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姿錯誤離不開兩件事:支撐體重的位置有誤,或是身體的某些部位在支撐期偏離重心太多。以下是以羅曼諾夫提倡的姿勢跑法為基礎,提出錯誤修正方式,讓您清楚揪出並改正不正確跑姿,跑起來更快、更免於傷害。
1. 落地點在身體重心前方,體重不在前足蹠球部(腳底前部,腳趾與腳掌相接的突起處)。
2. 支撐期身體的某部位偏離重心太遠時,導致神經肌肉協調能力下降、肌肉過度緊繃。
如何修正?
1. 修正體重的所在位置:為了使您的體重能精確落在腳掌蹠球部,有兩個矯正動作訓練效果很好。一種方式是在前腳掌下方擺一小塊磚頭,打赤腳站在上面維持關鍵跑姿並保持平衡,另一種則是改站在藥球上。練習時要時時確認體重只在前腳掌,而非腳跟,這項練習可加深您對體重所在位置的敏銳度。
2. 修正支撐期身體某部位偏離重心太遠的問題:視覺上的一項最能有效改善,先刻意用踮腳與腿尾巴的站姿保持平衡,把感覺記住,同時請您的夥伴拍一張照片,接著換成標準的關鍵跑姿,再拍一張照片。仔細對比兩照片,並移動您的肩膀、臀部、膝蓋、手臂和頭,體會這兩種姿勢的差別。
1.落下是一種運用重力向前產生動量的動作,它幾乎毫不費力,而所有錯誤的源頭都來自一個誤解:肌肉用力可以加速。跑步加速來自落下,而落下的動力完全來自重力,所以實際上我們無法透過肌肉加速。
2.跑者不懂得讓身體自由落下,上半身非常僵硬,這種阻止身體向前落下的動作等同於在剎車。通常當跑者無法掌控當下配速時,就會導致上述結果。
3.落下時的推蹬動作也是常見錯誤,跑者在落下時的加速階段想透過伸直膝蓋或腳踝來推動身體前進,跑者應完全讓重力來牽引身體轉動。推蹬的動作會妨礙身體向前轉動的過程。
如何修正?
1. 彎腰跑:以臀部為中心畫一鉛直線,檢查軀幹與此直線的相對位置,就能確認偏差的幅度。刻意誇大彎腰的幅度後回到脊柱挺直的姿勢,有助於您區別兩者差異。
2. 雙腳彈跳與採關鍵跑姿的單腳彈跳,這兩項都可避免彎腰動作
1.拉起的標準是,無論配速如何,腳掌要在落地後拉到臀部正下方,腳掌離地高度不是重點,關鍵是支撐期的騰空腳須一直留在臀部正下方。拉起的主要錯誤是腳掌落地後,騰空腿還在臀部後方,這是因為錯過拉起的時機,或完全不記得要拉起腳掌。
2.用抬膝與抬大腿的方式使腳掌離地。主動用前腿抬膝是不正確的拉起動作,這個動作跟常見的「高抬膝」訓練有關。
如何修正?
從一個很簡單的想法下手:想著在臀部正下方拉起腳掌,腳掌騰空時移動軌跡接近橢圓形,這不是刻意做的,為了達到完美的拉起動作,必須心理具備正確的知覺意象:騰空後直接從地面拉起腳掌。練習拉起知覺與力量的方式很多,可在腳踝上負重、綁彈力繩、在健身器材上練,若沒有工具可請夥伴協助,夥伴以手施加在腳踝處當阻力。
1.對跑者來說,殺傷力最大的問題即是用腳跟著地,而這個問題或多或少都跟「足背屈」有關,也就是足間上翹、足背屈向小腿。
2.著地時重量壓在腳掌外側,一般稱為「足外翻」。 3. 依姿勢跑法的著地標準是:著地時腳掌要在身體正下方,而且全身重量盡快轉移到前腳掌蹠球部;然而很多人會一直想著腳掌要落在臀部正下方,但這是不對的,這種錯誤根植於跑者想快點安全回到地面,而表現在跑者上便成「主動落地」,意思是用力讓腳掌加速落下,而非讓它自由落下。
如何修正?
