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有經驗的跑者來說,暖身與收操是再熟悉不過的基本觀念。但有些人或許因為跑久了或者是此次的強度不高而忽略了收操的小細節,而有很多時候,正是因為忽略了這個小細節而造成運動傷害。
尤其是在一場耗盡體力的跑步之後,你也許更想要做的是馬上坐下來或躺下來休息,但是運動學家指出,如果過快的讓你的雙腳完全停止運動,可能會導致肌肉和跟腱拉緊、拉傷,並不利於身體的恢復。以下的5組恢復動作,如果能夠堅持完成,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伸出右腿,讓你的右腳腳後處於身體的前方,然後彎曲左膝,降低你的臀部,將雙手輕壓在右腿腿上,感覺腿後肌被伸展。
若抓不到訣竅,亦可以想像你正坐在一張椅子上,上身一直保持直立,左右邊至少各30秒。
雙腿站立在台階或者是樓梯上,讓右腿的腳後跟緩慢向後移動,讓它旋空在台階或者是樓梯上,然後逐漸降低你的腳後跟至地面。此時應當會感覺到小腿的肌肉被伸展,保持這個姿勢大約45秒的時間,然後換一隻腳。
上半身保持直立,讓右膝蓋交叉放在左膝蓋的上方,接著慢慢降低自己身體的重心,讓身體呈現出一個蹲著的姿勢,如果需要,可以借身邊朋友或者是周邊的樹木或物體輔助,讓自己的身體保持平衡。
熟悉之後,還可以試著讓右膝蓋的高度變得更低一些。同樣,保持這個姿勢至少30秒的時間,再換一隻腳。
身體保持直立,雙腳與肩同寬,雙手交叉放於後腦勺,盡量將肩胛骨向後夾緊,這樣可以有效的伸展到胸部的肌肉。保持這個姿勢維持10秒,放鬆下來,再重複3-5組。
左腿站直,抬起右腳腳跟,用雙手握住右腳的腳掌或者是腳踝,慢慢讓腳後跟去接近自己的臀部,但背部依然要保持直立,維持大約20秒的時間,再換一隻腿繼續重複動作。
據統計,台灣每年有超過五百場各式馬拉松賽事,雖然賽事多,但參與選手是否有正確的跑步觀念?知道怎麼選擇合適的裝備?如何訓練以避免受傷?小出義雄是日本著名馬拉松教練,曾培育多名女子馬拉松金牌選手,以下是針對新手想在5小時內完賽馬拉松的公開練習秘技,來看看該如何規劃。
以1公里7分鐘的速度跑全馬,到達終點的時間為4小時55分。雖然算起來未滿5小時,但是如果再加上水分補給和上廁所的時間,還是太緊了。想要達成破5(SUB5),必須有能以1公里6分50秒的速度,輕鬆跑完全馬的跑步能力。
試著好好觀察平時跑步的速度,然後認真去體驗6分50秒的速度吧!這在馬拉松訓練上也是重要的一環。
不只要完賽而已,想要跑得更快,縮短跑全馬的時間,意識到速度是很重要的。了解自己的速度,目標的方向也會更明確。但是,平日練習時不用每次都在意速度,放開懷去跑吧!
如何提升速度?
只在最後用目標速度:以平常的速度慢跑,只有最後快跑。
隨處可用目標速度:平常的速度和目標速度交互使用慢跑。
全程目標速度:從開始到結束都用目標速度跑,如果覺得太辛苦,跑不下去了,就回到Level 2。
和訓練腳力一樣重要的是,強化心肺機能。氧氣若能有效率地送進肌肉,就能以更快的速度跑得更遠。因此,偶爾要試著跑快點。起初先以會喘的速度去跑,這個狀態應該還是能持續跑上一段距離。也可以用會氣喘吁吁的速度跑,雖然只能維持幾分鐘,但對鍛鍊心肺機能有很大效果。
從悠閒的慢跑,慢慢提高速度的練習,叫做「加速跑」。比較容易的做法是只在最後用加速跑。
在平時慢跑的最後1至2公里才提高速度。重點是把速度加快到會開始喘,而最後則是將速度加到必須大口呼氣的狀態。
在慢跑途中加入衝刺(全力跑),也是很棒的速度練習。先試試50 公尺左右的衝刺。習慣之後,在慢跑或長跑練習時,加入衝刺,鍛鍊腳力和心肺機能。
跑步的路線不要總是一樣比較好,平坦的路線、起伏很大的路線、柏油路、土地或草地等,在各種不同的路線上跑,可以給身體更多的刺激,提升跑步能力。而且因分散了身體各部位的負擔,也比較不容易受傷。
若是繞圈的路線,相反行進方向也是不錯的選擇,看到的景色會與平常不同,令人耳目一新。
練習路線裡一定要加入「坡道」。跑坡道比起跑平地更辛苦,負擔也更重,能有效鍛鍊肌力和心肺機能,還可以調整姿勢。就從坡度緩的長坡道開始挑戰吧!
上坡:用力擺動手臂,步距小而確實地前進。
下坡:放掉力氣,順勢地往下跑。
責任編輯/瀅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