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越野長跑的克麗西·梅爾 (Krissy Moehl) 時常在山中不平穩的小徑上奔跑超過五十公里,在長距離跑步中,她很享受雙腳帶她走過的路途,讓她能見證美不勝收的風景。一直以來,她在跑步時都謹記三件事:微笑、確保身旁的人都樂在其中,以及贏得勝利。
數年前,她接連參加兩次上百英里的賽事,其中一場她拋下了自己立定的微笑準則,一心只想著要贏得比賽。但因為太專注於輸贏,她無法享受跑步時的快樂,造成身體上和心理上極大的負擔和不適,在跑完全程後,她必須在家休養好幾個月。
經過這次的痛苦經歷,她一度想放棄跑步,但在認真思考之後,她認定跑步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只要能跑步,就是一種獲得,因此她懷抱著這份信念再次上路。
數月之後的百哩賽事是圍繞白朗峰,上上下下的高度落差近萬公尺,就像當天爬上聖母峰一樣。在途中,她注意到身旁親友的支持、陌生人的歡呼,這一次,不忘初心、享受其中,讓她最後獲得了第一名。
在這兩場賽事之間,她體認到:當你努力讓不可能的事情成真,就能敞開心胸,保持原始、純淨的心去做自己,當你看見最真實的自己,世界就會回應你。
資料來源:TEDxTaipei
[延伸閱讀] 從芭蕾舞者到越野跑女王 Krissy Moehl的大滿貫之路
越野跑步與芭蕾舞,這兩者之間看上去並不搭調,但是據外國媒體報導,美國的一個女孩就成功完成了從芭蕾舞者到越野跑女王的轉變。過去的十多年時間裡,她幾乎包攬了這個世界上所有最著名越野超級馬拉松比賽的冠軍頭銜。
這個女孩名叫克麗西·梅爾 (Krissy Moehl),1977年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但是自小在華盛頓州長大。小的時候,梅爾接觸過許多不同的運動,打過籃球和保齡球,是當時學校籃球隊最精準的投手;從事過馬術運動,還打過保齡球。但是跳過踢踏舞和芭蕾舞,舞蹈是她最主要的身份,同時還是一名出色的芭蕾舞者。
梅爾成長的地方距離大山並不遙遠,但她卻從來沒有走近過它們,更不要說跋山涉水地越野跑步了。談到年少時期的生活,梅爾表示:「我長大的地方距離叢林大概有14英里的距離,那個時候在我眼裡,大山是需要搭公車或汽車才能夠到達的地方。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可以用雙腳去丈量它。我原來覺得,山是一種平靜地佇立在遠方的東西,但是現在,我一看見山就想著要去擁抱它們。」
從初中開始,梅爾開始接觸田徑運動,高中階段,800米成為了她的強項。大學期間,梅爾還憑著800米的優異成績,入選了學校田徑隊,但是那個時侯的她還沒有想過要把跑步當作自己的事業。大四那一年,梅爾在西雅圖跑步用品公司 (Seattle Running Company) 找到了一份工作,正是這次經歷讓她產生了把所有精力與時間都投入到跑步中去的想法。當時,在這家公司中就職的,還有兩位著名的美國菁英越野跑步運動員史考特·尤雷克 (Scott Jurek) 和史考特·麥克科伯瑞 (Scott McCoubrey,他也是西雅圖跑步用品公司老闆),他們的生活方式影響了梅爾,梅爾聽從他們的建議,參加了第一次長距離越野跑比賽。
「我突然發現,用雙腳就可以到達任何我想要去的地方,不管有多遠。」梅爾說,「我第一次參加越野跑比賽是在丘卡納特(Chuckanut)50公里的比賽,那次我拿到了冠軍。我激動極了,因為我還打破了賽事紀錄。第一場比賽總會在人們心裡占據著特殊的位置,在那之後,我越來越喜歡這項運動了。」
現在的梅爾已經是丘卡納特50公里賽的賽事總監,從2000年開始參賽,梅爾至今已經奔跑了15年,獲得了超過50項超級馬拉松冠軍,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環白朗峰超級越野賽 (UTMB) 女子組冠軍,還是美國超級馬拉松越野跑大滿貫的最年輕完賽者。作為經驗豐富的前輩,梅爾現在除了自己跑步之外,也致力於給予年輕的運動員指導。她和好友一起發起了一個公益環保計劃「Mile for Mile」,打算通過以跑步的方式穿越智利巴塔哥尼亞國家公園,來喚起人們對這片淨土正被人為破壞的現實的警醒。
