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成人不分男女、每2人就有1人過胖,而兒童更是每3人就有1人!衛福部統計2022年國人十大死因也發現,竟高達8項與肥胖有關,多種趨勢皆顯示肥胖成為「國民慢性病」已是嚴峻議題。兒科醫師更直指,門診觀察兒童很多時候是「被動式肥胖」,多因受到大人不良的飲食習慣連帶影響,導致不想胖也難的窘境⋯
肥胖造成的健康衝擊,遠比你我想像中的更嚴重。依據世界肥胖聯盟估計全球肥胖人口趨勢,目前全球約每7人就有1人肥胖;但到了2035年,全球肥胖人口數將達到19億人,相當每4人就有1人肥胖,其中則有3.4億為兒童及青少年。
台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社區暨家庭醫學部主任林文元表示,國內成年人肥胖比例以每年4.1%幅度攀升,兒童與青少年的增幅更達5%。他說,「小時候胖不是胖」其實是錯誤迷思,在肥胖兒童中,超過7成成年後會繼續肥胖,而發生糖尿病、代謝症候群及血脂異常的風險,更超過健康體重者的3倍,將導致罹癌與死亡風險增加。
台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學院院長倪衍玄表示,根據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發布的最新肥胖研究指出,目前全球超過10億人口患有肥胖症,比1990年增加4倍多;而台灣民眾的肥胖問題更不容小覷,成年人過重及肥胖率為50.3%,換算每2人就有1人過重或肥胖;國、高中生的過重、肥胖率則約27~30%,代表青少年每3人就1人體重超標。
倪衍玄說:「成年人的肥胖重於改善,兒童及青少年則應重在預防。」他舉門診觀察指出,常常看到家長帶著小孩來諮詢兒童肥胖問題,但其實從爸媽或祖父母的飲食生活型態就能看出,「兒童的肥胖通常以家庭為單位」,大人習以為常的外食、垃圾食物等不良影響,讓原本沒有肥胖問題的兒童,也可能受到被動性的影響。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副署長賈淑麗則警告,根據2022年統計國人十大死因中,就有癌症、心臟疾病、新冠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等8項疾病與肥胖有關,呼籲體重紅字者盡早正視肥胖衝擊,建立良好生活型態,避免陷入更大健康風險。
林文元提醒民眾,「少吃多動」是萬年不敗的正確減重方式,重點在於要吃對食物,少吃是指少吃垃圾食物、戒除消夜,以利控制熱量;同時要搭配運動,減少脂肪增加肌肉,也能穩定維持減重成效不易復胖。若減重成效不佳或已出現疾病徵兆,建議諮詢減重專科醫師,透過藥物及手術制定個人化減重計畫,才能安全有效的減重。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減重以及減肥這個話題永遠不間斷,由其實對於女生來說。但是在減重時,許多人都希望在越短的時間下能快速看到瘦身成果,其實,快速瘦身危害健康的風險,以及復胖機率也較大!根據專家表示,其實最合理的減重速度應該會落在一週 0.5~1 公斤之間。
隨著大數據研究越來越多,會肥胖想減重減脂的人,不該只是單單在意熱量攝取而已。飲食佔人體70%,然而飲食內三大營養素的比例以及食物的來源、種類、GI 值、烹調方式、分配、甚至食材顏色,都對身體有非常大的影響。假使同樣要一天攝取 1500 大卡的均衡飲食餐與高蛋白無碳水餐甚至炸雞餐,在身體內的運用是完完全全不同的。在飲食攝取種類的方面,要避免攝取精緻澱粉類的食物,以及多餘糖類的攝取,像是炸雞、手搖飲、蛋糕等,都屬於較不健康、容易增加脂肪的食物。
即使三餐攝取量較少,但不定時吃也沒有幫助!當三餐不正常時,除了可能造成消化不良之外,到了該休息的時間,體內代謝的狀況會漸漸減緩,如果一直都有這樣習慣,或許會出現胃食道逆流狀況,甚至隔天代謝不好而有水腫等狀況,長期也是造成脂肪囤積的原因。另外,運動族群有正確的運動前後補充,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運動前、後該怎麼補給,以及吃對時間、吃對內容可以讓運動效果事半功倍。三餐當中,最重要的用餐時間就是「早餐」。早餐能調整生理時鐘、提高體溫,並補充能量使身體做好開始一天的準備。跳過早餐直接吃午餐的話,身體會將午餐視為早餐,生理時鐘就會延遲。
食物吃進肚子裡,其實會影響到我們體內賀爾蒙、消化酶等的分泌狀況,甚至體內賀爾蒙的狀態也會進一步影響我們的飲食選擇習慣。如果一直處於高壓狀態(運動頻率過高也是一種壓力),或者體內有胰島素阻抗等狀況等,都會導致身體出現一些小毛病,也可能讓飲食習慣越來越偏差,造成多餘的贅肉、脂肪產生啊!因此,若你時常處於高壓狀態下,建議透過你最能紓壓的方法來先平衡內在賀爾蒙,這樣才能讓減重事半功倍。把握以上幾點原則,給身體需要的能量,除了運動表現可以更加優異之外,體態也會朝自己想要的方向而有所改變。
資料來源/COFIT、Healthline
責任編輯/妞妞
在過去觀念中,大家認為減重就是計算熱量,把數字加加減減就可以了。但我想也有不少人經歷過這種悲劇:即使一整天泡在健身房、飲食熱量控制得再精準,卻很難再瘦下去。
首先,營養師和各位分享一個新的運動觀念!國際期刊指出:「運動不單單只是消耗熱量,更重要的是,伴隨各式活動的訓練,讓身體的代謝反應變好!」
我們身上的肌肉和脂肪都有獲取熱量的接收器,有運動者的肌肉接受器會比較靈敏,所以吃進食物後,熱量很快被肌肉代謝消耗,也就能減少體脂肪囤積。
運動不只是計算熱量消耗,更是為了讓吃進去的熱量更有效被利用,這才是打造易瘦體質的關鍵!
