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紀念第一屆奧運會女子馬拉松金牌誕生20週年,舊金山女子馬拉松在2004年首次舉行,這也是第一個NWM賽事。從2014年起賽事只設半程馬拉松,每年秋季都會在舊金山盛大舉行,賽事規範每年都有超過2.5萬名的女子選手參加。路線從著名的聯合廣場出發,經過舊金山市區,海濱公園,漁人碼頭,溫泉公園,金門大橋一條充滿挑戰的賽道,過彎區的霧氣,較低的氣溫,上上下下的坡道,以及強烈的海風,總讓許多女子選手們為之瘋狂。
賽事曾被選入過十大最值得參加的馬拉松,tiffany定制的完賽項鍊是一大亮點,而完賽頒獎嘉賓更是有強壯的當地消防隊員擔當,當天的壯漢們會換上燕尾服,顏值一點不比名古屋女子馬拉松弱。
賽事前10年有全程和半程項目,自2014年起改成只設半程馬拉松。每年秋季舉行,有超過2.5萬名選手參加。舊金山女子馬沒有對男性緊閉大門,包含5%的男性名額,奔跑在萬花叢中的男跑友想必幸福指數也是直線飆升。
金門大橋(英語:Golden Gate Bridge)是美國舊金山的地標。它跨越聯接舊金山灣和太平洋的金門海峽,南端連接舊金山的北端,北端接通加州的馬林縣。金門大橋的橋墩跨距長1280.2米,建成時曾是世界上跨距最大的懸索橋,寬度27.5米,雙向共6條行車線,橋身呈褐紅色,金門大橋擁有世界第四高的橋塔,高達227.4米,全橋總長度是2737.4米。
阿爾卡特拉斯島(英語:Alcatraz Island,英語俗稱The Rock),俗稱惡魔島,是位於美國加州舊金山灣內,距離舊金山市區1.5英里(2.4千米)的一座小島,面積0.0763平方公里[2],四面峭壁深水,聯外交通不易。早期島上建有燈塔,是一軍事要塞(1868),後來被選擇為監獄建地,在1933年至1963年間被設為惡魔島聯邦監獄[5],關押過不少知名的重刑犯人。1970年代,全國掀起一股國家本土主義浪潮,在此期間,阿爾卡特拉斯島曾被一群來自聖弗朗西斯科的本土主義者佔據19個月之久。1972年,阿爾卡特拉斯島成為一個娛樂景點,並於1986年被授予美國國家名勝。
如今,阿爾卡特拉斯島與金門大橋同為舊金山灣的著名觀光景點,受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管理。遊客能從舊金山漁人碼頭旁的33號碼頭渡船到達。
在美國舊金山,漁人碼頭(英語:Fisherman's Wharf)是一個著名旅遊景點,它大致包括從舊金山北部水域哥拉德利廣場(Ghirardelli Square)到35號碼頭一帶,當中最為著名的則為39號碼頭。
許多購物中心和飯店均坐落在漁人碼頭地區,而當地不少飯店都有提供各式各樣的海鮮,包括鄧金斯螃蟹和蛤蜊巧達湯。漁人碼頭一帶的景點包括舊金山海洋國家歷史公園、哥拉德利廣場和機械博物館(Musée Mécanique)等。
過彎區的霧氣,較低的氣溫,上上下下的坡道,以及強烈的海風,總讓許多女子選手們為之瘋狂。
比賽項目:半程馬拉松
比賽時限:4小時0分
比賽報名日期:同年的6月中旬 (ex:2015舊金山女子馬拉松,報名日期為2015年06月16日~2016年06月30日),超過人數限制則以抽籤的方式決定結果。
比賽日期:每年10月中旬
報名費用:個人200美金、大學生180美金
【報名資訊】
個人報名:
於報名期間登入報名網址,提供相關資訊和信用卡號(一個信箱和NIKE+帳號,只能報名一個名額),此時僅供報名,不代表已成功獲得名額。7月會抽籤選出參賽者,有中選的人才會進行信用卡扣款,和email通知。
團體報名(每團上限10人):
先取好隊名,選出一人為團長,上報名網頁提供團長個人的NIKE+帳戶資訊,登入團體報名,創建團體後,組長會收到相關信件,需轉寄給所有組員,每個組員都進入註冊頁面完成相關資訊後,才算報名完成。
【大學生計劃(college program)】
報名資格:
必須是大學在校生,持有有效學生身份和相關證件,在報到時必須攜帶學生證核對資格,若身份不符則取消資格且不退費。
