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們年紀增長,是否有發覺肌力在逐漸衰退?因此,許多人會透過重訓來增加肌肉力量。但是,在日本一位奧運滑雪選手葛西紀明曾提出不同看法。他認為,我們必須要讓肌肉先柔軟,否則再怎麼運動都是徒勞無功。因為柔軟度和肌力同樣重要,要找回身體柔軟度,不僅預防運動傷害且更有助於對抗老化。
幫你照鏡子時,是否發現多了根白頭髮、或是臉上皺紋越來越多,這些是外表老化的訊息。此外,照些訊息在日常生活中,也慢慢透露出身體機能衰退。像是可能踩空次數增加,或是走在平路腳卻突然扭到,其實改善柔軟度就能改善這些狀況。奧運滑雪選手葛西紀明表示:「曾遇過中年人想穿褲子,卻在腳抬起來時,就一屁股跌坐在地板上。大部分的人會覺得可能是肌力不足,但卻沒有人考慮到柔軟度的問題,也有可能是柔軟度不夠,才無法將腳穿進褲管中。」
柔軟度好的人能活動自如、體態優美,柔軟度不好的人關節活動範圍會受到限制。影響一個人柔軟度的因素有:肌肉、肌腱、骨骼、皮膚、脂肪、結締組織的構造與組成等。然而具有比較良好的柔軟度,可以使我們運動時更有效率,以及提升運動表現,在運動過程中,也能避免運動傷害的發生。根據許多專家研究發現,目前發現有相當多的下背痛病例與柔軟度較差得人有關,因此,具有較佳的柔軟度除了可以避免運動傷外,也可以使平日生活免於下背痛的困擾。
提升柔軟度的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靜態的伸展,另一種則是動態的伸展運動。靜態伸展是指不發生上下或來回且不急的用力伸展,而在伸展位置停留一段時間,而動態伸展是指上下或來回且急動或主動的運動,而且在最後伸展位置時不做停留。 一般來說,如果要增加柔軟度,建議採用靜態伸展,因為靜態伸展沒有組織傷害的危險,且消耗的能量較少,能具有避免或消除肌肉緊張或酸痛的效果。但是,過度的柔軟度容易發生傷害,像是關節有習慣性脫臼、無力等狀況,然而伸展運動與柔軟度的關係密切,透過身體不同部位的伸展運動,可以增進身體各部位的柔軟度。根據許多專家建議,瑜伽這一項運動是非常適合增進柔軟度的運動,許多運動員也非常喜歡在賽前及賽後透過瑜伽動作來伸展。
資料來源/Mighty Fighter、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
癌症是一種身體的慢性發炎,許多人想要透過吃抗發炎、抗氧化食物來預防癌症,卻有些人有效、有些人沒效。其實最天然健康的消炎方式就是「運動」,運動不只可以消除已經發炎的問題,還可以增加身體的抗發炎能力,從根本開始遠離發炎體質。
運動的好處非常多,從減肥、增加心肺功能、預防骨質疏鬆、提身新陳代謝、抗老等,都對身體非常有益處。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實運動帶來的好處不只這些,它還能改善全身的循環系統,把身體中造成發炎的廢物排出去。根據加拿大薩省大學(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物理治療系副教授布彻(Scotty Butcher)在一項女性研究中發現,如果年齡在50~75歲的女性,如果運動能力差,死於癌症的機率是運動能力好的人的2倍,死於其他慢性病等原因的機率則增高到4倍,這項數據充分顯示出,運動有多麽重要。
為了確認真的是運動造成的差異,研究團隊針對受訪者進行運動心電圖檢查。其中,發現運動能力好的人,可以很容易進行10個代謝當量(METs)的運動,像是以10公里/小時的速度慢跑,或是以30公里/小時的速度騎腳踏車;但運動能力差的人,即使以6公里/小時的速度快走都會覺得累。根據研究團隊說明:「運動對身體來說是一個挑戰,而劇烈運動的挑戰很大,所以身體會有更快、更全面的反應,以便應對下一次的挑戰;所以在運動結束之後,會有更多的血液流向肌肉,血液會攜帶氧氣、養分,不只增加肌肉的質量,也讓廢物減少,同時修復發炎的地方。」,然而只要有達到6以上的代謝當量、持續10分鐘,其實就有一定程度的效果,像是跑步、游泳,或是去做一些拳擊、有氧舞蹈的運動,都是不錯的選擇。
許多人覺得越來越年長時,就不能做這種高強度運動,其實年齡真的不是問題,身體素質才是問題。根據台北市立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郭家驊表示,一個70歲的人如果沒有保養,肌肉跟25歲的人比起來少了37%,但脂肪卻多了114%,雖然好像體重沒有增加太多,但體內的力量早已不足。這樣不僅會影響到生活,還會對身體造成負擔。
當然,有些激烈運動可能會傷到膝蓋等關節,但真正的鍛鍊,應該是對骨骼有很好的保護,反而可以強健骨骼。所以他們建議可以先尋求專業教練的建議,確認什麼樣的運動適合自己,然後再慢慢鍛鍊。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