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運動挑戰最大心率可以嗎?醫師警告心率應該控制在這個範圍才安全
1
運動挑戰最大心率可以嗎?醫師警告心率應該控制在這個範圍才安全
2
染疫過這麼久仍心悸、胸悶   醫﹕瑜珈、太極拳可調節自律神經幫助病情
染疫過這麼久仍心悸、胸悶 醫﹕瑜珈、太極拳可調節自律神經幫助病情
3
為什麼會肌肉痠痛?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

運動挑戰最大心率可以嗎?醫師警告心率應該控制在這個範圍才安全

2024-03-20
話題 保健 運動傷害 觀念

67歲黃先生退休後都會郊區爬山,但最近這半年內自覺時不時有一些心悸及胸悶的現象,且連爬樓梯都感覺較喘,體力大不如前。原以為是年紀大的正常表現,於是拖了一段時間才來醫院檢查,結果卻發現心臟功能約莫只剩正常人的二分之一,左心室收縮分率僅剩30%,診斷為「心臟衰竭」。

每次運動都想挑戰最大心率?醫師警告這樣操爆心臟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

心房顫動死亡率高2倍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陳玠宇指出,一般來說,正常靜止狀況下的心跳頻率介於每分鐘60至100下,不正常的心跳模式則稱作心律不整。除了心跳不規律之外,心跳太快或太慢都有可能是心律不整發作,而此心律不整可能來自於心臟的心房或者心室。

尤其慢性三高的患者,更可能合併老年人最常好發的「心房顫動」。根據統計,60歲以上的族群中,每100個人就會有4個心房顫動的患者,而到了80歲以上,盛行率就會提高到每10個人就會有1個心房顫動的患者。

隨著台灣邁入老年化社會,老年人口比例逐漸提高的同時,心房顫動就會在總人口中變得越來越常見;而且一旦有了心房顫動,死亡率會高2倍、中風率則高5倍之多,但有高達75%的患者平常卻幾乎沒什麼嚴重的症狀,因此不得不慎。

心跳速率超過最大心率要小心

陳玠宇指出,平常心跳比較快,除了交感神經較為興奮之外,其實也可能暗示著身體有著其他問題,諸如:心律不整、心臟衰竭、脫水、發炎感染、貧血、甲狀腺亢進等問題,需進一步檢查以釐清原因。

舉例來說,一個人的最大運動心率為220減掉年紀,若以50歲的年紀來論,最大運動心率為170,意即每分鐘170下心跳速率, 而此為100%運動強度的最大心跳速率。平常我們的活動分成5個等級強度:

最低強度(50-60%):慢走

低強度(60-70%):快走

中等強度(70-80%):慢跑

高強度(80-90%):快跑

最高強度(90-100%):衝刺跑

若當一個人在靜止、放鬆休息的狀況之下,心跳速率超過最大心率的一半以上,可能要懷疑有其他潛在的問題存在。

應控制心跳每分鐘50~70下

陳玠宇表示,換個角度來看,若心臟衰竭或有其他心臟疾病的患者,一般來說,心跳速率愈快反而會造成心臟過度負荷,也會加重心臟缺氧的狀況。

根據過往的國外研究顯示,在心臟衰竭的患者,若平均心跳超過每分鐘80下與平均心跳每分鐘小於65下相比,會增加將近4成的1年內的死亡率,尤其2016年的歐洲心臟衰竭指引更建議將患者的心跳降於每分鐘70下以下,建議心臟不好的患者應控制心跳於每分鐘50至70下,但須按照實際情況微調整。

一般而言,平常有在運動的成人,因為心臟相對會較為強而有力,尤其是年輕運動員,較常會有心跳較慢的正常現象,然而,當心臟提早退化,發生心跳過慢,甚至產生停頓的現象,更甚可能發生頭暈、暈厥或癲癇發作的情形,此時就必須專業評估是否需要置放心律調節器。

因此,在不同的生理情況下,應有不同的理想心跳速率,過快或過慢都可能暗藏著異常的生理意義。所以,平常應養成量測血壓與心跳的習慣並加以記錄,才能避免意外發生。

延伸閱讀:

「多喝水」就能守護心臟健康?研究揭「心跳快會早死」4招降心率

不只心跳太快⋯心跳太慢嚴重恐致命!台大心臟權威教「這樣做」預防

本文獲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

原文:別把心臟操過頭!醫警告「心跳超過最大心率」很危險:每分鐘●●下

 

/ 關於優活健康網 /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染疫過這麼久仍心悸、胸悶 醫﹕瑜珈、太極拳可調節自律神經幫助病情

2022-10-20
生活瑜珈COVID-19保健知識庫

今年國內爆發新冠病毒大規模流行以來,迄今國內已有超過 1/4 人口感染過新型冠狀病毒。而心臟內科醫師發現,近幾個月門診有不少病患因染疫康復之後發生心悸、胸悶等現象就醫,甚至有病人以為自己得了憂鬱症。醫師指出,這些病人是罹患新冠後心搏過速症候群(Post Covid-19 Tachycardia syndrome),除了必須就醫檢查治療,平時可做瑜珈、太極拳等能調節自律神經的運動,都可能幫助病情。