報名方式:
大學生計劃和上述個人/團體報名程序不同,不需經過抽籤手續,只要成功報名大學生計劃且依程序付費成功,並收到確認信件,則代表已經獲得參賽資格。
比賽前12週訓練計畫
1-3週
前三週的訓練作為過渡調整期,讓身體逐漸適應運動的節奏。這期間,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
跑步的時候不使用太在乎速度,訓練的主要目標是完成既定的距離。每次訓練後把完成的時間記錄下來即可,這些數據可以在以後比賽時作為參考,設定自己的完賽目標時用 。比如7分鐘每公里的配速,跑完半程馬拉松的成績大約是2小時30分。如果有餘力,可以嘗試一下計時跑5公里,可以自己在訓練時完成也可以參加一場短距離的小比賽。
4-6週
有了前三週打下的基礎,現在你可以嘗試超過1小時的長跑了,身體已經習慣了跑步的節奏。此時可以逐漸增加有一定強度的速度練習,但不要太多,20-30分鐘為宜。超過身體承受力的訓練會增加受傷的風險。進行長距離訓練的前一天,作為休息日,給身體充足的時間恢復。另外,每週選一天嘗試把交叉訓練納入到你的訓練計劃中。
7-9週
現在,在經過5k,10k的里程碑之後,你可以開始挑戰15公里的距離。開始可能並不容易,你無法避免後半程掉速,不要擔心,減速慢跑,甚至是走一段調整節奏都沒有問題,重要的是完成訓練里程。現在,完成長距離訓練的時間可以用來預測自己的半程馬拉松配速和完賽目標,如果你能穩定保持7分鐘每公里的節奏,那麼以2小時30分作為首個半程馬拉松的目標吧!
這個階段的結束時,我們把第九周作為減量週,縮短了長距離訓練的里程,給身體留出恢復的空間。在以後的訓練中,也要有意識地適時安排減量調整。
10-12週
在第九週的減量之後,第十周安排的20公里長距離是你在賽前將要面對的最大挑戰,完成它之後,你將會有充足的信心來面對半程馬拉松的比賽。接下來的11、12週,作為賽前調整,總里程不會像之前那麼多,以保持狀態為目標,休息,以飽滿的狀態迎接比賽。
舊金山女半程子馬拉松相關資訊
[附錄] 有提供舊金山女子半程馬拉松相關行程的台灣旅行社如下:
福泰旅遊
國際認證的台灣馬拉松賽季通常是由當年10月份的日月潭環湖路跑賽展開,並延續到隔年3月份的萬金石馬拉松結束。在此期間,恰好是台灣的冬季與春季,在東北季風的作用之下,備賽期間的日常練習,常常會碰到下雨以及濕滑的路面。此時,每一步著地與推進時,跑鞋的抓地力就相當重要!因為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鞋底打滑,產生危險。然而,對於跑鞋抓地力的設計,哪些鞋底紋路的設計比較好呢?本文將著墨於影響跑鞋抓地力的因素以及鞋底紋路設計的優劣。
「抓地力」指的是當鞋底與運動表面接觸時,防止鞋子滑動的能力。要避免兩物體之間的滑動,最重要的就是摩擦力。當摩擦力越大時,就越不容易產生滑動;摩擦力進一步可分為兩種,最大靜摩擦力與動摩擦力。
「最大靜摩擦力」指鞋子在沒有滑動前,阻止鞋子向任何方向移動的最大力。例如腳跟著地時,當水平作用力大於鞋底與地面所能產生的最大靜摩擦力時,鞋子就會開始產生滑動。
「動摩擦力」則指當鞋子在產生滑動後,阻止鞋子持續滑動的力。
上述解釋了鞋子和運動表面之間產生的摩擦力,關係著運動鞋的抓地力,然而摩擦力並不是定值,它會受到幾個因素的影響。
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分為兩類:摩擦係數與正向力。摩擦係數與兩接觸物體的表面與材質有關,例如鞋底紋路、材質、路面等;而正向力則跟體重、鞋重、動作有關。正向力指作用於運動表面上的垂直力,兩物體互相作用的力,換言之,當正向力較大時,鞋子所能產生的摩擦力 (抓地力) 也就越高;而當正向力較小時,也是我們腳下的鞋底較容易打滑的時候,例如跑步腳跟剛觸地時或前腳掌向後推蹬快離地時,因為這時作用於地上的垂直力相對較小,且需承受著地時的煞車力以及推蹬時的推進力,故較容易產生滑動。因此,鞋後跟與前掌大底的止滑設計尤為重要。
