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運動部落
  • 跑步,不就是已經在練肌力了嗎?
1
跑步,不就是已經在練肌力了嗎?
2
跑步是內向者最好的朋友
3
妻子用跑步感動150公斤丈夫   聯合減肥82公斤
妻子用跑步感動150公斤丈夫 聯合減肥82公斤
凃俐雯
凃俐雯

跑步,不就是已經在練肌力了嗎?

2017-09-08
運動部落 跑步 專欄 凃俐雯醫師 跑者肌力 觀念

跑步是一種非常好的全身運動,而且也越來越流行了,但是有一件事情實在是太有趣了,就是即使是肌力很差的人,仍然可以跑完半馬甚至全馬,門診常常可以發現這樣的跑者,有些人可能連個標準的弓箭步或者深蹲都做不好,或者做不了幾個就覺得腳很酸,也常常有人標準的棒式做不了20秒鐘,但是,這些人卻能夠硬生生把全馬給跑完了,所以,人體真的是很奇妙,就算你不用大腿的力量,其實也可以跑完42公里,很神奇吧!那麼,問題是「肌力」到底在跑步運動中扮演什麼角色呢? 難道馬拉松真的靠意志力就可以了嗎?

其實肌力訓練對於耐力型運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前面提到的例子,這些平時不鍛鍊肌力,又很積極挑戰極限的跑者,通常跑了幾個馬拉松之後,常常就受傷了,原因是這類跑者是用耗損傷體的方式在跑步,跑步時邁出的每一步,踏到地面後都會產生地面反作用力,而地面反作用力原本應當由肌肉肌腱與關節一起去吸收分散掉,但是,當肌力不夠好的時候,這些衝擊力量大部分就變成關節韌帶或者肌腱去吸收,長期累積下來就會造成運動傷害,這樣的傷害大多是慢慢發生的發炎性傷害,重點是跑者往往不會第一時間就警覺到,常常都是對已經有問題的地方,一次一次造成傷害,這常見于馬拉松的季節,像是周周馬這樣的情況,或者是跑了幾個馬拉松之後就急著要挑戰超級馬拉松,一次過量的跑步(例如:一百公里)之後,運動傷害的問題就整個爆發出來,非得要疼到不行,跑者才會放棄。

跑步,不就是已經在練肌力了嗎?

首先來看這篇研究“Strength Training in Female Distance Runners: Impact on Running Economy”,將女性長距離跑者分成兩組,一組是
[肌力+耐力訓練組],另一組是單純的耐力訓練組,經過十周的訓練之後,肌力+耐力訓練組的跑步效能(running economy)有顯著的的提高,但是兩組的最大攝氧量和身體組成沒有差異,由此可見,耐力行運動如果加上肌力訓練可以改善跑步的效能。
 
接下來這篇研究“Explosive-strength training improves 5-km running time by improving running economy and muscle power”的設計又更仔細了,研究者控制兩組的總運動強度相等,只是肌力訓練組接受肌力訓練占總訓練量的32%,耐力訓練組只接受占總訓練量3%的肌力訓練,經過九周的訓練後,結果顯示[肌力訓練組]在”5000公尺測驗“、”跑步速度(V20m)“、”肌肉力量“以及”跑步效能(running economy)“都有顯著的進步,而[耐力訓練組]則沒有差異;另外,跳躍測試(5 jump test)在[肌力訓練組]有進步,但在[耐力訓練組]則退步;最大攝氧量則兩組無差異。作者推論肌力訓練的效果是經由改善神經肌肉因素(neuromuscular factor),而增加跑步效能和肌力。

另外一個問題是,訓練核心肌群可以跑得更快嗎? 

答案是可以的。一般相信核心肌群的訓練可以增進運動表現,但是到底是怎麼變強的其實並不是很清楚? 這篇研究”Does Core Strength Training Influence Running Kinetics, Lower-Extremity Stability, and 5000-m Performance in Runners?“,分析核心肌群與跑步的關係。受試跑者一組接受”六周”的核心肌群訓練,另一組則沒有接受核心肌群訓練,六周之後,測驗5000公尺跑步,發現有接受核心訓練組的跑步速度有顯著變快,但是"地面反作用力"和”下肢穩定度”則沒有差異。

 可見六周的核心強化訓練已經能夠使跑步速度顯著加快,此外,核心肌群的重要性在於穩定軀幹,跑步的時候如果軀幹不穩定,身體就會左右晃動,除了會耗損能量之外,也會減慢速度,更會容易導致下肢關節的負荷增加,造長許多下肢的運動傷害。