染疫過這麼久仍心悸、胸悶   醫﹕瑜珈、太極拳可調節自律神經幫助病情
染疫過這麼久仍心悸、胸悶 醫﹕瑜珈、太極拳可調節自律神經幫助病情

據統計,Covid-19 染疫人口中 99.5% 以上為輕症患者,可能在幾天或數週內康復,但這些輕症患者中,有些人的症狀可能持續超過 4 週甚至 3 個月以上。常見症狀包括疲倦、呼吸困難、心悸、認知障礙等;這些症狀可能是從感染初期就出現,有些則是在康復後過了數週才發生,這便是所謂的新冠後症候群或稱長新冠症候群。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瑞恒指出,這幾個月來,門診有為數不少的病患因染疫康復之後發生心悸胸悶而陸續前往就醫。在這些病患中,大多數染疫前都屬於健康族群,沒有慢性病史,但染疫之後開始出現突發或持續性心跳加速,有些人還伴隨有疲倦、頭痛、胸悶等現象,這些人接受 24 小時心電圖檢查,結果顯示不定時出現的竇性心搏加速。心臟超音波檢查並未發現心臟結構或功能異常,抽血檢驗也沒有發現如甲狀腺亢進或貧血足以導致心跳加速的疾病。有病人因為時常心悸而不堪其擾,認為自己可能得了憂鬱症。

李瑞恒解釋,這些病人罹患的疾病稱為「新冠後心搏過速症候群」(Post Covid-19 Tachycardia syndrome),屬於新冠後症候群的一種類型,國內外醫師都已發現不少案例。

這些病人染疫後發生兩類型式的心搏過速﹕第一類為姿勢性心搏過速(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是由仰臥改為直立姿勢 10 分鐘內,每分鐘心跳增加 30 次以上,或是直立狀態下的心跳超過每分鐘 120 下。跟姿態性低血壓不同的是,此時血壓並不會下降,有時候反而還上升。另一類的病人表現是不當之竇性心搏過速(inappropriate sinus tachycardia),是在沒有特殊情況下(如發燒、運動狀態),發生陣發或持續性之竇性心搏過速(每分鐘心跳超過 100 下)。 

「新冠後心搏過速症候群」屬於新冠後症候群的一種類型,國內外醫師都已發現不少案例
「新冠後心搏過速症候群」屬於新冠後症候群的一種類型,國內外醫師都已發現不少案例

關於新冠後心搏過速症候群的原因,目前尚屬於研究階段,有學者推斷可能是由於病毒感染後,誘發宿主體內產生自體免疫抗體,並活化交感神經接受器,造成自律神經失衡狀態而導致心搏過速。另有學者認為,病毒可能直接破壞了體內調控心跳及血壓的細胞,而造成心跳加速。

治療方面,由於這是新出現的疾病,目前尚未有證實有效方式。醫師通常會處方降低心跳的藥,如乙型交感阻斷劑,請病人發作時服用。從事可調節自律神經的運動,如瑜伽、太極拳等等,亦可能對病情有幫助。

李瑞恒提醒,新冠病毒也可能造成心肌炎而發生心律不整,因此建議感染新冠病毒後若發生心悸、胸部不適,仍需就醫診治,排除嚴重心臟疾病,以免耽誤治療時機。

延伸閱讀:
生活壓力大讓你喘不過氣? 9 種瑜珈體式幫助釋放焦慮情緒、放鬆身心


資料來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為什麼會肌肉痠痛?

2017-03-09
運動生理肌肉痠痛知識庫運動傷害保健

為什麼會肌肉痠痛?其實產生酸痛可能有幾種原因,一是肌肉纖維的拉傷,再來是肌肉在運動時及運動後,產生的一些化學物質刺激到肌肉中的感覺神經,這些化學物質都是肌肉代謝時的一些產物。一般來說,肌肉痠痛有分兩種類型,一種是「即發性肌肉痠痛」,是在運動之後立即產生的,一種是「遲發性肌肉痠痛」,是在運動後三天才開始。

肌肉痠痛

一般所泛指的肌肉痠痛,起因是因為運動所引起肌細胞輕微的傷害,而造成發炎反應,肌肉的傷口或毒素的刺激會讓組織胺等物質被活化大量釋放出來,由於這些物質會造成酸痛與癢以及發炎的症狀開始,肌肉會變得紅腫而發熱,一種用力會感受到疼痛,一般來說,特別容易引起肌肉痠痛的運作方式為「煞車動作」,例如在做臥推、槓鈴放下時的動作比上推時更容易造成肌肉傷害,又像是在登山時,下坡時比起上坡更容易肌肉的酸痛。

肌肉是否容易受傷也取決於肌肉的狀態,以及平日沒有運動習慣的人,稍有不慎就容易受傷,而年紀越大就越容易肌肉痠痛,也會是因為日常運動較少運動而導致,肌肉發生痠痛時,白血球會聚集並製造活性氧,以殺死細菌等病原或清除受傷部位,這個過程會導致組織過度反應,而製造出超量的活氧性,因此有時肌肉的酸痛可能會嚴重且持續很久,此外,通常年輕人對活氧性的抗性較強,酸痛也比較輕微,但隨著年齡增長,抗性會逐漸變差,因此年紀大的人肌肉痠痛傾向也比較嚴重也比較久。

肌肉痠痛

對於肌肉痠痛,運動後立即冰敷會有幫助,也可以在夜間入浴後,稍事伸展以促進血液循環,以幫助發炎症狀早點恢復,此外,運動後,適度伸展也能減緩肌肉痠痛,以下分享:7種方法讓你加速消除肌肉痠痛,讓受傷者可以加快恢復肌肉痠痛。

為了避免活性氧的過度反應,可以補充維生素C、E與多酚類等抗氧化物,適量的營養補充品、柑橘類或芝麻油等都有幫助。

預防肌肉痠痛的最佳方法就是採用漸進式的來增加運動強度,以及避免過多的訓練,制定規律的運動習慣,不僅能降低肌肉酸痛的機會對人體健康也會大幅提升,如果採用以上這七種方式皆無效,請立即就醫看診。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