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的足部外翻會增加前足蹠趾關節的壓力,導致拇指往外旋轉變形,也就是所謂的拇指外翻。這樣的問題長期困擾著喜愛或因工作需求,必須長期穿著尖頭鞋、高跟鞋的女性朋友;除此之外,足弓塌陷也會伴隨著母指外翻一起出現,有這個症狀的人,步行時只會用到比目魚肌,與理想的跑步動作不同。如果比目魚肌變得僵硬,從著地期進入站立中期小腿就會變得不容易前傾,使重心一棟的力量累積在前腳掌。
拇指外翻的發展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期:
好發於25歲左右的成年人,蹠趾關節微向外突出,日常活動拉扯到時會有疼痛的感覺(例如跪坐)。必須長時間穿著功能性鞋墊避免發展至下一階段。
第二期:
好發於25~55歲,蹠趾關節外翻的現象已經非常明顯,關節因為長時間受到拉扯壓迫而導致慢性發炎,這個階段病患常抱怨走路所引發的疼痛感已經明顯地影響到生活品質。這個階段物理治療以及功能性鞋墊必須積極地介入。
第三期:
拇指外翻已經發展到非常嚴重的程度,拇指甚至被擠壓到第二趾骨的下方,病患抱怨連穿著鞋子本身都成為很痛苦的一件事。這個時期往往必須藉由外科手術加以矯治。
保守療法:對僅有畸形沒有症狀或症狀較輕的患者可行保守治療。穿著較寬鬆的或露趾的鞋子可減少對內側突起的摩擦,以及通過降低對前足的擠壓來延緩拇趾偏斜程度和其餘足趾畸形的進一步加重。在鞋內放置客製化鞋墊可以減輕足底疼痛區域的壓力。
肌內效貼布 : 臨床上 教導病患自己使用肌內效貼布貼紮技術 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是行走或休息時 把蹠趾關節固定在較正確的位置 解除壓力以及疼痛 可以尋求專業人士(物理治療師)協助及取得
參考資料
人類其實老早之前就發現天氣變化會影響身體健康,古希臘就有天氣痛的相關紀錄,日本不少文獻中也提到天氣與健康有關的例子。在西醫體系裡,我們也很清楚濕氣重的日子會使風濕惡化。另外,下雨天會有更多人氣喘發作,或者突然心肌梗塞,這都已經是常識。耳鼻喉科醫師在雨天也會收到更多頭暈的病患。
歐洲國家的報紙除了氣象預報還會附上「氣象健康預報」,比方說接下來天氣會有什麼變化,有某種疾病或慢性疼痛的人要多小心,民眾看報就能事先提防天氣痛。
有宿疾的人看了「氣象健康預報」,就知道「今天如果身體不舒服,是因為天氣的暫時性影響,天氣好轉之後就會恢復健康」,那麼心情也會比較舒坦。心情舒坦,對天氣痛的症狀自然就比較沒有壓力。
不過歐洲報紙的「氣象健康預報」,只是根據統計資料判斷「某種天氣對某種疾病有影響」,並沒有真正剖析天氣痛的機制。
除了人類之外,自然界許多動物也會配合天氣採取不同行動,比方說螞蟻會在下雨之前趕回蟻窩,堵住蟻窩入口避免雨水灌入。一旦下雨,雨水會沖走螞蟻,甚至把整窩螞蟻都淹死,因此螞蟻演化出察覺下雨的能力,可以及時採取防禦措施。
鳥獸等動物也會在下雨之前回巢,靜待雨停。動物們並不想淋雨,又不像人類可以撐傘搭車,卻有自己獨特的躲雨方法,由此可知動物有察覺下雨的能力。
很多人不一定罹患天氣痛,但好天氣自然神清氣爽,反之下雨則心情鬱悶。這就是人體某處感受到了天氣變化,進而影響精神狀態。有些罹患天氣痛,神經又特別敏感的人,就能準確察覺天氣變化。
我認為這是地球上所有生物都具備的一種「生存機制」,或許人類也是自古以來不斷用心感受天氣變化,久而久之將這種習慣融入DNA之中,這絕非無稽之談。
「天氣痛」是我個人創造的詞,醫學上有個定義更廣泛的名詞叫做「氣象病」,包括所有受到季節雨氣候影響的疾病,例如春天回暖就會發作的花粉症,或者夏天容易感冒等等。人們早就知道氣象與天氣會影響身體,但卻對其中機制一無所知,所以我才會長年研究天氣痛的生理機制。
責任編輯/瀅瀅
三個寶貝的媽咪,專長為寶寶瑜珈、寶寶按摩以及兒童按摩。
證照
英國生之光嬰兒瑜珈講師
Rainbow kids yoga 講師
IAIM國際嬰幼兒按摩協會講師
MISP國際兒童按摩講師
中華民國國際幼兒教育協會專業講師
蒙特梭利教學法理論與教法(3-6歲) 保母人員技術士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