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總要做一件瘋狂的事情,而且還要趁年輕! 年少輕狂不是錯,只要對自己負責、不傷害他人,也不傷害自己,年少不狂才徒留悔恨。但如果正值輔導級十五歲的年紀就跑步環台,算不算年少「太狂」呢? 讓我們看看《一萬天不休跑》作者黃崇華跑步教練的年少究竟有多狂!
我十四歲這一年,被甄選進入統一企業長跑隊,簽了人生的第一份合約 — 統一企業長跑隊贊助合約。長跑隊所有經費預算由統一企業全額贊助,所以我簽約後的比賽裝備服飾、比賽報名費、交通費、獎金制度等,都獲得相當優渥的贊助與獎勵,相對的責任義務是一年內必須參加約定場數的全國賽會。
長跑隊成立後兩年左右,春秋廣告公司也承辦規模相當盛大的「為健康而跑 — 統一企業環台長跑挑戰賽」,在民國八十二年,這可能是台灣歷史上規模最空前盛大、動用最多政府行政資源的環台活動。選手們得在七天內環台灣跑步一圈,考驗的不僅是體力、耐力、恢復力,還有多日連續移動的舟車勞頓。
活動標準由甄審委員會評選符合資格與條件的選手,再將所有選手分成四大隊,其中一隊全部是女子選手,其餘三隊皆為男子選手,男子其中一隊為國手組,包含何信言等名將在內。
賽事七天內,每天從上午六點開跑,持續至傍晚七點左右結束,各隊以不間斷接力方式進行。承辦單位將所有路線距離設定以每公里五分整的配速前進,規定每隊移動速率不能低於這個標準,若有隊員落隊會先給予提醒跟上隊伍,落後達一百公尺以上,隨車裁判會判定該名選手喪失資格並強迫上車,無法繼續跟跑,活動結束後也無法取得完成證書與七千元獎金。
籌辦階段最後一場開會討論時,承辦單位依各隊實力分配路線,因為採取輪流接力方式進行,各隊路線困難度差異並不大。換句話說,各時段每隊皆有出場的機會,不論是最煎熬的中午時段,以及東部的連續爬坡與海邊逆風路段。每位選手一天平均輪到兩次,第一輪跑完後馬上移動到下一個接力區,一天大約跑三十至四十公里不等,七天內要完成超過二百五十公里。
跑在中午酷熱時段、東部爬坡段,以及不能低於五分速,是三項最大的挑戰;當三項挑戰同時發生更是最大的考驗,承辦單位甚至表示「可以允許比五分速更快,但就是不能慢於五分速」,這是活動開始前不斷被叮嚀的殘酷規則。
相信當大家遇到一項挑戰,無論是事業、生活、運動、賽事、訓練等各方面,一定會評估自己的能力範圍與風險指數。然而當時我還算懵懵懂懂的年紀,聽到這項活動只顧著表達強烈的參加意願,並沒有多加深思熟慮,只認為要準備接受比馬拉松訓練更艱難的任務。
在我交出生平第一張家長同意書與切結書後,如願獲得參加資格,既期待又戒慎恐懼的心情隨之而來。
環台長跑挑戰賽是台灣大型企業與政府合作促成,在活動前期的宣傳與活動多日報導,算是相當完整且深入。宣傳之廣,連記者會當天我的姑丈在晚報上看到這項活動報導與我的名字,還特地打電話給我父親。在網路尚未發達的年代,能上報紙算是大事情,報紙內容除了詳細報導此活動的特殊性與挑戰性之外,也特別提到年紀最輕的十五歲黃崇華,與年紀最大的五十一歲曾太平(註)。
註:曾太平 - 素人跑者,五十歲時馬拉松首度跑進三小時大關,對於以破三為目標的素人跑者,具有相當正面的激勵效果與學習典範。
活動前一晚,所有選手被安排集體進駐飯店休息,活動第一天在台北市國父紀念館舉行盛大開幕儀式,所有隊伍選手都必須跑第一天的第一棒,與最後第七天的最後一棒。
