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什麼是「運動基因」?
1
什麼是「運動基因」?
2
運動後60分鐘要進食
運動訓練後一定要立刻在60分鐘內補充營養嗎?
3
是什麼決定了你的最大攝氧量?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什麼是「運動基因」?

2017-02-24
知識庫 運動生理 觀念

與運動能力相關表現的都統稱為「運動基因」,一般來說,速度和耐力就是運動基因最直白的解說。對於人體個體的差異的基因言研究多年來,宛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冒出,如今已知會決定運動能力的相關基因目前有100種以上,其中被認為最具有影響力的叫做「ACTN3」的基因。

「運動基因」速度和耐力的組成

在澳洲體育研究院發表一項ACTN3基因型的調查,發現ACTN3能破解決定新陳代謝的蛋白質,在人體的肌肉纖維迅速拉扯之下,會產生高速行動的力量,讓個人基因與人體肌肉的爆發力有著密切的關係,他們調查了737名運動員,發現其中高水平的耐力項目運動員,像是長跑項目的運動員,擁有ACTN3基因的比例為50%左右,而參加奧運會並取得頂級運動成績的爆發力項目,像是短跑、舉重等項目的運動員,ACTN3基因的攜帶比例高達95%,特別是爆發力項目中的女運動員,她們基因攜帶的比例高達100%。

也有數據顯示,除了運動員帶有這種基因,這種基因也存在於85%的非洲人以及50%的歐洲人和亞洲人體內。

研究顯示,ACTN3被認為是與短跑等爆發力運動相關的基因,也是目前科學家研究得最早、也較為透徹的運動基因,而ACTN3分為正常製造蛋白質的R形與完全不製造蛋白質的變異性X型,一般來說,含有這種R型基因,可能可以讓人體生成一種存在於快肌纖維中的蛋白質,為人體提供充足的爆發力,而X型變異則會抑制這種蛋白質的生成,也因為如此,ACTN3基因也因此得名「速度基因」。  

一提到奧運賽場上選手們的運動基因,就不能不聯想到撐竿跳女皇伊辛巴耶娃(Yelena Isinbayeva)、泳壇飛魚菲爾普斯(Michael Phelps)、飛人喬丹(Micheal Jordan)以及足球金童貝克漢(David Beckham)這些非凡的運動天才,如果說僅憑後天的努力能達到他們所能達到的高度,那簡直很少有人相信,因為先天上的運動基因也佔非常大的優勢。

伊辛巴耶娃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女子撐竿跳運動員,她擁有五項重要賽事冠軍頭銜,像是有奧運會、室內世錦賽、室外世錦賽、室內歐錦賽和室外歐錦賽等,伊辛巴耶娃5歲就進入體操學校,她在體操領域顯得很有天賦,身體的柔軟度和協調性特別的好,比同年齡層也在學習的學生還要好,伊娃爆發力、身體力量、柔韌性、舒展性、協調性等多方面的特長決定她在撐竿跳這塊領域所向無敵。

菲爾普斯被稱為泳壇飛魚,除了天身擁有過人的長臂以及過人的身高,他還集結了許多泳壇天才的運動基因。在籃球界和足球界的飛人喬丹和足球金童貝克漢更是不必贅述,他們除了天賦超常,他們更有在各自領域常人不能想像的先天條件,比如說肌肉的活躍程度。

撐竿跳女皇Yelena Isinbayeva ©bellyinc.com

遺傳基因確實在運動能力中起著關鍵性的決定作用,在研究角度看來,能走上奧運會賽場的世界頂級運動員,身上確實帶有上天賦予的特殊基因,我們將這個稱之為「金牌基因」,運動能力70%靠遺傳基因,如果確實缺乏「金牌基因」,不妨只好把運動作為休閒來好好享受。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運動訓練後一定要立刻在60分鐘內補充營養嗎?