那麼,運動前後吃點小食,對於我們又有什麼好處呢?
運動時,有些很少被鍛鍊的肌群,即便在強度很低的情況下,假使重複動作的次數較多,或持續動作的時間較長,肌肉便容易筋疲力盡,導致運動完更加勞累的感覺。此時,為了加速恢復疲勞,補充適當的熱量和營養素就非常必要!
許多人以為一定要高強度的運動才會損傷肌肉,不過,我們可能有過類似的經驗:太久沒有運動,只是去小動一下,結果隔天痛到全身都沒辦法動,大腿好像不是自己的……這些運動強度其實不算高,但長期久坐或久站的上班族肌肉群的發展不平衡,而瑜伽的支持性動作會讓偏弱的肌群受到較大的刺激,造成肌肉纖維部分的斷裂,才產生上述慘痛的教訓。
然而,運動就是個破壞再建造的過程,這麼一來才能讓我們的身體越來越強壯又健康。 運動後,攝取適度的碳水化合物與蛋白質,更能修補肌肉過度刺激後的損傷,避免肌肉耗損哦!
運動後補充足夠的熱量和營養素,不只有助於修補肌肉損傷,也能促進肌肉生長,更能擁有漂亮的曲線!
瑜伽/空中瑜伽/皮拉提斯是結合伸展和輕度肌耐力訓練的型態,由於在活動中體能消耗比較少,如果運動前沒有明顯的飢餓感,不用額外補充食物。不過,太久沒有運動的人,初期在運動中有些暈眩或是無力感的話,在運動前2小時喝杯鮮奶或豆漿,可以幫助你有足夠的能量來完成這些動作哦!
鮮奶和豆漿屬於好消化的食物類型,大約1-1.5小時便能代謝成為人體的養分,並且同時具備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不易使血糖波動過大、更能維持運動時血糖的濃度,避免在運動中可能誘發低血糖造成的暈眩或無力感。
除此之外,這類團課時間約在1小時內,大多是仰賴自身重量來做肌耐力的訓練。假如運動後還沒要吃正餐,請補充約100-150大卡的點心就可以了。
運動後的點心除了熱量要輕巧之外,足夠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較能對肌肉的修補與生長有所幫助,像是便利商店的各種優格、優酪乳都是不錯的選擇哦!
• 圖文摘自如何出版,Emma周佑庭著作《帶你爽吃美食又能瘦,才是營養師!:鹹酥雞?手搖飲?下午茶?2.5秒選對吃!》一書。
本書特色
營養師本人每天實行的爽吃原則,
保證不說「不行、不能、不可以」,
只要掌握界線,邪惡美食也能放心大口吃!
根據市調公司在2018年的問卷訪查,一天兩次的外食族約佔總人數的50%。也就是每兩人之中,就有一位須仰賴外食來滿足早、午、晚餐的其中兩餐!
你還認為吃外食就和纖瘦、強壯、健康無緣嗎?那實在是太悲觀了!
本書透過大量的二選一選項來呈現,讓你能夠輕鬆了解在選食時,什麼樣的食物對身體才是好的、有幫助的。
書中的技巧都是最簡單、可實行、極有感的管理方法,也是營養師本人每天實行的爽吃原則。
不論是「中式、西式、便利商店」的早餐;正餐的「便當、自助餐、義大利麵」;夏日人手一份的「手搖飲、刨冰」;聚會必約的「牛排、火鍋、燒烤」;還是宵夜霸主「鹹酥雞、泡麵」等,都讓營養師來告訴你簡單有感的聰明吃法!
• 更多如何出版《帶你爽吃美食又能瘦,才是營養師!》一書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