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運動部落
  • 如何用言語使人疼痛:反安慰劑效應
1
如何用言語使人疼痛:反安慰劑效應
2
美國專家:只要兩週不運動,肌肉就會老化流失
3
喝瓶裝水較安心﹖ 研究發現天天喝瓶裝水 年吞13萬顆塑膠微粒
史考特醫師
史考特醫師

如何用言語使人疼痛:反安慰劑效應

2018-09-28
運動部落 保健 專欄 史考特醫師

各位不知道有沒有這種經驗?在醫院或診所的小房間裡,醫生告訴你接下來要進行的療程(拔牙、打針、手術)會非常疼痛,要做好心理準備。

從那一刻開始,你的手心開始冒汗、身體發冷,似乎全身的肌肉都緊繃了起來。這時候醫生開始替你消毒,酒精棉球碰到皮膚的那瞬間,你的臉部肌肉抽動了好大一下,竟然連又輕又軟的濕棉花球,都能引發巨大的不適。

終於撐過了治療,你覺得半條命都沒了,醫生卻看著你,似乎心裡在想「有這麼嚴重嗎?」

你對天發誓,剛才真的是你人生中最痛苦的體驗,這個醫生也太沒______(請插入同理心、醫德、品,或任一個同意詞)。

在上述的例子中,你感到的痛楚是100%真實的,只是原本小小的不適,被大腦對疼痛的預期反應給放大了,這就是「反安慰劑」效應(Nocebo Effect)。

就史考特的觀察,反安慰劑效應每天都在上演,眾多健身愛好者更是身受其害。不相信嗎?讓我慢慢解釋...

如何用言語使人疼痛:反安慰劑效應

我們為什麼分享這篇文章?
如果你從沒聽過「反安慰劑效應」,那麼史考特醫師的這篇文章,絕對會讓你有「恍然大悟」之感。其實,無論是保健醫療、運動或是日常生活,反安慰劑效應無所不在,差別在於有沒有意識到這個機制正在暗中控制你的感覺。所以,以後當你說「我感覺很不舒服」、「我感覺做這動作很累」、「我感覺感冒怎麼樣都好不了」時,可以試著問問自己,是不是反安慰劑效應在作祟?小編讀後心得:要「反」反安慰劑效應,最簡單的方式應該是敞開心胸,對任何事都不預設立場,培養歸零心態。

​安慰劑效應

安慰劑效應(Placebo effect)很多人都聽說過,其意義為「原本無療效的治療或藥物所提供的療效」。

舉個例子:有一群頭痛的病患分別被給予止痛藥、裝麵粉的假藥丸、以及甚麼都不給。吃下止痛藥的病患頭痛改善了,但神奇的是,吃下假藥丸的組別頭痛也有好轉!至少比甚麼都沒吃的可憐蟲好得多。

這是因為「接受治療的假象」讓病患的認知受了影響,產生「我應該會變好」的想法,症狀因此減緩(註1)。類似的情況不僅是在藥物有,假運動、假電療、假手術都能夠提供一定的療效。

所以為什麼喝符水、放血、某些健康食品、地下電台賣的藥(註2),還有拔到獅子頭上的鬃毛都會有效,有不少例子是安慰劑效應在作祟。

註1:安慰劑效應不僅是認知所造成,研究發現神經傳導物質、大腦皮質活化、以及遺傳都有牽涉其中。
註2:地下電台賣的藥時常加入西藥成分,所以倒也不能說療效都來自安慰劑效應。

連拔到獅子頭上的鬃毛都對生病有效?其實生活中有不少例子是安慰劑效應在作祟

反安慰劑效應

甚麼是反安慰劑效應?把安慰劑的概念反過來想就對了!

以下是幾個科學研究所提供的反安慰劑效應實例:
 1  76位因高血壓而接受Beta-Blocker藥物治療的病人,有一半被告知該藥物有勃起障礙的副作用,另一半則沒有接受此項資訊。結果被告知者有32%產生勃起障礙,未被告知者僅有13%有這樣的問題。兩組吃的藥物都相同喲!但是心理的預期作用讓身體產生不同的結果。
史考特評:如果是這樣,各位男性讀者以後看醫生還敢問副作用嗎?

 2  因下背痛而接受影像檢查的病人,在三個月後比起沒有接受影像檢查的病人疼痛更嚴重。
史考特評:跟拍大頭照一樣,每個人的臉孔都能找到一些讓人不滿意之處。脊椎的X光片也是如此,很少人的X光片是挑不到一點毛病的,但這些小毛病未必一定是疼痛的根源。醫師在解說X光片的過程中提到這邊一點點歪、那邊一點點退化、或是有小小的骨刺,無形之中也會造成反安慰劑效應。這也是為什麼英國對下背痛的治療指引,反對醫師過度開立影像檢查。

 3  如果醫師對生產時做無痛分娩的婦女強調麻醉過程的疼痛,而非麻醉帶來的疼痛緩解,婦女的疼痛會更加強烈。
 (就跟我們一開始提到的例子一樣,醫生事先強調會痛的治療,最後都會變得更痛。)

