姜義村也在書中推薦了對所有愛運動的民眾來說較平民的路線-河濱版國手之道與西濱公路。他指出:「全台灣登記在冊的身心障礙者超過 120 萬,而沒有手冊但有失能狀況的人約 3 倍,以每人有 2 位家人計算,全台有一千多萬人身邊或自己就是身心障礙者,且將近9成是後天造成。我們每個人都是身心障礙的候選人,然而這個社會對身心障礙處處不公平,我們享受為了身心障礙者研發的便利科技,卻處處限制著身心障礙者參與社會。」他也呼籲:「我們非常需要視障陪跑員以及視障協力車領航員,很希望大家都能來當視障者的眼。」
在會中擔任主持人的鐵人名模王心恬表示:「我覺得這本書能滿足到各種不同運動嗜好的人,喜歡旅行的就可以看像是我推薦的路線,注重訓練的人就可以挑戰難度較高的路線。最棒的是,這本書可以提供想鼓勵親友運動的人一個入門參考,是非常面面俱到的一本書。」
會中,公路車小馬何航順分享了南部許多「山道猴子」愛騎、在公路車車友間也相當熱門「水桶彎」路段。最速空姐林美佐(Misa)分享了台北美堤河濱、大湖山莊至風櫃嘴路線,她坦言自己平常跑步都看地板,為了書把這些地方重新跑一次,才發現路線如此美。丸鐵運動總經理郭修森分享了高雄佛光山與愛河畔的訓練路線,他表示,很期待《跑騎全台灣》能帶動讀者「踩點」的風潮,把 32 條訓練路線都踩完。台灣蛙后李詹瑩分享了自己從小跑到大的中和烘爐地,坡度達 10%-17%,訓練起來非常有效率。特別的是,目前懷二胎的詹瑩,在 2021《狂飆的 18 鐵人:台灣經典賽事與備賽攻略》出書時正懷著第一胎,她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每出一本新書就要懷一次寶寶!焦耳極限訓練中心總教練暨運動專欄作家黃柏青(柏青哥)則表示,自己在台北住這麼久,很難找到同時可以練三項的場所,近年發現青年公園原來是個很好的三項訓練環境,游泳池人較少不擁擠,在公園跑步或在河濱練騎之後,還可以回泳池洗澡。
《跑騎全台灣》是台灣首本以「訓練」為主題的跑步和單車路線工具書,集結 18 位在地鐵人的專業知識,為讀者提供 32 條訓練路線的介紹和專屬地圖,包括作者所設計的路線距離、爬升、補給點、交通等實用資訊。書中更對應訓練路線,分享了 38 場國內及亞洲各國經典耐力賽事的模擬訓練重點和比賽策略。
書的另一個單元中,專業教練提供了課表安排、跑姿改善和裝備選擇等實用建議;跑步和單車高手們也從不同的角度分享對初學者的貼心提醒,以及可能遇到的挑戰和解決方法。此外,書中還匯集了台灣北、中、南、東各地耐力運動團體的固定團練與連絡資訊,為讀者提供更全面的實用指南。
這本書籍不僅僅是一本運動指南,更是一個連接社會、凝聚共識的平台。從 32 條訓練路線的精心規劃,到 38 場經典耐力賽事的比賽策略,《跑騎全台灣》為讀者提供了實用且深入的知識,無論是初學或是進階的跑者、單車騎士、鐵人,甚至是有教學或帶團的專業教練,都能從中獲得靈感和説明。
本次新書分享會也相當感謝現場贊助單位提供現場來賓小禮物、咖啡茶飲以及運動能量飲料,包括:金門王大夫一條根、LP Support Taiwan、維他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咖啡小鎮以及櫻島家。
以下另有兩場在台中及台東舉辦的作者新書簽書會,歡迎有興趣的朋友與書中部份的作者們相見歡:
• 時代騎輪節『跑騎全台灣:狂飆的 18 鐵人新書簽書會』
活動日期:2023 年 9 月 15 日 11:00 - 12:00
活動地點:台中市政府前廣場
• 『跑吧!孩子 2023 知本溫泉公益馬拉松』
活動日期:2023 年 11 月 5 日 6:00 - 14:30
活動地點:東遊季 7-11 前廣場