由於大部分慢跑鞋多以橡膠為大底材質,在相同屬性下,不同的鞋底紋路設計以及接觸的路面則對抓地力有較明顯的影響,以下分別針對鞋底紋路及路面的影響做介紹。
本文將鞋底紋路分成三大類型,依抓地力大小分別為:類釘鞋型紋路 (顆粒型) > 橫向型紋路 (垂直運動方向) > 縱向型紋路 (平行運動方向)。此三類鞋底紋路如下圖所示:
類釘鞋型紋路的設計,透過凸出的顆粒造型來咬住路面,提供良好的抓地力 (圖A、B、C鞋底)。這種設計常見於競速型鞋款、強調高速跑時有良好的抓地力。通常設計於前掌區域 (圖A、B),使推蹬時可以很好的咬住地面,讓力量能有效的傳遞至地面產生推進。有些鞋款也會將其設計在中足和後足區域 (圖B、C),強化著地時的抓地力。但這類設計由於接觸面積較小,壓力較集中在這些顆粒上,使得耐用性、穩定性以及舒適性也會較差。
橫向紋路 (垂直運動方向) 的設計,提供良好的縱向 (前後) 彎折性使大底與地面有很好的貼合度,進而產生不錯的抓地力,這種設計常見於強調彎折性的鞋款 (圖D、E、F)。雖然這種設計提供良好的縱向抓地力與彎折性,但關於側向 (左右) 的抓地力以及彎折性則較弱,因此有些鞋款會在前掌區域內側改用斜向紋路 (圖F) 或在外側使用縱向的紋路設計 (圖C)。
縱向紋路 (平行運動方向) 的設計 (圖G、H、I),雖然縱向彎折較差,但相對提供較佳的縱向剛性與滾動順暢性以及側向抓地力,這種設計常見於訴求鞋子滾動順暢性的鞋款。
不同的運動場地具有迥異的材質與表面特性,例如PU跑道、柏油路、山林小徑等,每一種路面介質所適用的鞋款亦不同。
PU跑道的顆粒與柏油路的瀝青細孔具有一定的摩擦力,故選擇一般慢跑鞋或路跑鞋即可,若是要執行跑步速度較快的課表,建議可以穿著類釘鞋型紋路的鞋款,以增加抓地力。不過同一種場地若無例行保養維護,則有可能降低摩擦力,例如年久失修的PU跑道因跑道顆粒已褪落,使摩擦力降低而容易造成打滑或積水情形;多年沒有重鋪的柏油路也會因一些坑洞或碎石而造成抓地力下降。再者,某些複合性路面也會需要較高的抓地力,例如山林小徑同時有草皮、泥土、碎石或樹枝等,且會因雨天使泥土具有濕氣、水氣甚至小水漥,此時鞋底需要具備較深的大底顆粒與紋路以及較佳的排水設計,才能有足夠的抓地力。
抓地力在跑步運動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若無摩擦力的作用,人體將無法在地面上產生任何的加速度或減速度。當跑鞋與路面產生的摩擦力充足時,不僅可避免滑倒,也可產生良好的推進力。
綜合上述,跑鞋鞋底的紋路影響著抓地力的好壞,但也有各自的優劣。然而不變的是,當場地濕滑時都將會使摩擦力下降,此時具備良好排水設計的鞋款會是比較好的選擇;此外也要時時注意鞋底的紋路情形,若鞋底磨平時,也會失去排水功能,導致抓地力大幅下降。
撰文/董智尚、陳韋翰、相子元
*文章授權轉載自《運動科學》網站,原文:跑鞋抓地力知多少?
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實驗室裡,一群由相子元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正全心投入運動科學研究,和你一樣對未知的領域充滿探索熱忱。
面對運動科學興起的熱潮,許多人想瞭解正確的運動資訊卻不知道從何下手? 運動科學網持續更新經過科學驗證的運動知識與運動觀點。不論是創新產品、研究結果,甚至是專業理論,我們都會轉譯成簡單易懂的文字,讓讀者利用最短的時間瞭解運動的最新趨勢。
為了讓健康的運動觀念進入日常生活,我們創立了運動科學網;為了讓正確的運動知識提升生活品質,我們創立了運動科學網,我們致力於運動科學的研究,希望這些努力不僅僅侷限於學術領域中,而是讓熱愛運動的普羅大眾更健康快樂地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