2020-04-23
運動恢復觀念運動生理知識庫

在這幾年隨著運動產業的發展,有許多的運動觀念也隨著改變,尤其是進食的時間與運動後的營養,也成為許多愛好運動的人最熱門的討論話題。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運動後30-60分鐘內必需要趕快補充營養」的代謝窗口(Anabolic Window)說法,在健身初學者和專業人士之間十分的流行,但是進食的時間到底有多重要?

運動後60分鐘要進食
運動訓練後一定要立刻在60分鐘內補充營養嗎?這幾個問題你要先思考一下

其實,我們可以從許多方面來進行探討「訓練後的飲食時間」,在這篇文章我們將從進食的時間是否真的重要以及哪時重要哪時不重要,這兩大點來說明。

進食時間重要嗎?

當我們說到進食的時間到到底有多重要,相信沒有一個人有絕對標準的答案。把握進食時間最主要的目標是恢復能量和補充營養,以便身體在重要的時間內可以充分利用食物的能量和營養,比如劇烈運動之後。在劇烈運動期間和之後,醣原儲量被消耗殆盡,體內水分減少,肌肉處於需要修復的時期。

因而,訓練後進食就可以幫助恢復身體流失的醣分等營養素,進而提升能量以及通過增加肌肉蛋白合成來促進身體恢復的過程,這是身體利用蛋白質以便運動後恢復的方式。所以,進食時間絕不是一個非對即錯的問題,應該從多角度看待這個問題;例如訓練前的營養、訓練時間以及訓練的方法等因素對於不同的人來說,都對進食時間的重要性有著絕對的影響。

運動後必需要補充肝醣
在劇烈運動期間和之後,醣原儲量被消耗殆盡,同時,體內水分減少肌肉處於需要修復的時期。

進食時間何時重要

為了讓事情相對簡單,我們這裡將會這兩種情況來探討,然而,在這兩種情況之下進食時間對某些人來說可能就會比較重要。

第一種情況包括了喜歡早上空腹運動的人在內,由於經過了一整夜的禁食,身體在早上通常需要某些形態的營養和大量營養素。因為,身體在早上還尚未攝入任何形態的食物以便開始產生能量,所以在空腹運動之後,大量營養素會變得更加重要,因為,這是要便於恢復和補充身體的能量平衡所需。

第二種情況就是你一天內進行多次的訓練運動,例如有很多的專業選手都會採用一天兩練的作法,而當這樣大量的運動訓練對於身體的能量產生大量的需求,就必需要進行更大量的營養攝取,才能補足高能量的缺口以維持身體的平衡。

進食時間哪時不重要?

我們一天當中攝入的飲食,都需要充足的時間來進行消化與分解,以便讓身體不斷將大量營養素分解為能用於身體恢復的燃料和工具,因而,如果一個人在訓練前攝取了食物,那麼訓練後有很大的可能同樣的食物仍然在進行分解。在這種情況下,飲食時間和訓練後的營養就沒那麼重要,因為,身體正處於在利用食物進行恢復和供給能量的過程中;另外,身體在一個時期可能只消化得了那麼多,所以涉及訓練後的營養時,多攝取不見得是好的。一般人的正常代謝窗口期基本上是4-6小時,所以,一運動完就急著要吃東西不見得與增加恢復有絕對的相關性。

資料參考/mensfitnessmagazine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是什麼決定了你的最大攝氧量?

2017-07-17
運動生理觀念知識庫

你的最大攝氧量是在運動時身體能夠吸收的最大氧氣量,它的高低關係到氧氣的有效轉換高低,所以身體最大攝氧量越高,代表運動能力越好,如果不是為了比賽,是為健康,這是一個重要的數字。同時,這也是長壽的一個很好的預測因素:在某些方面,比你獲得多少鍛煉更好。美國心臟協會最近認為,最大攝氧量應該被認為是醫生定期測量的一個新的生命徵象。

是什麼決定了最大攝氧量

那麼是什麼決定了你的最大攝氧量呢?我們經常直覺地想到肺和心臟。心臟無疑是重要的:當你訓練的時候,你的心臟變得越來越強壯,每一次跳動都能將更多的含氧血液輸送到身體的最遠端。
 