《跑騎全台灣:狂飆的18鐵人 ╳ 32條私房跑步單車訓練路線 ╳ 38場亞洲經典賽事備戰守則》紙本書與電子書已於全台各大實體及線上通路熱烈銷售中。
《跑騎全台灣》作者名單:
統籌作者:醫護鐵人 陳彥良
作者群:
1. 王千由—雙棲女王、277自轉車競佐訓教練
2. 王心恬—鐵人名模
3. 江昇峰—樂高鐵人
4. 江晏慶—XTERRA專業教練
5. 吳承泰—鐵人夢想家、FXT第三屆冠軍
6. 何航順—公路車小馬暨醫護鐵人
7. 李詹瑩—台灣蛙后
8. 李翰暄—光頭神童
9. 林美佐—最速空姐
10. 姚焱堯—運動筆記創辦人
11. 姜義村—身心障礙運動平權推手
12. 許仁茂—地表最強的鐵人老爸、FXT第一屆冠軍
13. 郭修森—Vertex丸鐵運動創辦人
14. 黃柏青—鐵人運動專欄作家「柏青哥」
15. 楊志祥—鐵人暖男
16. 詹益榮—舒跑哥
17. 劉祖寧—老爺鐵人-知本老爺酒店總經理
18. 簡翊倫—知名YouTuber「一輪」
(以上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資料來源/運動星球
馬拉松賽事的由來,是由西元前490年一位雅典戰士菲迪皮德斯,將馬拉松戰役勝利的消息帶回雅典,在將勝利的消息傳到雅典後不久,這位戰士就死亡了。後世為了紀念他,產生了馬拉松這樣的運動賽事。一開始馬拉松比賽並不是現在的距離,經多過次奧運的變革後,變成現在26.2英哩的距離。
雅典戰士菲迪皮德斯當初跑的是不是馬拉松到雅典的距離,也有所爭議,但可以確定他跑了相當長的距離。當年沒有做屍體解剖,所以他的死因可以非常多元,但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心臟病發。
■ 壓倒性多數的意外,發生在馬拉松比賽的最後10公里。
■ 多數心臟病發的跑者在比賽前就有心臟疾病病史,固定有在就醫。建議有心肺疾病的病人,如果身體狀況允許,應在專業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運動。
■ 雖然心臟病是馬拉松賽事死亡第一大兇手,但是整體風險並不高,而獲得的好處相對非常高出風險非常多。
■ 想減少賽事上的憾事,早期醫護到達現場及AED的救助,最能幫助跑者。
根據一項長期追蹤 Marine Corps Marathon 海軍陸戰隊馬拉松的研究發現,約每5萬名人次參賽者就會造成一人死亡,死因多為心臟病。但是根據其他研究發現,馬拉松造成的心臟病沒有這麼高,如果是30-65歲沒有心臟病史的成人,要每80萬小時的跑步時間,才會造成一人死亡。這比搭飛機產生交通事故的死亡率還低。根據倫敦馬拉松(世界六大馬拉松賽事之一)的資料,約3.5年才會有一人因為心臟病死亡。因此要因為從事跑步運動產生心臟病死亡,風險並不如想像高。
如果以80萬小時換算到一個人身上,對一個健康的成人來說,每天跑一小時要跑2000年才會發生一次心臟病死亡的風險。考量到有氧運動對於心臟實際上是有保護作用,對於多數健康人來說,風險效益評估後,不用過度擔心跑步造成心臟病發的風險。
根據事後的分析,多數跑馬拉松而心臟病發的病人,事先都有一些徵兆。海軍陸戰隊馬拉松的研究發現,心臟病發的病人幾乎都有冠狀動脈疾病病史(心絞痛、心肌梗塞)。倫敦馬拉松的病人,有經過解剖的病人多數有冠狀動脈疾病,其他則有各式心臟疾病。
或許多數在賽事中產生悲劇的病人,多數在賽前都有不舒服或是胸痛的狀態,但是為了完成長期準備的賽事,並未告知朋友家人,更別提去就醫了。多數研究都在台灣以外國家進行,如果是賽前一兩週開始有胸痛等不適,可能不易在賽前就診,台灣就醫方便,如果在賽事前有任何不適,應當就醫以避免不幸。
