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每天只有睡覺時沒有使用眼睛,隨著手機、平板等3C產品普及生活,現代人的用眼習慣也跟著改變,但過度用眼恐致眼睛調節力下降,加速眼睛老化速度。2025年台灣將步入超高齡化社會,根據最新認知調查指出,老花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是國人3大常見眼睛老化疾病,且逾6成3民眾自覺有眼睛疲勞乾澀情形,小心可能已是眼疾警訊。
戴眼鏡卻越來越看不清楚,一看久就開始視線模糊、流眼油、眼睛疲勞乾澀?這些都是老年人常遇到的眼睛老化症狀。衛福部國健署婦幼健康組副組長蔡維誼表示,眼睛從年輕就要開始保健,如高度近視者若控制不佳,可能導致中老年以後白內障或黃斑部病變,本身為糖尿病患者,則可能增加白內障提早發生的風險。
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眼科部主任王一中表示,老年眼疾問題相當重要,尤其是近視問題,研究顯示,近視每增加100度,會增加白內障和青光眼的風險20%、黃斑部病變60%、視網膜剝離30%,「不僅需要重視幼年的眼睛狀況,老年眼疾問題也一樣重要。」
王一中提到,眼睛不適症狀非常常見,但民眾卻不見得能認知到這是眼睛老化的疾病警訊,根據最新「國人眼睛老化疾病認知大調查」蒐集1,047份有效問卷,調查發現:
已有眼疾問題的患者僅佔37.5%
63.9%的人有眼睛疲勞乾澀症狀,可能是眼睛老化疾病警訊
30.6%的人有視線模糊不清、夜間視力變差、看近物較吃力等症狀
調查進一步指出,針對國人前3大常見眼睛老化疾病,有92.8%的受訪者瞭解老花眼是常見老年眼疾,90.9%提及白內障、66.2%提及黃斑部病變;不過,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亦是第4常見的眼疾老化問題,但僅有不到半數的民眾(45.2%)知道這個疾病。
而白內障是最常見的老年眼疾之一,且高度近視增加了罹患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等風險。該調查還指出,雖多數人了解白內障需手術置換人工水晶體,但仍有近半數(48.8%)以為靠「眼藥水、保健食品」就能治療白內障,超過半數(58.8%)則擔心手術失敗影響正常生活。
好消息是,調查發現民眾普遍對於白內障手術接受度高,且大多數都願意選擇使用高階人工水晶體,可以一併矯正散光及老花問題。王一中推測,這可能因現代人的多元生活方式及用眼需求有關。
台灣視覺復健專業服務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侯鈞賀表示,一般認為白內障在55歲以上才可能會發生,但隨著高度近視(超過600度)患者增加、超過所有近視患者的9成,臨床觀察白內障有年輕化趨勢,可能提早7、8年發生。
視力模糊不只是用眼過度,更要小心白內障及其他併發症。侯鈞賀強調:「白內障一定要開刀嗎?不少民眾認為自己只是輕微白內障並不會影響生活,放著不管沒關係,卻輕忽同時出現黃斑部病變、青光眼等併發症,嚴重可能導致失明。」只要出現視力模糊,就應該尋求專業眼科醫師檢查,避免眼疾加速惡化。
該如何自我檢測眼睛病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主治醫師田彭太提醒:「民眾可以透過阿姆斯勒方格表自我檢查,測試單眼視力是否出現線條扭曲情況,以預防視網膜相關疾病,若是糖尿病患者也應做好血糖控制,每年定期至眼科檢查。」目前常用的治療方式為雷射光凝固治療、光動力療法及眼內藥物注射治療。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眩暈問題好困擾,眼振儀幫你揪出原因!43歲的林先生因急性眩暈而就醫,經腦部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檢查,顯示正常無梗塞,但眩暈的狀況仍持續;另一位51歲陳女士因為滑倒造成頭部外傷並有反覆眩暈的問題,接受電腦斷層檢查並未發現有外傷性的腦出血,但持續有眩暈情形⋯
大千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李亭儀表示,眩暈有一常見的臨床現象就是「眼振」,當前庭或小腦功能突發不平衡時,會影響控制眼球運動的肌肉群,進而導致眼球的震顫。根據統計發現,急性眩暈發作時,大約20~70%的病人會有「眼振」。
眩暈要如何診斷呢?李亭儀表示,眩暈的診斷大從腦幹中風或腫瘤,小至睡眠障礙或心理因素都有可能,尤其大多數的眩暈無法從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等檢查找出病因,因此診斷上並不容易。然而,透過「眼振儀」的觀察,就可幫助診斷出眩暈的原因。
眼振儀是藉由科技化的頭戴式裝置,可錄影、放大眼球,並增強肉眼看不到的眼振,對於眩暈的診斷及治療有非常大的幫助。但眼振儀的使用上也有限制,較適合使用在首次急性嚴重眩暈或偶發性眩暈的急性惡化情形,且病人檢查中必須能配合指令。以下幾種人較不適合接受眼振儀檢查:
慢性眩暈
偶發性且就醫時沒發作眩暈
眼皮下垂
注意力功能不佳
李亭儀表示,上述兩位病人的狀況,林先生雖然急性期已過,無法以肉眼看出眼振,但從眼振儀可發現非常微小且單一方向性的眼振,符合急性前庭神經炎的症狀,在接受藥物治療後順利恢復;陳女士經眼振儀檢查後,發現為姿勢性的眼振,因此診斷為少見的側半規管型耳石脫落,經由一次耳石復位後成功治癒。
李亭儀呼籲,眩暈發生時常影響民眾生活品質,然而眩暈的原因非常多,建議民眾若出現眩暈的狀況,可到醫院眩暈門診就醫,經醫師安排檢查與治療,才能順利改善。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久坐不動是危害體態健康、造成長期腰痠背痛的常見原因,但相信有不少人會說「我真的沒辦法一直起來動,怎麼辦?」有些工作必須長時間盯著螢幕、盯著數據...所以無法不停地起身活動。針對這種困擾,本文將介紹常用的小技巧,讓你不用起身(當然,還是能起身最好)也能適當緩解壓力的臨床上常用兩種方式,都只需要透過簡單的想像,就可以輕鬆自行操作!
假設原本呈現垮坐姿,這個時候肚子是相對「內縮」起來的,會讓身體呈現駝背姿勢;只要把肚子向「外推」,有沒有發現身體自然地比較挺起了呢?
由 「內縮」→「外推」的過程是重心的轉移,將壓力從薦椎移動到坐骨上,也讓緊繃的肌群得已喘一口氣。而這個動作是透過脊椎的連鎖反應來達到拉正的效果,比起「抬頭挺胸夾屁股」是不是輕鬆多了呢?
想像你的頭頂有一個點,肛門口(俗稱X眼)也有一個點,將頭頂的點帶到肛門口的正上方串起來,這個時候軀幹就會自然挺起,歪斜的身體也會回到中線上。身體前後、左右的肌肉與筋膜 也會呈現在比較平衡的狀態。將這兩點串起的過程就是重心移動的過程,讓身體回到較中立的位置,是不是也很容易呢?
以上兩種方式如果做成功的話,可能會感受到下腹深層有微微繃住的感覺,這就是你的核心肌群在發揮作用!最後要再提醒一次,記得多多移動重心,才能避免肩頸痠痛哦!
(部分圖片取自網路)
動晰物理治療所的核心理念為「全人、科技、預防」,期望結合不同領域專長的治療師,建構最完整的治療方案。由不同治療師從不同面向解析問題,找尋各種解決問題的可能與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