由以上幾篇研究看來,擁有好的肌力確實可以提高跑步速度與跑步效能,簡單來說就是能夠跑得更快更輕鬆。但是,即使沒有好的肌力,很多跑者也是一樣能夠跑完馬拉松,也是一樣能夠跑很多場馬拉松,因此,能夠跑完跟輕鬆跑完是不一樣的,跑者們不能認為可以跑完就是代表肌力已經很好了,也不是只要有跑步就是已經在練肌力了,肌力是需要特別訓練的,此外,肌力訓練需要被重視的最重要原因是因為肌力不足也很容易產生運動傷害,很多跑者就這樣跑著跑著,忍著忍著,累積了很久才爆發出關節韌帶或者肌腱發炎的問題,這才是跑者忽略肌力訓練最恐怖的後果。

參考資料:
1. Strength Training in Female Distance Runners: Impact on Running Economy
2. Explosive-strength training improves 5-km running time by improving running economy and muscle power
3. Does Core Strength Training Influence Running Kinetics, Lower-Extremity Stability, and 5000-m Performance in Runners?

關於凃俐雯醫師大學時代因為打網球時發生肩關節脫臼,即使後來陸續發生打排球脫臼.打羽毛球脫臼等等,還是無法放棄熱愛的各種運動,因此決定成為一個專攻運動傷害與復健的醫「孫」,希望能用最健康的方式預防和治療運動傷害,幫助所有熱愛運動的人重返場上。

部落格 堅持鍛鍊
粉絲頁 Sports Dr. Tu 運動醫學-凃俐雯醫師

/ 關於凃俐雯 /
凃俐雯

大學時代因為打網球時發生肩關節脫臼,即使後來陸續發生打排球脫臼.打羽毛球脫臼等等,還是無法放棄熱愛的各種運動,因此決定成為一個專攻運動傷害與復健的醫「孫」,希望能用最健康的方式預防和治療運動傷害,幫助所有熱愛運動的人重返場上。

部落格 堅持鍛鍊

FB Sports Dr. Tu 運動醫學-凃俐雯醫師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跑步是內向者最好的朋友

2017-06-03
話題運動心理觀念跑步

有人說跑步是群體運動,但卻也有不少人認為跑步是獨處的一種過程。從表面上看喜歡跑步的人大部分的個性都偏外向,朋友多,生活樂子更多。但世界上有這麼多喜歡跑步的人,相信一定也要一群內向而話少的跑友。

或許此刻在看這篇文章的你也正輕聲附和著:「是!我是一位內向的跑友。」你不喜歡主動與人交談或參加活動,除了跑步之外,其他休閒時間喜歡在家無拘無束地過著。你之所以喜歡跑步是因為工作已忙碌整天了,而這是唯一一件能夠讓你放鬆的事,只有在這個時刻,你才能徹底放空,不去思考瑣碎的事。

內向人的性格特徵是習慣在一個時間只專注於一件事情,甚至經常在孤獨的追求中找到安慰。典型內向的人大都願意獨處而不是與他人共處,雖然他們也願意與親密的朋友交往。西維吉尼亞醫學院臨床心理學家和助理教授Helgoe曾說:「就內心世界而言,內向的人更傾向於自己的心靈而不是外界的社交。」

跑步雖迷人但也有壓力

跑步的世界是非常迷人的。一場路跑賽有與你同興趣的選手、好看的紀念衣服,即使現場充滿了汗水也非常開心,每個新手在他們挑戰的過程中從以為自己快要放棄到最後的堅持到底,通過終點線的那一刻,他們大聲喊著:「我是跑者」。
 
事實上,像大部分運動一樣,跑步不僅僅是一個活動,它也是一種文化,是最好將自己文化發揚的運動。無論是什麼理由,直接(來自其他跑步者)和間接(媒體和互聯網)的壓力都可能導致我們質疑如何才稱的上自己是一位運動員。例如,跑者經常感到同儕壓力,要報名參加比賽或加入某個社團,雖然這些活動的皆看起來相當吸引人,但大多數內向跑者並不會因此而選擇參與。

堅定離開,回歸自己

不只有跑步,其實在生活中有許多事情也是你自己喜歡,也只想要一人開心地做,但卻沒有辦法抗拒同儕的壓力。拿自行車來說,這個項目也受到許多人歡迎,喜愛騎自行車的人們,天還沒亮,就與一群車友相約到騎乘起點,一起翻山越嶺,中途還不時會遇到加油的路人。活動的盛宴,交際、遊戲或是參賽後的閃亮獎牌,一切看似開心完美,接著,車友要求你負責規劃下一次的活動…天哪!這個無形的壓力該跟誰說呢?對內向的你而言不是不愛騎車,但為什麼一定要一起行動呢?

