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講座教授洪聰敏獲選為2018年美國國家人體運動學院院士(Fellow,National Academy of Kinesiology,US),該學院是全球體育運動學術界最高殿堂,92年來頒發140多位國際院士中,僅4位非美籍華人,而洪聰敏是暌違37年來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台灣人,也是該學院成立至今第二位台灣人。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講座教授洪聰敏
赴美授證書 受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恭賀
洪聰敏於9月22日美國國家人體運動學院的年度學術會議上,與其他12位共同受頒發為新任院士,並從主席Bradley D. Hatfield手中接下院士就任證書。洪聰敏成為2018年唯一新當選的國際院士及華人,會議中,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Tip S. Thorne、下屆主席Bradley J. Cardinal都在場恭賀。
Bradley J. Cardinal表示,事隔37年,洪聰敏成為第二位來自台灣的國際院士,代表他在人體運動學領域中成為新時代的領導者,也確信他將成為激勵下一世代的最佳典範。
洪聰敏與2017年諾貝爾理獎得主Tip S. Thorne(右)合照
知識便利貼|美國國家人體運動學院院士
「人體運動學(Kinesiology)」是美國高等教育界用來描述體育、運動科學以及其他與人體動作有關學術領域的通稱。美國國家人體運動學院成立於1926年,自此開始遴選院士,以美籍學者為主,外國籍學者則為國際院士。至今(2018年)獲選院士人數共725人,其中140多位為國際院士,獲選院士者代表他在人體運動領域有極崇高學術地位,且是終身榮譽。
國際院士大多數來自歐洲,少數來自亞洲,至今僅有4位非美籍華人,台灣有則兩位當選。台灣首位獲選的蔡敏忠(已故)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系41級校友、前國立體育大學創校校長、教育部體育司(當時國內體育與運動事務的最高主管機關)首任司長,於1981年獲選;第二位即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講座教授洪聰敏。另兩位非美籍華人則是中國上海體育學院院長陳佩杰、香港浸會大學退休教授傅浩堅。
美國國家人體運動學院院士就任證書
貧農之子→桌球國手→大學教授 運動改變一生
洪聰敏出生南投草屯鄉下,從小家中經濟貧困,父母都是文盲,而他靠著「運動」改變了一生。25歲前,洪聰敏是個桌球國手,他國小四年級就開始學打桌球,17歲當選為國手,一路獲獎無數,直到25歲從球場退休。沒想到退休隔年,竟發現他患有地中海型貧血,才知道以前跑步或打球時,為何容易比別人疲累。
洪聰敏表示,桌球培養了他的抗壓能力和韌性,也養成自我良好的紀律 。在還不知道自己有地中海型貧血的情況下,他經由不斷訓練,最終能在20分鐘內跑完5,000公尺,證明了人的身體有很高的潛能與可塑性,只要給身體機會,循序漸進適當刺激,身體就會慢慢達到意想不到的境界。
1989年,洪聰敏從台師大體育系碩士班畢業,赴美國馬里蘭大學人體運動學系攻讀博士;1997年返國後,便聚焦運動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成立多個運動心生理學實驗室,他培養出的碩博士生中,現在不乏在美國及台灣擔任大學教職。
學術成果助亞奧運選手 洪聰敏:適應刺激環境,成功就會到來
在學術上,洪聰敏特別關注兩大研究議題:一為競技運動表現之認知神經機制與控制,就此發現運動表現最佳心理狀態的大腦皮質活動特徵,以及透過神經回饋控制之方法。二為運動對大腦認知神經功能的影響,發現不同運動處方與老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兒童,以及其他一般對象的關係;研究對於採用運動處方來提升大腦功能,特別是前額葉的執行控制功能,具有重要的方法與證據貢獻。
上述研究成果已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超過140篇論文、專書章節超過20章、國際研討會論文超過150篇,並被運用在幫助國內亞奧運選手提升國際競賽成績,以及幫助體育老師、特教老師提升運動教育的績效。因此,洪聰敏今年也榮獲科技部「傑出研究獎」肯定。
他表示,自己身為運動員及體育人,深深感受運動對國家社會可以產生的助益,往後將持續以研究來推動競技與健身運動,幫助國家運動員為國爭光,並促進全民身心機能降低照顧費用、提升運動產業促進經濟發展。
洪聰敏說:「現代人很容易失去動力、信心,希望透過自己的經驗,能帶給大家一些希望。像我這樣患有地中海型貧血的人都能成為國手、中學沒唸書卻能成為教授,所以大家不要自我設限,只要多花一些時間,慢慢適應刺激環境,成功就會到來。只要給自己機會,就會發現,人真得有無限潛能。」
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秘書室公共事務中心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