資料來源:搜狐體育
關於Krissy Moehl
關於UTMB環勃朗峰超級越野耐力賽
台北時間5月6日,19:00時在桃園航空城願景館展開的2018「Wings For Life全球路跑」,全球超過10萬名跑者零時差開跑,總計跑了934,484公里, 全數捐出投入找尋脊髓損傷治癒方法研究的活動報名費,所有募款達3,000,000歐元(約107,970,000新台幣)。今年台灣賽道由葡萄牙的Luís Ricardo Beato Pereira以58.7公里奪冠,Luís Ricardo Beato Pereira是上屆西班牙賽道女子冠軍Elisabete da Silva Pereira的男友,因此陪同來台一起參賽,雖然共同起跑但為了給予彼此空間,後續則分開跑,出乎意料地跑出比預期還好的成績,不僅追過女友,更拿下男子冠軍。
Luís Ricardo Beato Pereira分享:「這次最困難的是面對時差和濕熱的氣候,讓我非常不適應,而且跑道是環狀且有坡度的,其實不是很好跑,因此開跑的策略就是先保存體力,然而環狀賽道的優點是,有非常多人在賽道兩旁對我加油,更激勵我向前跑。」台灣賽道女子冠軍則是瑞典籍的Frida Södermark,以41公里奪冠。
女子冠軍Frida Södermark透露:「其實我過往經常參加超馬比賽,這次的公里數對我來說只是平時跑的一半公里數;這次會選擇不同國家賽道,是因為我相信透過跑步是認識一個地方最好的方法,這次來到台灣桃園賽道,因為接近機場,邊跑的時候還看到飛機從附近上方飛過,非常特別。」從所有賽道勝出的世界男子冠軍,是參加美國加州賽道的瑞典籍輪椅選手Aron Anderson,已連續兩屆奪冠,本次成績達89.85公里;世界女子冠軍則是葡萄牙籍的選手Vera Nunes,她在德國慕尼黑賽道跑出53.78公里。
「Wings For Life全球路跑」首創無固定終點線,於開跑三十分鐘後派出「終結者號(Catcher Car)」捕捉跑者,定期加速直到追上最後一名男女跑者產生冠軍才會結束賽事。已完成賽事的跑者在舞台前一邊隨節奏搖擺,一邊觀賞舞台大螢幕上的賽道live直播,為還沒被終結者號捉到的選手加油,掌聲與尖叫從無間斷。
今年擔任終結者號駕駛的活動大使「鐵人之花」汪旖文,在出發後超過4小時才完成追完所有跑者的任務,汪旖文分享:「追上跑者的時候,跑者都非常興奮跟我們道謝,我也回禮感謝,感謝這些跑者用行動支持,一起為不能跑的人而跑。」其他包括,擔任加油手的「黃金左手」陳菀婷、Red Bull 運動員滑輪溜冰甜心王佳葳、跳高好手向俊賢、極限單車選手鄭喬鴻、紅面棋王周俊勳、鐵人一哥謝昇諺、節目主持人林柏妤、鐵人主播侯以理、花式籃球球魁陳勇勝、插畫創作人Duncan & 囂搞、塗鴉藝術家Bounce等人都參與賽事,用行動支持公益。
本次特別來台灣參加的南非籍Wings For Life的大使Zuki Nzo其實是第一次來台,對於這麼多人共襄甚舉非常感動,被終結者號追上時,也落下感動的眼淚,表示:「這是一場非常有意義的路跑盛事,希望大家可以持續和我一起參加。」
「Wings For Life全球路跑」是一場由「Wings For Life 脊髓研究基金會」主辦的全球公益路跑盛事,每年全球皆有數十個賽道零時差同步開跑,並網路LIVE直播各地賽事。終結者號載有精密的掃描與衛星裝置,追過跑者後即時掃描植在跑者號碼衣中的晶片。被掃描的跑者即被視為淘汰,透過此功能不只每一位跑者的完賽距離能被精準紀錄,數據也同時傳送至全球資料庫,排出世界名次。「Wings For Life全球路跑」提供獨特的冠軍獎項,各地賽道的男女冠軍,可從下屆主辦國中任選一賽道前往參賽。