抵達會場後,我被人山人海的場景與高規格震攝住。我們的保母車空間寬敞舒服,讓長途中可以好好休息,車上有整箱企業最流行的奧雷特、寶健運動飲料可無限暢飲。
起跑後,雙台警車鳴笛前導,大小路口皆站崗交通警察,選手車輛隊伍經過前立即啟動變燈機制通行,選手隊伍行進時安排一輛救護車、選手保母車、大會裁判車,以及隨行記者等全程跟隨,整個隊伍共有五台車輛前後壓陣。如此規格不僅於開幕第一棒,在環台七天的全程皆有如此高規格的待遇。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天上午賽程,我的隊伍輪到跑高雄站第一棒,當時市區遇到上班交通尖峰時刻,連機車道也塞滿車輛,警車情急之下不斷鳴笛廣播,請民眾禮讓我們優先通行,隊伍才得以保持每公里五分整速率前進,當下覺得既不好意思也相當感謝大家的協助。
七天六夜活動不到最後一天,我們絲毫不敢鬆懈,深怕一個不小心掉離五分速、一個失神扭到腳喪失資格。在第三天起床時,隊友曾太平伯伯問我:「你壓力很大吧!」我回答「有嗎?」其實有些壓力屬於隱性,自己也不一定知道。曾伯伯繼續說:「看你半夜突然醒來,呆坐在床上不發一語許久,我想應該是壓力太大,放鬆一點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其實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半夜發生這些怪異舉動,回個神告訴自己盡力而為就好,過大壓力不僅沒有幫助,反而影響休息睡眠與恢復。
第四天,隊伍進入屏東地區,在移動到下一個接力區的沿途每個路口皆有員警待命,而當時離我們隊伍預計出發時間還有一個小時以上。在等待出發前,我跟嚼著檳榔的原住民警察聊天打發時間,也感謝他們的辛勞。
以現階段社會氛圍與政府行政資源的運用,要再舉辦如此大規模的活動幾乎是不可能。但如果政府、大型企業、民間體育等三方願意共同合作舉辦大型體育活動賽事,相信對台灣體育發展將注入更大的能量。
第四天路線是從屏東跑往恆春方向。大約中午十二點,我們便遭遇恆春著名的落山風襲擊,高溫酷熱加上強大逆風,嚴酷考驗著全隊的實力、意志力與團隊合作,至目前為止全隊還沒有一位選手失格,大家仍在為目標奮鬥中。
賽程剩下十公里左右,曾伯伯突然體力大幅衰竭,步伐變得沈重不穩、節奏凌亂,可以看得出來他已勉強使出全力,企圖力挽狂瀾跟住全隊速度。但不久後他突然對大家說:「我不行了,你們先跑不要等我,不要拖累大家!」當下大家輪流跳出來鼓勵他,請他不要想太多,先專心盡量維持速度為主,此時全隊也很有默契地自然稍微降慢速率。
剩不到三公里,大會的裁判車從後面加速到我們側邊,搖下車窗吶喊提醒全隊速度已慢於五分速,必須拉回原速率。瞬間大家趕緊加速,此時是中午十二點半左右,但曾伯伯還是跟不上,不僅跑得辛苦,又掉了幾步距離,於是大家又再度放慢一些。
不到兩分鐘時間,裁判車再度急飆而來說道:「如果他再無法跟上,全隊務必維持速率,不然全隊將喪失資格。」裁判車再度退到後面繼續監看,全隊不知所措,此時隊友林福城大哥突然大喊一聲:「把他包圍起來!」於是採取緊迫盯人戰術,曾伯伯前後、左右都被其他隊員緊緊包圍,沿路全隊鼓勵之聲沒有斷過,他也幾乎被大家全程「壓著跑」。長跑選手無論訓練或比賽,當實力狀況不好時,被隊友用此方式激勵與對待,真是猶如人間煉獄。
