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網球與登山的流行疾病學專家何美鄉,近年卻苦於膝關節疼痛問題,差點要置換人工關節。直到求診骨科名醫呂紹睿對她說:「退化的膝蓋有機會恢復,不用換人工關節。」她接受新式治療後至今已追蹤1年以上,不僅打網球、爬山、跑步、重訓都不再疼痛,更透過親生案例證實了「軟骨再生」的新治療觀念,期盼再生醫學與細胞治療技術的進步,能讓更多人受惠。
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醫師呂紹睿表示,退化性關節炎正式名稱為「骨關節炎」,是一種關節軟骨或關節下骨頭損傷的關節炎。常見症狀包括關節疼痛或僵硬,初次發病常僅見於運動之後但發病次數會隨時間增加;其他症狀包含關節腫脹、關節活動度降低,嚴重可能導致四肢無力或麻木。
呂紹睿說明,退化性關節炎會對長者生活帶來極大衝擊,長期影響全球近五分之一老年人口的生活品質,也是造成老年人行動困難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退化性關節炎盛行率為15%,換算350萬人受影響,且有年輕化趨勢;其中,高達75%患者不願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一拖再拖更惡化,即使接受手術仍有30%對行動改善效果不盡滿意。
呂紹睿指出,不少人認為,隨著年齡增長,膝關節會退化,出現疼痛、無力等問題很正常,但其實「老了膝蓋退化是錯誤觀念」,退化性關節炎在不清楚病因之前,醫界容易將其歸因於是老化或退化所造成。事實上,該疾病的真正病因,是來自於軟骨上的「內側皺壁」不斷摩擦受損所致。
呂紹睿進一步解釋:「正常人每年膝關節會彎曲達100萬次,隨著年紀增長內側皺壁會變得粗糙、被磨得鬚鬚的,這就是造成疼痛的原因。」過往傳統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以減緩疼痛為主,等到痛得受不了後再置換人工關節,卻治標不治本。
自2022年起截至今年8月,呂紹睿收治共81人接受關節鏡軟骨再生促進手術(ACRFP)與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其中有20人已追蹤至少1年,有87.5%逆轉了自然病程惡化趨勢,驗證了他投入近30年臨床與基礎研究,證實只要在良好的關節環境中「軟骨可以再生」。
呂紹睿指出,這項新觀念不僅代表再生醫療及細胞治療的大躍進,也能為許多早期(第1、第2期)發現的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及早介入治療,阻止關節炎持續惡化,未來有高達9成的患者,有機會不需要置換人工膝關節,可恢復過往的行動力。不過他補充,目前癌症病人因細胞病變,可能不適合使用此治療,需經醫師評估。
呂紹睿建議,膝關節保健可從「減少膝蓋彎曲速度、角度、次數」做起,尤其爬山、爬樓梯、騎腳踏車、游泳都要注意:
1.膝蓋彎曲時要放慢速度,降低傷害內側皺襞的機率。
2.彎曲超過60至120度是危險角度,20度內不會傷害軟骨,日常盡量避免不必要的彎曲、蹲低動作。
3.平常適度進行負重運動訓練,可穩定膝關節,而太極拳、瑜珈則有助於拉伸膝關節附近軟組織,達到保養關節作用。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蛋白質對於運動的重要性,以及是否需要額外蛋白質的問題,從以前就一直存在討論的問題,同時至今仍是體育科學家、教練和運動員們最熱門的討論話題之一。蛋白質長期以來一直與力量有關聯,因為作為肌肉的主要組成部分,增加蛋白質攝取量會增加肌肉的大小和力量以及運動表現其實都是相當有關係的。
蛋白質是構成體內每個細胞和組織(包括肌 肉組織、內部器官、肌腱、皮膚、頭髮和指甲) 結構的一部分。平均而言,它約佔你身體總體的20%。蛋白質是新組織的生長和形成、組織修復 和調節許多代謝途徑所必需的,還可以用作產生 能量的燃料。它也被用來製造幾乎所有的人體酶以及各種激素(例如腎上腺素和胰島素)和神經傳遞物質,然而蛋白質維持組織中最佳的液體平衡, 將營養物質送進與進出細胞,運送氧氣和調節血液凝結作用。
胺基酸是生物學上重要的有機化合物,由胺基(-NH2)和羧基(-COOH)的官能團,以及連到每一個胺基酸的側鏈組成;而胺基酸也是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它賦予蛋白質特定的分子結構形態,使其分子具有生化活性,包括催化新陳代謝的酶又稱「酵素」。 在人體內的蛋白質是由20個胺基酸所構成,其中9個為必需氨基酸(EAAs)和11個非必需氨基酸(NEAAs)組成;然而,由於EAAs不能由身體生產必須來自我們吃的食物所獲得,從我們的飲食中獲得的必需氨基酸包括纈胺酸(Valine)、甲硫胺酸(Methionine)、亮胺酸(Leucine)、異亮胺酸(Iso-leucine)、蘇胺酸(Threonine)、賴胺酸(Lysine)、色胺酸(Tryptophan)和苯丙胺酸(Phenylalanine);而兒童發育時還需要額外的必要胺基酸為組胺酸(Histidine),經過長時間的研究發現,它也是成年人不可或缺的必要胺基酸之一。