全球數百萬人在脊髓損傷後都要依靠輪椅生活,這通常是由於交通事故或摔倒造成的。 Wings For Life是非盈利的脊髓研究基金會,它的使命是找到脊髓損傷的治癒辦法。從2004年起,Wings For Life資助了改變人生的全世界研究項目和臨床試驗。雖然治癒辦法還未找到,但已取得了穩固進步。在第一次的Wings For Life World Run 中募集到了3百萬歐元,而這項全球路跑活動未來的報名費和贊助費將幫助達成他們的終極目標。在Wings For Life World Run和Wings For Life World Run Selfie Run邁出的每一步都是在向正確的方向邁進—— www.wingsforlife.com。
資料來源/Wings For Life
責任編輯/妞妞
10 公里賽事需要非常好的耐力,但如果想要參加菁英等級的比賽,還需要有轉換至快速配速的能力。過去只會要求長跑跑者要累積非常高的跑量,最後以一些間歇訓練作結就行了。但現在競爭激烈,頂尖的10 公里跑者甚至馬拉松跑者連1500 公尺的賽事都參加,時代已經不同了。因此想要達到最佳表現,就得要速度、耐力和肌耐力都一起鍛鍊。
想在10 公里項目中取得好成績,得先好好鍛鍊有氧能力。長距離跑和總跑量對於建立一般耐力基礎很重要。與所有賽事一樣,里程數應循序漸進的增加,基礎期結束時達到最高點。如果是慢縮肌型10 公里跑者,里程數應保持穩定,到了比賽前期和比賽期早期才稍微減少10%左右。但若是快縮肌型10 公里跑者,里程數應較大幅的下降,可高達20%,但仍應維持高跑量。快縮肌型跑者到了賽前調整期才會顯著調降跑量,而慢縮肌型跑者只會稍微減量。至於10 公里菁英跑者的總跑量則差異很大,若是快縮肌型跑者,跑量大約80 ~ 90mpw,慢縮肌型跑者則可高達近130mpw。
長距離跑對10 公里賽事的重要性也比其他距離較短的賽事高。一開始也是先專心拉長距離(可長達14 ~ 20 英里),然後再加入一些「材料」。此後,基礎期甚至到比賽前期早期,要開始進入比賽期,訓練量減量至維持程度前,都應將長距離跑視為附加訓練。到這裡,所有其他賽事在轉變成全面性訓練前不會再加入附加訓練。但10 公里賽事的訓練應持續提升強度,刺激才會非常高,練法是在長距離跑中增加長達30 ~ 40 分鐘的結束前提速跑,配速為穩定至馬拉松配速。此外,也常以長距離的閾值跑來代替長距離跑,閾值跑可拉長至10 ~ 12 英里(16 ~ 19.3 公里),剛開始用穩定配速,再慢慢增快至馬拉松或稍快的配速。最後,可在長跑後加一些交錯跑,取代提速跑或長距離閾值跑。
由於長距離跑的強度較高,因此最好每週循環一次。循環的意思是建立一套輪流的順序,第一週先輕鬆的長跑,第二週是長距離跑加上中等強度的附加訓練,第三週為長距離跑加主要的附加訓練或全面性的長距離閾值跑。順序不一定是每三週輪一次輕鬆跑,而是按照跑者個人狀況和恢復情形做調整。在這樣的課表中,環繞長距離跑的其他訓練也會改變。輕鬆長跑那一週可以完成兩項「困難」的訓練,而高強度長距離跑那一週,最好只安排一項「困難」訓練,其他安排中等強度的訓練即可。以下為範例:
◆ 16 英里輕鬆跑(25.8 公里)
◆ 跑15 英里(24 公里),結束前跑25 分鐘的提速跑
◆ 跑14 英里(22.5 公里),前2 英里熱身,接著10 英里閾值跑,最後2 英里緩和
◆ 16 英里輕鬆跑
長距離跑後加入一段提速跑或長距離閾值跑,可建立有氧支持;長距離交錯訓練也有相同的效果。這些訓練一開始可作為有氧支持的訓練,慢慢增強強度之後就能作為直接耐力支持訓練,最後成為專項耐力訓練。練法是先用馬拉松配速跑「困難」的項目,然後以稍慢一點的配速做恢復跑,隨著訓練進行,慢慢縮短困難的項目並加快配速,先加速至乳酸閾值,最後加速至10 公里配速。達到10 公里配速後,就可以進入專項耐力漸進訓練,增加困難項目的距離,或減少恢復跑的距離。有氧支持訓練應在基礎期後期開始,一直持續到比賽前期。進入比賽前期後,訓練重點應轉向直接支持訓練。
比賽前期的訓練應以乳酸閾值(LT)跑為重點。目標是利用各項比賽的準備349分段的乳酸閾值跑,若是菁英跑者,則乳酸閾值跑的時間可拉長至40 分鐘,其他人可以少5 ~ 10 分鐘。前面提過,交錯跑也能作為直接支持訓練。10 公里跑者在比賽前期即將結束前,跑完乳酸閾值跑後加一些附加訓練會有幫助。可選擇的訓練項目包括坡地或上坡閾值跑、閾值跑中加入加速跑、跑完閾值跑後再跑一段漸速跑,或再加另一段訓練形成綜合訓練。跑完閾值跑後再加一段10 公里配速的短距離跑,有助於過渡至專項訓練。
