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身體的髖部、雙腿、膝蓋和雙腳這個區塊時,英語有不少說法會把「站姿」比擬成對世界和人生的「態度」,用「走路」來表達「實踐」,用「站穩」來表示「自立」,還有俗語說的「從髖部高度直接射擊」則是表示魯莽行事。這些說法表示這幾個點能否適當排列非常重要。如果幫車子換前輪,前輪卻卡成四十五度角,這台車子也沒辦法開得遠。就跟車輪一樣,髖部、雙腿、膝蓋和雙腳需要排列得當,才能發揮適當的機能,不會提早磨損。
站好,看看雙腳的位置。腳趾頭是否指向前方?還是雙腳的角度稍微指向兩側,就像沒裝好的輪胎?如果注意到自己有外八,你必須明白,強迫自己的雙腳指向前方並無法糾正習慣,只會讓雙腳到髖部之間的相關部位更加緊繃。
如果你有外八字腳,我們建議你用外八字走路1分鐘,而且是特別誇張的外八;也就是說,走路時刻意把你的腳向外張大(像企鵝一樣)。這種誇張的動作可以幫助身體察覺狀態,然後放鬆下來。
接下來,刻意用雙腳平行的姿態再走1分鐘。你的本體感受會因此得到新的選擇。然後把一切都忘了。忘掉之後,你就不會試著去矯正自己。身體才能在可行的步調下容納新的選擇。
一天可以多次重複這兩段練習,釋放受限的狀態,讓本體感受神經系統發覺新的可能性,讓自我矯正反射再度活躍。在這些簡單的動作練習中,你會注意到,只要花幾秒鐘確認自己接受度較高的動作,就能迅速體驗變化。
一位可愛勇敢、充滿幽默感的女士來找我。將近七十歲的她兩邊的髖關節都做了置換手術。手術後,她摔倒了,右邊的大腿骨脫臼,但她很清楚自己太虛弱,不能再接受外科手術。因此,她選擇把鞋子墊高五公分。不過,雖然墊高了五公分,雙腿長度依然不一樣,跌倒後也造成身體緊繃,導致行動受限,全身僵硬。這些緊張狀態會導致疼痛,限制活動能力。
我問她最煩惱的問題是什麼,她說每次從坐姿站起就會覺得疼痛。我建議她站起來之前先左右輕輕搖晃膝蓋幾下。這個動作可以讓緊繃或停滯的狀態習慣活動,然後才能承重。這麼做也能提高膝蓋、腳踝和髖部的本體感受。在承重前先把注意力放在膝蓋上,自我調節動作,就能讓關節周圍的肌肉準備好做承重的動作。還沒起身前的搖晃動作確實能刺激本體感受,提高從髖部以下到腳底的協調性和凝聚力。然後她從坐姿站起來就不覺得痛了。
站著,雙腳平行,雙腳間的距離大約是5~8公分。移動髖部,讓重心輪流落在兩隻腳上。
看看哪一邊感覺比較舒服,就往那邊移動。等待10~30秒,然後回到中間,再度檢查左右是否平衡。
開始的姿勢同上,重心前後移動。注意把重量向前放到腳尖還是向後放到腳跟比較舒服。
採取比較舒服的姿勢,保持10~30秒。
然後讓重心回到中間,再度前後檢查重心
畫圓轉動骨盆,看看怎樣最舒服,注意移動時是否感到不適或干擾。
畫圓轉動到和不適或干擾正好相反的位置(你應該會覺得很舒服),然後停10~30秒。然後再度轉動骨盆重新檢查。如果不適的感覺仍未改變,在感到干擾前停下來,保持這個姿勢10~30秒。接下來再檢查一次。
責任編輯/瀅瀅
口渴很正常?經常口乾舌燥,可能是疾病警訊!醫師指出,口乾會造成口水變少和變濃稠,除了會造成蛀牙、口腔黏膜傷口,嚴重者會有舌頭灼熱感,甚至出現念珠菌感染,不可不慎。口乾患者常因口腔或喉嚨乾燥不適,不論平時或睡覺,都需時常額外補充水分,也對生活造成困擾。
台北榮總口腔醫學部家庭牙科主任吳詩韻表示,口水的功能包括:
具有緩衝液功能:能使嘴巴內的酸鹼值穩定。
含抗菌成分:可保護膜傷和牙齒的琺瑯質,預防蛀牙。
有保濕作用:幫助口腔黏膜傷口癒合,可潤滑食物使其容易吞嚥。
含消化酵素:可水解食物中的澱粉,也幫助感受食物的味道。
吳詩韻說明,口乾會使得口腔唾液分泌減少而黏稠,原因主要與系統性疾病和一些局部因子有關:
系統性疾病:乾燥症、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硬皮症、病毒感染、糖尿病、巴金森氏症、上呼吸道感染和高齡年長者老化等。