度秒如年的我們終於看見一道曙光、一種重生的希望。前方接力隊伍已在準備待命,這也是我們歷經摧殘坎坷之路的終點,待我隊和即將出發的隊伍完成擊掌儀式後,正式宣告今天全隊再度通過考驗,保住明天繼續挑戰的資格。
環台挑戰賽的第四天賽況,不論是團隊合作與團結心、曾伯伯的意志力及不屈不撓的精神、終點線後大夥兒疲憊不堪的模樣,二十七年來一直刻印在我心中,時光荏苒都無法抹滅。
第五、六天在待命區,不斷傳來女子組速率已掉到五分多,甚至六分速的戰報,承辦單位也不斷鼓勵男子組選手,能夠盡量補回延滯的時間。
在男子三隊之中,我們這隊實力居中,僅能守住基本速率,我們隊友有林福城、吳興傳、曾太平、林清勇,黃銓仁、游樹林與廖學輝,以上七位全馬都是能跑進三小時內大關的選手。據說國手隊都以每公里四分速,甚至四分內飆速,實際上到底有多恐怖,因沒有機會加入也無法得知。
時間終於來到第七天,我們從坪林出發跑往終點站台灣大學大門。出發前大家都相當興奮,經過七天的煎熬終於要完成了,沿路上全隊歡樂氣氛也提升不少,但我還是小心翼翼,深怕一個不小心扭傷了腳而樂極生悲。
順利完賽後的活動閉幕儀式上,我獲頒一張環台挑戰成功感謝狀與一筆優渥獎金,記得當時在頒獎台上並沒有熱淚盈眶,情緒淡定冷靜,心裡只是想著「終於完成了,也終於結束了!」
如果問我七天環台長跑挑戰賽的感想是什麼? 經由這次經驗讓我更加相信「人定不一定勝天,但必能激發無窮潛力。」
• 本文摘自莫克文化,黃崇華著《一萬天不休跑:地才跑步教練黃崇華與他的31年跑界風雲》一書。
本書特色
✓ 十餘場經典路跑賽、國家級競賽詳實紀錄
✓ 超過百名台灣近30年馬拉松、田徑、越野跑界風雲人物紙上現身
✓ 退役長跑選手暨資深跑步教練分享對跑步訓練的策略與心法
✓ 以親身案例分析馬拉松、中長跑比賽戰略
✓ 超人氣跑者雷理莎初全馬破3的完整訓練策略大公開
適合讀這本書的人
✓ 跑步教練︰讀完彷彿跟一位資深前輩促膝長談教學理念
✓ 現役與退役長跑選手︰絕對一面讀一面感嘆:「這不是我嗎!」
✓ 路跑、越野跑賽事相關工作者︰深入了解已消失的各大經典賽事規則和舉辦型式
✓ 市民跑者︰沒天賦沒關係!看一名地才跑者如何透過不斷訓練、堅強的意志和比賽戰略贏得勝利,再透過跑步回饋到跑步以外的世界
✓ 一般大眾︰維持31年努力不放棄的經歷,不只能轉化成職場、人生上的養分,更吸引你踏出跑步的第一步!
更多《一萬天不休跑》資訊 請點此
如果你們還記得,大約在兩年前Garmin 935上市時,我曾發過一篇文談論「跑步關鍵數據」的看法。如果你們忘記了,那篇文的節錄是這樣的:
「數據化有它的好處,但如果一味追求數據化,那就是見樹不見林、捨本逐末。作為分析而言,垂直震幅、觸地時間等等都是很有意思的數據,知道自己的長短處、找到可以精進的方向。但如果你一開始的方向不對,認為只要追求完美的跑步動態指標,最後就能達到更好的成績,那就是我說的見樹不見林了。」
「我認為數據可以用來輔助、分析自己跑步的型態改變,但不是用來檢視一個人跑得好或不好的指標。一個人跑得好或不好,到賽場上就只有一個指標,就是完賽時間。」
兩年過去了,尤其是現在我拿到了最新款的945,我的想法改變了嗎?