最後,鍛鍊肌耐力是10 公里訓練邁向成功很重要的一環。可在基礎期進行坡地循環訓練,包括有氧配速跑,並安排許多一般耐力訓練。其他選擇包括跑非常陡的路線、有氧坡地法特雷克變速跑,和上坡閾值跑。比賽前期,可在各種訓練結束後加入坡地反覆跑,讓這些項目更具專項性。最後,距離較短但強度較高的坡地跑可促進高強度速度耐力,接著進行專項綜合訓練,將間歇跑分為短距離至中距離坡地跑,配速10 公里,便可操到專項肌耐力。
大多數10 公里跑者是出於生物力學和神經的因素而鍛鍊一般速度。神經方面的因素就是為什麼10 公里跑者在基礎期仍需要每週練一次坡地短跑。坡地短跑可增加肌纖維儲備量,增強力量生成,並預防身體受傷。與較短距離的比賽不同,有些10 公里跑者不需要練到平地短跑;目標反而應設定為增加訓練次數。當所有累積的跑量讓身體產生緩慢/有氧適應時,坡地短跑對於維持速度就非常重要,因為短跑有助於與之抗衡。
此外,在基礎期一定要建立好的跑步力學,且要能用較快配速跑但不會感到太辛苦。當累積了很高的跑量,跑者很容易就變得疲軟無力,肌肉反應變差,施力不當。為了不要發生這樣的狀況,基礎期應進行加速跑、快步跑、有氧間歇跑和節奏訓練這類輕鬆的項目。一開始先在長跑後加一些快步跑和加速跑,再慢慢在整週的課如何訓練。
表中加入輕鬆的有氧間歇跑。這些間歇訓練可以是1 英里至5 公里配速跑100 ~ 400 公尺間歇跑;還要安排大量的恢復跑,而因為目標是要能用較快的配速跑,同時跑得輕快且控制得宜,因此訓練強度不用太強。
比賽前期則應安排有氧間歇,並延續其他這樣的練法。有氧間歇可以再分支,形成完整的5 公里配速訓練。如果想在菜單中安排直接支持(5 公里配速)訓練,可以利用訓練頭幾週的5 公里專項耐力訓練;另一個方法是運用綜合和混合訓練,我在前面有提過。
到了比賽期,5 公里配速訓練應與專項10 公里訓練並用,以產生專項速度耐力。可選擇的練法包括混合與綜合訓練,或坡地反覆跑。
10 公里的專項耐力訓練始於比賽前期,基礎期時會先以加速跑、提速跑和漸速跑打好基礎,之後才慢慢增加強度。任何推展專項耐力的訓練都可以使用;通常會用比10 公里配速稍快的速度跑5 ~ 6 公里的利迪雅德式計時跑,結束專項耐力訓練。在10 公里比賽前兩週,用比10 公里配速稍快的速度跑5 公里路跑即可輕易達成。如果是菁英跑者,透過交錯跑可將MaxLASS(乳酸穩定強度)拉到約10 公里配速,強化跑者快速完賽的能力。
鍛鍊專項速度耐力時,應一併進行專項訓練與5 公里配速訓練。再次強調,要怎麼練完全自由發揮。有個方法是用間歇跑鍛鍊完賽能力,例如跑1600 公尺的間歇跑,前800 公尺用10 公里配速跑,後800 公尺用5 公里配速跑,效果很不錯。另外,訓練重點放在以較快的3 公里~ 5 公里配速完賽的階梯式綜合訓練,也有同樣的效果。最後,混合訓練也是很好的選擇;練法是用10 公里配速跑較長的區段,較短的區段一開始先用5 公里配速跑,隨訓練進行慢慢加快速度,或用坡地反覆跑代替快速跑那段的訓練。有幾個混合訓練的例子可供參考,
例如5 公里配速跑1600 公尺、2×300 公尺,3 公里配速跑1200 公尺、400 公尺,1 英里配速跑1000 公尺、2×200 公尺;長距離區段跑完後休息3 ~ 4 分鐘,短距離區段跑完後休息1 ~ 2 分鐘。
長距離跑可用來維持一般耐力,但比賽前期全程都要保持高跑量才能達到維持的效果,偶爾可以附加一些強度適中的其他訓練。此外,還應在一般耐力訓練外加練距離較短的馬拉松配速跑或漸速跑,每2 ~ 4 週練一次。還要練閾值跑或一些混合的綜合或漸速跑,
以維持直接與有氧支持訓練成果。
由於耐力訓練的訓練量高,因此大多數10 公里跑者應經常練坡地短跑,因其為訓練期間唯一的極快速刺激。因此,應每7 ~14 天就練一次坡地短跑或類似項目。專項耐力則可透過基礎期或賽前調整期的輕鬆間歇跑和法特雷克變速跑來維持。
各項訓練範例,該如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