局部因子:與藥物、口呼吸、唾液腺問題、喝水量、抽菸等有關。 吳詩韻指出,對於口乾的治療,除了減少飲用刺激飲料,包括咖啡、濃茶或酒等,也可咀嚼口香糖來刺激唾液分泌,或使用人工唾液及口腔保濕凝膠;如果已出現潰瘍,可塗抹口內膏減緩發炎,但如果是口腔念珠菌感染,就必需就醫治療。
吳詩韻提醒,不可輕忽平時的口腔保健措施,包括塗氟、用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水可降低蛀牙率,平時使用牙線、洗牙及牙刷,定期就醫追蹤。如果有配戴活動假牙就要每日清潔,避免假牙成為細菌的溫床造成感染,且要多喝溫水,減少假牙與口腔組織摩擦造成的潰瘍。
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陳明翰表示,若因免疫出現失調而產生的乾燥症稱為修格蘭氏症候群,大約有高達3成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有此症候群,不只會出現口乾症狀,也會有眼睛乾,甚至因過乾而有角膜潰瘍的問題;研究顯示這些患者有淋巴癌高風險,及早就醫診斷評估疾病活性,制定良好治療策略相當重要。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固定且持續性的運動習慣可以讓身體更加健康,相信這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然而,有研究發現運動還能讓我們身體的年齡減少10歲以上;這項研究是來自於美國印第安那州鮑爾州立大學 (Ball State University)人類績效研究室所發現的狀況,研究人員在70多個固定運動10年以上的人身上發現有年輕人的某些生理特徵,包含心臟、肺部和肌肉的形狀與40多歲的人形狀相同,這項發現也同時發表在《應用生理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與以下三個類型的受測者進行研究:
第一種類型為70歲的7名女性及21名男性,他們都很健康並經常運動。
第二種類型為70歲的10名女性及10名男性,過著久坐不動的生活模式。
第三種類型為20多歲的10名女性及10名男性,他們都很健康並經常運動。
關於第一種類型的受測者做出的報告指出,這些70歲左右的男性及女性,他們平均每週進行休閒運動5天總運動時間為7小時,在一個階段內研究人員試圖通過評估受測者的最大攝氧量,來確定受測者的有氧耐力;這可以評估一個人在劇烈的有氧運動中可以使用的最大氧氣量,因此,研究人員透過他們以騎室內自行車來達到這點。最大攝氧量(VO2 max)的紀錄十分的重要,因為,當一個人達到30歲後VO2 max往往每10年下降大約10%,並且會對應到患病風險的增加。
另外,研究人員還對受測者進行了肌肉活組織檢查,以評估肌肉中小血管的形成和分佈,並評估有氧酶活性,該酶活性在細胞上能驅動氧氣的代謝。在研究的另一個階段,研究人員將男性參與者分為兩組,訓練參加比賽組和休閒運動組。最後結果發現,心血管功能比賽組優於休閒運動組。研究人員認為,對70多歲運動訓練受測者的健康狀況,進行測量的結果看起來像是幾十歲的人一樣,而這些好處似乎男女均適用。
研究小組也指出,70多歲的受測者屬於年紀較大的人,他們從以前就受到了要健康就要動的觀念,以及長時間進行身體活動的生活模式。對於這樣的發現,研究小組認為這些人都來自於運動風潮正盛行的1970年代之前,當時以跑步和棒球最受到大家的喜愛,因此,養成固定的運動訓練就成為了那個年代出生的人最常做的事;這項研究的首席研究員Trappe表示,只要你每天固定離開沙發步行30-45鐘,也比整天久坐的人要健康的多。
資料參考/draxe、muscleandfitness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