必須先了解跑步動作是為了「落下」所以才要「拉起」,因此須不斷反覆學習拉起和落下技巧,一連串的拉起與落下訓練都是為了讓您產生體重落在前足蹠球部的特定感覺。可從雙腳原地彈跳開始,接著進到原地跳繩,彈跳動作可幫助發展前足蹠球部著地的知覺。
責任編輯/Dama
跑鞋可說是跑者最重要的裝備之一,其舒適程度與性能將會大大影響跑步表現,穿著適合自己的跑鞋除了有助於提高成績,也能降低受傷的機會;反之,穿著自己不適應的鞋子,既跑不出該有的表現,也可能提高受傷風險。最近我的一位選手從原本穿習慣的 Nike 4%,嘗試另一雙彈性更好的新跑鞋卻明顯感到更加吃力,回來看 Stryd 的跑步功率數據也發現跟以往有很大的落差,在此分享這次的經驗給大家。
下圖是最近兩次輕鬆跑的數據記錄,06/15 是穿著習慣的跑鞋,06/16 則是穿近期新嘗試的跑鞋,兩次路線相同,跑步距離同樣是 10 公里,也同樣以 6:00/km 的配速完成。
可以發現在相同配速下,平均功率卻高了 4W(157 → 161W),換算功率體重比從 2.80W/kg 上升至 2.88W/kg,高了將近 3%,因此跑步效能(RE)也從 0.99 大幅降低至 0.96,代表新鞋明顯降低了他的跑步經濟性,跑起來更耗力。再深入一點看,垂直振幅從 5.95cm 提高到 6.63cm,姿勢功率(Form Power)也從 49W 增加到 53W,剛好高了 4W,代表多出來的功率全都來自姿勢功率(無助於水平前進的功率)。另外,觸地時間從 276ms 縮短至 253ms,下肢剛性(LSS)更是從 7.6kN/m 提高到 9.2kN/m,雖然說兩者都跟跑步經濟性呈正向關係,但前提是在維持差不多的垂直振幅下才成立,像這次大幅縮短的觸地時間與更高的剛性只不過是因為新鞋帶來過多的彈性所導致(垂直振幅跟騰空時間增加,每步重心下墜需要花更多力量接住自己),對於水平前進並沒有任何的幫助,這並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因此,大家在找適合自己的跑鞋時,除了自我主觀感受外,也可以根據 Stryd 的數據作為輔助:
1.跑步效能:
在相同環境下,當同樣的配速下功率增加,或是同樣的功率下配速變慢,都會導致跑步效能變差;最適合自己的跑鞋,應該能讓你跑出較高的跑步效能。
2.姿勢功率/垂直振幅:
如果跑鞋不適合你,跑步效能變差通常都是來自於姿勢功率的增加,把它們放在一起看,就能確認多出來的功率是來自哪裡。
3.下肢剛性:
就像賽車的懸吊系統,無論是過硬或過軟都會影響性能表現;跑者也一樣,腿的剛性太高或太低,都會影響跑步表現,並不是只單絕追求越高就是越好。通常在維持差不多的垂直振幅下,下肢剛性的提高才會帶來真正的效益,否則可能只是更多上下彈跳所造成。
在這個講求科學化的時代,一昧地埋頭苦練已經不是現代人追求進步的方式。 想要更客觀、更精確的方式監控跑步訓練強度? 不用毫無頭緒的猜測是否達到訓練計畫中的每一項目標。 Stryd 可以告訴你,你還能加多少速或是是時候該放慢腳步,不畏懼逆風,且戰勝風阻。
平日有固定運動習慣的人,只要遵循均衡飲食原則,能量絕對充足。但運動量較大的人,飲食和營養補充就和一般人不一樣。例如,一般慢跑五公里屬於輕度,十公里則是中度,半馬與全馬以上屬於強度,訓練內容和強度不同、能量需求不同,營養的給予自然也不相同。
為什麼呢?因為慢跑是典型的有氧運動,身體因為運動而血液循環旺盛,氧氣被血液帶到全身後,細胞也因此相當活躍。由於體內必須不斷產能以供應運動所需,所以用葡萄糖作為燃料、以加速電子傳遞來產生能量的動作,就要非常順暢。
而在這些過程中,維生素B群(尤其B1、B2和菸鹼酸)和維生素C,扮演著潤滑與催化的重要角色,當訓練強度或運動時間拉得越長,這些營養素的補給量需求就越多。
但在計算營養的給予量之前,我們還是要先了解自己的總熱量需求。
建議每天每公斤體重乘以二十五大卡,但每週有三次(或以下)、運動三十分鐘的五公里固定跑者,會建議每天每公斤體重乘以三十大卡。
熱量需求會以每天每公斤體重乘以五十大卡計算,並多攝取維生素B群和維生素C,建議從全穀雜糧及天然蔬果來補充,若有不足則由營養補充品中取得。
醣類是提供能量的來源,供應量會隨訓練強度的增加而提高(訓練期間要補充中升糖指數或低升糖指數的醣類,才能有效儲存),每日運動或慢跑四十五至六十分鐘的中度訓練,醣類的補充量為每天每公斤體重乘以五至七公克。
以六十公斤的人為例,則需要三百至四百二十公克的醣類(熱量為一千兩百至一千六百八十大卡),占總熱量(三千大卡)的四○%至五六%。
熱量需求會以每天每公斤體重乘以六十五大卡計算,醣類的補充量為每天每公斤體重乘以七至十公克。
熱量需求會以每天每公斤體重乘以八十大卡計算,醣類的補充量為每天每公斤體重乘以十至十三公克。
訓練期間蛋白質需求維持在每天每公斤體重一.二至一.四公克(會建議大豆蛋白質與乳清蛋白質一:一,各占一半)。脂肪則保持在總熱量的二○%至三○%即可(飽和脂肪酸、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之比例為一:一:一)。以下是我個人建議的耐力型運動者菜單:
鮭魚蒸豆腐一份(富含大豆蛋白及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牛奶一杯(補充乳清蛋白)。
番茄肉醬義大利麵(肉醬、番茄醬含少許飽和脂肪,葵花油清炒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A:跑步後出現頭暈或嘔吐感,有三個可能原因:一是因為肺活量不夠所致;二是跑步姿勢不正確,與平日鍛鍊少密切相關;三是鉀離子補充不足導致。
這並非疾病表現,建議可逐步鍛鍊身體,漸進增加慢跑的距離與速度;另外,平時可增加富含鉀離子食物(如香蕉等)的攝取,此外要注意,飯後兩小時內不要跑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