大量有關耐力和重量運動的研究所顯示,目前建議的每日蛋白質攝取量為0.75克/公斤,然而並不足以滿足有規律運動的人之需求(ACSM/AND/DC,2016;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2011;Phillips & Van Loon, 2011)。人體必須補充額外的蛋白質才能支應運動過程中和運動後所增加的蛋白質分解,並促進修復和生長。然而在運動時,會觸發一種酶的活性,這種酶會氧化肌肉中的關鍵胺基酸,然後將其用作燃料來源。當運動強度越大以及運動時間越長,更多的蛋白質就會被分解為燃料。此外,確切的蛋白質需求取決於訓練的類型,強度和持續時間。
當肌肉糖原儲存量低時,蛋白質分解的數量會增加。因此,在持續超過1小時的高強度運動中,蛋白質可以為你的能量需求做出重要貢獻( 高達15% )。所以,顯然在肌肉糖原含量較高的 情況下開始訓練是有好處的,這樣可以減少蛋白質在訓練過程的任何時刻被當做能量需求的貢獻來源。如果你正在進行減重/減脂計畫,請確保不要大幅度減少碳水化合物,否則當蛋白質被用作能量來源就無法用於組織生長。為了最大程度地減少肌肉損失,在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比例與減少熱量的比例的方面請設為正比。
請注意,攝取多於需求量的蛋白質對健康或表現性能並沒有好處。一旦攝取量已達需求量,多餘的其他蛋白質並不會轉化為肌肉,也不會進一步增加肌肉的大小、力量或耐力。
資料來源/Mens fitness、《運動營養完全指南》
責任編輯/妞妞
擁有一個強壯的下背肌是避免腰部痠痛最重要的關鍵因素,但訓練後的肌肉放鬆與伸展也同樣重要,因為,肌肉的靈活性是健康和無痛身體的主要組成部分,過度緊繃的肌肉及關節是導致訓練效果下降的主要原因,另外,常見的坐骨神經疼痛和梨狀肌綜合症是神經被夾在下脊柱所造成的結果,想要解決這兩個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拉伸。
但你知道要如何去伸展背部肌肉呢?一項新的研究報告說,每週一次的瑜伽或單純拉伸動作對減少腰痛和改善背部運動同樣有效。為了調查瑜伽與單純拉伸動作對於背部肌肉的放鬆功效是否相同,西雅圖集團健康研究所的Karen J. Sherman博士帶領研究小組,針對228名成年人展開一項研究,這些人都患有中度腰痛至少持續3個月以上,這些人被隨機分配到伸展組、瑜伽組及自我護理組,並針對伸展組與瑜伽組在每週進行75分鐘的課程,自我護理組收到一本自我護理書籍在家自行訓練,經過3個月之後,瑜伽組與拉伸組的人都減少了用於背部疼痛的藥物,其效果都優於自我護理組的人。Karen J. Sherman博士說:我們預計背部疼痛可以通過瑜伽來緩解而不是拉伸,但研究的結果卻令我們驚訝。透過研究的結果証明瑜伽和伸展運動對於那些願意嘗試體力活動來緩解中度腰痛的人來說是安全的選擇。
這次我們將介紹6個瑜珈拉伸下背部的主要動作,讓你能透過這幾個動作拉伸腿筋、腰背以及臀肌等這幾個區域的肌肉部位。每個姿勢盡量嘗試保持伸展至少1分鐘左右,最多不超過2分鐘。
招式 1 單膝點地脊椎扭轉式
身體採用仰臥姿式雙腿伸直在地板上,接著右腳屈膝於胸前;然後用左手將右腳往左邊扭轉至膝蓋靠近地面,同時,將右臂伸出平放於地面頭向右方轉,然後身體放鬆保持這個姿勢一分鐘,接著換邊再操作一次。
招式 2 壓腿排氣式
仰面躺著全身放鬆,下巴微收伸展頸部,雙腿伸直併攏雙手擺放於身體兩側,手背朝上掌心朝下。接著,左腳保持伸直同時將右腳曲起雙手抓著右腳膝蓋,將右膝蓋往胸前下壓感受下背部及臀部肌肉拉伸,保持一分鐘之後換邊再做。(也可兩腿同時屈膝)
招式 3 盤腿前彎式
首先,雙腿盤坐在地上雙手往上延伸,讓脊椎有往上拉伸的感覺之後,上半身往前傾將雙手放在地板上,接著雙手向前延伸同時臀部固定不動,讓下背肌有拉伸的感覺,保持一分鐘之後起身再做。
招式 4 單腿碰膝式
採用坐姿雙腿往前伸直背部保持直挺,將右腳帶到左大腿內側或膝蓋,接著雙手往頭頂上方延伸後,再將上半身往前延伸將雙手握住左腳底,這時左腳依然保持伸直的狀態,盡量讓腹部靠近左大腿,感受背部、脊椎與左腿筋的拉伸,維持一分鐘後再換邊操作。
招式 5 貓牛式
這是一個貓式與牛式所組合成的一個動作,首先,將四足著地呈現跪姿,雙臂及大腿與地面垂直掌心及膝蓋著地,吸氣,肩胛骨朝中線下滑;背部下凹將肚臍向下拉向地面(牛式),接著,吐氣將頭部和下巴往胸口處內收,同時背部往上拱起收腹(貓式),這兩個姿勢各維持一分鐘並重複10次。
招式 6 坐姿直腿前彎式
採用坐姿雙腿伸直背部直挺,將雙手往頭頂上方做延伸的動作(掌心朝內),接著彎曲上半身讓腹部盡量靠近大腿,手肘擺放於雙腿外側並貼於地面,這時會感受到下背部與腿部肌肉的伸展,維持一分鐘後再恢復起始位置,接著重複操作10次。
資料參考/barbend、draxe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