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是一位30歲的工程師,因繁重的工作壓力導致長期熬夜,白天提不起精神,每天睡不飽,讓她更緊張自己的身體狀況。她試圖靠週末多睡幾個小時來補回平時的睡眠,但效果不佳,反而讓週日晚上更難入睡,她試著躺滿8小時,但週一精神依然不振。身心科醫師指出,失眠睡不好想正確補眠,可留意3大重點,且每個人的睡眠時間都不同,不用追求一定要睡滿8小時。
周伯翰身心醫學診所身心科醫師鄭佳益表示,失眠問題困擾許多人,但關於睡眠的認知常被各種迷思所影響,例如「一定要睡滿8小時才健康」或「週末補眠就可以彌補疲勞」,這些迷思不僅無法解決問題,還可能讓失眠更難改善。
鄭佳益說明,錯誤的「補眠習慣」其實是許多失眠者的共同困境,這些迷思不僅無法解決問題,還可能讓失眠問題更加嚴重。
常見3大失眠迷思包括:
迷思1:每個人都需要睡滿8小時 其實,睡眠需求因人而異,大多數成年人每天需要7~9小時的睡眠,而非固定的8小時。如果白天能保持清醒、精神良好,就代表這樣的睡眠時長適合自己。也可以自我觀察一段時間:在自然醒來的情況下,會睡多長時間,找出適合自己的睡眠時長。
要注意的是,長期睡眠不足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肥胖和情緒問題的風險,因此穩定的睡眠時數才是關鍵。
迷思2:即使睡不著,躺著也算休息 很多人以為,只要躺在床上閉著眼睛,大腦和身體就能得到足夠的休息。然而,躺著卻睡不著可能讓心理對床產生焦慮,進一步加重失眠問題。
如果躺了30分鐘仍無法入睡,建議可以起身做一些放鬆的活動,例如聽音樂或閱讀輕鬆的書籍。但儘量避免使用3C產品,等有睡意再回到床上。並確保睡眠的光線、溫度適宜,能有效幫助入睡。
迷思3:週末補眠可以彌補平日的睡眠不足 雖然週末補眠能暫時減輕疲勞感,但無法完全逆轉長期睡眠不足對健康的損害,例如:內分泌功能失衡、體重增加問題,甚至可能打亂生理時鐘,讓週日晚更難入睡,導致「週一症候群」更嚴重。
建議平日應儘量保持規律作息,讓每晚睡眠時間穩定。亦可將午間短暫午睡15~20分鐘作為補眠的替代方案,效果會比週末長時間補眠更好。
鄭佳益提醒,破解失眠問題的關鍵,在於改變對睡眠的迷思,與其追求絕對的睡眠時數,或依靠補眠解決問題,不如重新思考工作和生活安排,才能提升睡眠的品質和身體健康。最後,鄭佳益醫師再次強調良好睡眠的3大重點:
1.找出適合自己的睡眠時數,不必過度追求8小時。
2.如果睡不著,記得起身活動,避免加重焦慮。
3.平日規律作息,比週末補眠更有助於長期健康。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