我會說是,但也不是。
科技進步,現在許多跑者無論是練跑、參賽,甚至日常生活中,已習慣隨手戴上跑步手錶。但你是否有想過:你真的需要它嗎?或是,你真的需要花一筆大錢買隻功能如此齊備的全新跑步錶嗎?買下它之後,你用得到它多少功能,還是它的最大功能其實在激勵練跑或向跑友炫耀?超強市民跑者許立杰Jay在拿到最新一代跑步手錶時,有感而發特別撰寫此文,談論自己對心率訓練、科學化訓練以及跑步手錶的看法,最終回歸到原點:「你跑的每一步並不是傳送到你的手錶、馬拉松世界、Strava,而是累積到你的身體裡。」
從舊錶換到了945,我第一個感覺就是「哇,這麼多新功能。」隨後卻馬上開始擔心「所以我要怎麼用?」不是說那些功能我不會用,而是說在很多時刻,它提供的東西甚至超過我需要知道的了。
例如訓練負荷給了我一個數值,然後根據 firstbeat 的後台,它覺得我跟「一般人相比」是過度訓練。可是我本來就不是一般人,我在Garmin Connect的數據裡,無論是里程、活動時間、次數、強度、都超過了99%的人,你怎麼會覺得我是「一般人」?
錶的設計本來就是為了符合大多數人的需求,這我理解,因此不能也不該期待它在每一方面都能完美無缺。那怎樣的數值對我是合理?還是要回歸到基本面上:
這次跑完的配速怎麼樣、同樣配速下的心率是不是合理?心率也有可能不準,自評的辛苦程度到哪,All Out 還是有所保留?這些東西有些手錶會告訴你、有些不會、更有些它會誤解。這就為什麼無論數據再詳細,我每一天訓練後,都一定會筆記下心得。
我跟你們分享個小故事:一年前我曾跟一位年輕的女跑者訓練過很短暫的時間,之後也變成了朋友。有天她的錶壞了,不得不買了第一支光學心率錶。完成第一次訓練後,她問了個很可愛的問題:「嘿,所以心跳165是高還是低?」
我一聽不禁笑出來,你居然不知道165 bpm對自己來說是高還是低?因為這是她第一次測到自己的運動心率,在那之前都是用很簡單的碼錶訓練,強度高低都是憑體感。你說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會有好成績?
她的一萬公尺最佳是32分台,女生。
所以有時候我會覺得,這些很詳細的資料分析與監測,是不是某種情況上限制了我們自由地奔跑。我們變得很依賴這些裝置,很多人沒有手錶就不出門跑步(譬如我也是)、GPS 失準就緊張兮兮、心率偏高就不敢跑下去,也不管是儀器的失誤,跟身體反饋是否一致。
這對我來說很荒唐,因為回歸到原點,你跑的每一步並不是傳送到你的手錶、馬拉松世界、Strava,而是累積到你的身體裡。
現代人跑步已經是社交的一部分了,你很難回歸到那個沒有跑步APP的時代,當一個純粹的跑者。就像很多人雖然討厭 Facebook,但當你不得不使用它,那怎麼找到一個平衡點。
科技不一定始終來自於人性,當你在使用時,也偶爾提醒自己要抽離一下,想想自己為何而奔跑。也許是為了更好的成績、也許是成就更好的自己、或者沒有理由,你就是喜歡跑步嘛。
現在看很多人跑步,好像變成了軍備競賽。你有最新的鞋,那我一定也要有。你有最新款的錶,那我怎麼可以輸?
Garmin 945到底值不值得買?這問題真的很難。因為功能這麼多,你需要的是哪個,它提供了這麼多套件,但你實際會用的又有多少?
這些我都沒辦法替你回答,但也許有件事可以很簡單地判別:如果你覺得它可以幫你增加一些跑步的動力,那就買吧。就像有人穿了 4%、全馬跑五六個小時,我也覺得滿好的。至少他穿去跑步了,有跑就值得。
945真的是隻好錶、但我先前用過的310, 225, 235同樣也是,其他品牌Polar, Suunto肯定也不差。但它值不值得美金$600、台幣$19,900?
我儘量客觀地呈現,不過最後這題
還是應該由你回答。
沒有受過一天田徑訓練,長大才發現自己很喜歡跑步;參加過兩屆波士頓馬拉松,全馬最佳成績 2 小時 39 分。目前居住在加州,與同樣追求全馬夢想的夥伴一起努力著。
FB Jay的跑步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