既然心臟病發是所有運動的最大死因,對於中高齡者是否需要在從事運動前,進行心臟運動測試,來評估身體狀況是否能進行運動呢?運動前的心臟檢查,可能可以發現有心肌梗塞或是心肌肥大,而避免運動中的不幸事件。
雖然運動前測試是很直覺可以避免遺憾,但是心肺測試只有不到4成的人可以完成。耐力運動員也會產生生理性心肌肥厚,因此可能在沒達到身體極限時,心電圖就會產生變化,而被錯誤判讀。況且,測試通常會在跑步機上進行,每2萬次測驗即可能產生一次意外。同時在跑步中產生意外的跑者,可能在壓力測試中完全正常,一般認為只有兩成左右的人可以在壓力測試中被檢驗出來。因此,是否需要做心臟壓力測試?相當值得深思。
Aspirin(編按:阿斯匹靈,止痛劑)可以減少冠狀動脈疾病死亡,馬拉松心臟病發不少是冠狀動脈疾病造成的,因此使用Aspirin可能可以減少這樣的憾事。但是Aspirin也可能會帶來容易出血的問題,考量到馬拉松賽事腳部會不斷的撞擊地面,可能增加微血管出血的風險,使不少跑者長期有黑指甲問題,Aspirin可能可以減少心臟病發,但是卻會帶來別的問題(胃出血等等,加上馬拉松對身體產生的壓力並不少)。因此,為了比賽而服用Aspirin,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好處。
全程馬跑者在比賽中心臟病發的機率,是半程馬拉松的4倍,代表著越長的比賽距離帶給身體越大壓力。長跑運動的整體風險,相較其他運動(鐵人三項、學生競技運動)發生心臟病的機率仍然低不少,因此並不需要因為少量的風險而不去運動。長跑運動的風險不比想像高,更被認為是可以保護心臟功能,促進身體健康的一種生活方式。
隨著路跑比賽的盛行,參與路跑運動的人口大幅增加,進而使比賽中心臟病發的人數增加。這樣的狀況跟想透過跑步運動增進身體健康有關,雖然整體心臟病發生率沒有明顯增加,但可以明顯發現,男性發生意外的比例遠遠高於女性。
透過生存者的資料發現,這些人多數在比賽前就有心臟疾病病史,固定有在就醫,而此可知固定就醫,就算有心臟疾病,只要身體狀況許可,仍然可以進行馬拉松比賽。其中,年紀大的跑者反而有較好的存活率,可能跟他們心臟病發多為缺血性心臟病,並因為缺血性心臟病產生的心律不整而導致。相對地,年輕跑者多為病理性心肌肥大產生,這些人可以活下來,跟在場是否有人能立即幫他們進行CPR有高度相關。而壓倒性多數的意外,發生在馬拉松比賽的最後10公里。
超過8成心臟病發的跑者,是靠著AED的幫助而存活。因此想要減少賽事上的憾事,早期醫護到達現場及AED的救助,是最能幫助到跑者,每晚一分鐘到場救治,就會減少7-10%的存活機率。因此好的賽事規劃可以減少這類的憾事,3-5公里一個救護站,並且要有機動團隊配有AED,可以及時到達病發現場。但是多數的比賽意外,發生在最後10公里,這最後10公里醫護人員加上AED的數量應該要更為密集,甚至應該思考是否每公里就應該有一個救護站。
運動,不管是肌力訓練還是有氧耐力運動,都被認為對長期健康有益。在有代謝症候群(肥胖、三高)的病人或是癌症病人上,也被認為對疾病控制有益,甚至有心肺疾病的病人,如果身體狀況允許,也應該在專業醫護人員的指導下進行運動。雖然心臟病是馬拉松賽事死亡第一大兇手,但是整體風險並不高,而獲得的好處相對非常高出風險非常多。最後不管是從事任何運動,只要有任何不適,務必停止運動並且就醫,不要熬夜喝酒後運動,增加非必要風險。
經歷
Pose Method® Level 1 認證教練
Garmin 亞太區跑步教練培訓
RAD 自我肌筋膜放鬆國際指導員
醫師高考及格
衛生福利部署定專科醫師
部落格 陳柏長醫師的跑步筆記
FB 陳柏長醫師 跑步讀書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