有辦法逃避同儕的壓力嗎?其實可以,只要你願意離開社交媒體一段時間(像FB、IG…等),回歸於自己,相信壓力就能減輕不少。

讓跑步變成一種冥想

如果跑步仍然是你持續想要做的事情,那麼在跑步以外的時間,可以練習冥想。Helgoe說:「正面冥想只是一種不帶附件的存在練習。」
當我們允許自己注意到過去不曾看到的、聞聞風的味道,感覺身體要與我們說的話,透過自己的想法,讓跑步變成一種冥想。這種分離的關注能使我們以不同的方式體驗人群;無論過去在外面我們遇到多少熱情的人,看到多少耀眼活動,聽到多少振奮人心的音樂,對於一位內向的跑者而言,你們不會花時間停留於此。

最後,即使你從來沒有跑過任何一場比賽或是參加任何一個社團,也告訴自己你是一位真正的運動員。如果因為自己的性格而放棄了對跑步的期望,其實根本就不用開始。獨處本來就是人生的另一個境界,你能夠做到,也更證明了自己內心的強大,而後你會發現跑步可永遠都是內向者最好的朋友。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妻子用跑步感動150公斤丈夫 聯合減肥82公斤

2017-02-03
瘦身話題跑步減脂趣味故事

梅麗莎‧帕爾默 (Melissa Palmer)和她的丈夫賈斯汀‧艾利斯 (Justin Ellis )是一對於2014年年底剛結婚的夫婦,在還沒有結婚之前,帕爾默曾經跑了五個不同的商店只為了幫艾利斯尋找一件合適的衣服。那個時侯,艾利斯近乎病態肥胖,他的體重達到了330磅(約150公斤),穿著46碼的褲子,身上帶著四種不同專門為健康管理的藥物小藥盒,其中有糖尿病、高血壓和高甘油三酸酯等。

妻子用跑步感動150公斤丈夫   聯合減肥82公斤
梅麗莎‧帕爾默 (Melissa Palmer)和她的丈夫賈斯汀‧艾利斯 (Justin Ellis )聯合減肥82公斤 © Justin Ellis and Melissa Palmer

他吃的不健康,很少鍛煉。但是他的妻子帕爾默卻是一位熱愛跑步和鐵人三項的選手。她吃的健康,堅持記錄體重指數,看著埃利斯,她也明白在這樣下去的話,肯定會有麻煩。

以為不能做到的,都要做了才知道

帕爾默現年41歲,艾利斯現年36歲,這對夫婦從小就為了自己的身材而苦惱。帕爾默2001年於南卡羅萊納大學畢業,當時的她體重超過了230磅(約104公斤),隨後她決定開始減肥,經過一番努力,她努力減重接近100磅(約45公斤)。但卻在2005年,因著背部手術而破壞了她的過往的努力,她的體重又攀升回到了200磅(約91公斤)以上。
 
2008年,帕爾默再次開始快走減肥,並且調整自己的飲食結構,她認為這種效果遠比過去要來得好,並開始參加一些五公里的跑步比賽。到了2009年10月,她減重到了180磅(約合82公斤)。帕爾默說:「我一直以為那是我不能做到的,但是我在跑完自己人生當中的第一個五公里之後,完全改變了過去的觀念。」

她再繼續不斷跑步,在一年之內又減了40磅(約18公斤),還在南卡羅來納州的哥倫比亞第一次完成了馬拉松的比賽,迄今為止,她已經完賽35場的馬拉松。
 
而在這個過程之中,他的丈夫艾利斯一直在看著帕爾默的轉變,最開始他們是朋友,隨後成為了浪漫的情侶。他為她的成就感到自豪,但是不覺得對於自己來說有什麼啟發,他表示:「當時我真有點太年輕天真了。」


「他是一個非常固執的人。」帕爾默笑著說。所以當我鼓勵他吃得更健康,多運動的時候,他會左耳進右耳出。

毅力實現,堅持鍛鍊

2014年,帕爾默第一次完賽鐵人三項,去年六月還在馬里蘭州的劍橋又一次參加了比賽。在不懈的堅持下,丈夫艾利斯深受感動,也開始跟隨她跑步了。最開始的時候,他報名成績了一個五公里的跑步訓練團當做減肥的訓練,那時他的體重是310磅(約141公斤)。

漸漸跑到了2015年,他的體重達到了人生最高峰330磅(約150公斤),他開始戒掉垃圾食品,改為吃素,甚至戒酒,在六個月內下降了20磅(約9公斤)之後,他持續鍛煉。

© Justin Ellis and Melissa Palmer

帕爾默支持他變成素食主義者,再加上鐵人三項訓練,又幫助他再降15磅(約6.8公斤)。看著這些努力所獲得的成果,艾利斯更開始頻繁出入健身房,他在跑步機上行走,還會舉重,並堅持了五個月的時間,然後再去戶外跑步。
 
2016年,這對夫婦一起完賽了馬拉松的比賽。如今,他們每個星期六的早晨都要一起跑步,2017年,帕爾默報名了兩個鐵人三項的比賽,前後加起來,跑步運動幫助兩人減重接近180磅(約82公斤),不僅是毅力得實現,更是堅持鍛鍊的最佳示範。 

© Justin Ellis and Melissa Palmer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