可能遇到的瓶頸還不只這樣,流經你的動脈、靜脈的血流,還有氧氣透過微血管擴散到肌肉的效率也必須一併考慮,而擁有體內發電機之稱的粒腺體能夠多快利用氧氣產生能量再供應給肌肉細胞也是至關重要。

最大攝氧量與年齡的關係

上個月美國運動醫學會的一個會議演講深入探討了這個話題,試圖了解為什麼隨著年紀的增長,最大攝氧量也隨之下降?是因為心臟變弱了嗎?或者是氧氣在交遞和使用時也變得更糟了呢?
 
來自猶他大學的研究者Jayson Gifford帶領了一群平均年齡26歲和平均年齡75歲的年輕人與老年人志願者群。最後的結果是,這些未經訓練的受試者們的身體活動水平和體重指數相匹配,所以這樣的差異不僅僅只是不運動的結果。
 
他們做了兩個針對最大攝氧量的測試:一個是利用騎行室內自行車對全身各個系統的測試;另一個則是局部性的測試,單純一遍又一遍的伸直受試者的膝蓋,後者的實驗,由於只涉及少量的肌肉,對心臟的徵招不大,所以是一種檢視腿部肌肉是否存在瓶頸的方法。
 
正如預期的那樣,老年人的全身最大攝氧量比年輕人低38%。有趣的是,他們的單腳最大攝氧量也降低了27%,這也表示了血液循環和擴散等外在因素已經下降。沒有下降的一個特點是他們肌肉使用氧氣的能力。研究人員透過肌肉組織檢驗,計算了受試者腿部肌肉粒線體的最大攝氧量,兩組受試者基本相同。Gifford說:「這個結果表明,肌肉中的氧氣處理能力主要是由身體活動量決定而非年齡。」

保持訓練才能避免最大攝氧量下降?

這個研究與Gifford的其他同事去年發表的一項類似的實驗結果相吻合。在這項研究中,他們將訓練有素和未經培訓的志願者做比較,發現粒線體在未經培訓的組別中是一個限制因素,但並未出現在訓練有素的組別之中,所以,粒線體即使在大量訓練之外的部分被超出時,也具有大量的生產能力。
 
在理論上,過剩的粒線體的能力似乎是一種浪費,甚至違反生物系統理論的原則,Gifford認為,對系統各組成部分的尺寸必須與整體功能需求相匹配。從這一觀點看來,沒有一個瓶頸決定了最大攝氧量。相反,所有連結心臟的零件,包含動脈,毛細血管,粒線體也只是選擇了適合的大小,並且和他們一起決定最大攝氧量。

那麼為什麼耐力運動員會產生過多的粒線體能力呢?作者懷疑這種儲備能力是沒有意義的。他們討論了幾個理論,如認為多餘的粒線體的能力可能有助於脂肪燃燒,這會提高實際的耐力性能而不改變最大攝氧量。也有一些證據表明,它可以緩衝氧化壓力並減少細胞傷害。
 
這是什麼意思?整體來說,你應該像耐力運動員一樣的訓練方式,至少(部分)可以避免與年齡有關的最大攝氧量下降,這樣你的全身系統才能保持最佳運轉,而不僅僅是你的心臟。

有趣的是,這些發現是否也提出了更具體的培訓見解。隨著你年齡的增長,如果毛細血管分佈的微小血管網絡遍布你的肌肉是一個越來越明顯的瓶頸,那麼,是否有針對特別的訓練目標類型呢?有一些證據表明,毛細血管的間歇訓練和耐力訓練引起的穩定模式是有所不同的,甚至具體到每一種鍛鍊形式的要求,這也許是另一種每天訓練多種計劃而不是每天做同樣事情的另一個論據。
 
儘管如此,但Gifford仍擔心會從這樣的研究中超越實際的培訓見解。他說:「必須了解更多有關年齡對於最大攝氧量下降的限制,最終有助於目標運動或藥物治療。」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
責任編輯/瀅瀅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