如果一個人因為任何原因而相信他的身體有狀況,那麼原本容易忽略的小症狀,突然都變得像是疾病的前兆。這樣的認知會提升焦慮感、讓疼痛閾值下降(註3)、疼痛又再度加深焦慮以及病患對自己有問題的認知,最後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惡性循環。

如果有一天各位在路上遇到史考特,聊著聊著我開始胡扯,說你的步態歪斜、左腳比右腳長,甚至印堂發黑,中氣隱隱不足。在高劑量的反安慰劑作用下,我相信你未來幾天應該也會覺得身體不太對勁,甚至肩頸下背開始隱隱作痛。

註3:原本不會造成疼痛的刺激,也變成會引發疼痛,像一開始提到的棉花球消毒案例。

反安慰劑與健身族群

反安慰劑效應跟健身有甚麼關係呢?關係可大了。

史考特常常看到長短腳、脊椎側彎、骨盆前傾、骨刺、椎間盤突出這些診斷名詞每天在臉書上飛來飛去。許多鍵盤醫師看到某個網路影片就會說,你有A、B、C、D、E等問題,需要靠W、X、Y、Z等方法來矯正。

暫不提透過網路診斷這件事是否違反法律,如果這些診斷有一定的學理依據,我可能還不會那麼反感。但很多時候,這些出自善意的建議其實是反安慰劑,傷害了無知的受眾。我的論點是根據以下兩點事實:
 1  許多身體結構或姿勢的問題「不一定」會造成疼痛。

 2  讓健康無疾病的人相信自己身體有狀況,會產生反安慰劑效應。

身體的不對稱、退化、組織受損,其實未必與疼痛有100%的關聯性,舉幾個例子來說:
 1  健身社群最愛提的姿勢異常「骨盆前傾」,曾有醫療專業人士說會導致腰痛,但這說法實在是沒有根據。2014年的統合性研究發現,下背痛患者與無疼痛健康人的脊椎弧度、骨盆姿態並無不同。

 2  姿勢歪斜普遍被認為會造成痠痛問題,但有一群姿勢歪斜而且改不回來的朋友可能不這麼認為:脊椎側彎。研究發現許多脊椎側彎病患完全沒有背痛的問題,大多數下背痛患者卻都沒有脊椎側彎的問題。如果站沒站相、作沒坐相會導致腰酸背痛,那又要怎麼解釋脊椎側彎卻沒有疼痛的這群特例呢?

 3  長短腳會造成腰痠背痛?研究在這方面相當的分歧,有些認為會,有些認為不會。

 4  用核磁共振檢查運動員的肩關節,會發現許多旋轉肌受損的患者,一點症狀也沒有。

 5  膝蓋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常有軟骨磨損的問題,有趣的是,軟骨磨損的程度跟疼痛不一定相關。有些人初期磨損就痛得受不了,有些人軟骨都要磨光了卻沒有症狀。

 6  手療師協會宣稱,許多健康問題都是脊椎錯位所造成,透過他們的手法治療將脊椎位置回復正常,病患的問題就能獲得解除。在科學上,所謂的「脊椎錯位」從未獲得科學證實,甚至歐洲的手療師學會已經完全屏棄了脊椎錯位的概念。脊椎錯位確實很有可能發生(例如嚴重車禍的病患),但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說,如果你有脊椎錯位的問題,你比較需要外科手術,不是手法治療。

「脊椎錯位」從未獲得科學證實,歐洲的手療師學會已完全屏棄了脊椎錯位的概念

疼痛是一個極為複雜的東西,單看姿勢或組織的受損都無法解釋疼痛的產生。

在沒有足夠科學證據下矯正姿勢異常、給予疾病診斷、要求避免特定活動,不僅對於病患的疼痛沒有幫助,在無形中可能製造了反安慰劑效應。

史考特在上節目或接受訪問時,常被問到以復健科的角度來看,哪些坐姿不好、哪些床墊不好、哪一種運動不要做。

這些問題都讓我感到難以回答。

有些答案很明顯,例如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不該去跑全馬、槓鈴深蹲時應保持脊椎中立、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應避免高衝擊運動。

但脖子怎麼擺?重物怎麼搬?怎麼站最好?研究上都找不出明確的答案。對上述問題我不願意給予肯定答案,因為我的話語可能在無意之間,讓大量的受眾產生反安慰劑效應。

槓鈴深蹲時應保持脊椎中立是個顯而易見的觀念,但脖子怎麼擺? 重物怎麼搬? 怎麼站最好等問題,研究上都找不出明確答案

結語

疼痛是一個高度複雜的東西,身體組織受損可能會產生疼痛沒錯,但認知、情緒、甚至一個人的社交狀態才會決定後續的疼痛感受。
透過這篇文章,我希望各位理解到許多姿勢、結構的「問題」都未必會產生症狀,但是如果我們心中篤定認為這些正常的身體變化會造成疼痛,甚至到處說服別人有病需要接受治療,那麼不自覺之中,反而讓反安慰劑效應放大了原本無害的問題。

關於史考特醫師史考特醫師,本名王思恆。從醫學院時代開始著迷於健身運動,空閒時間不是在運動/烹飪/進食,就是在研究運動/飲食/健康的科學知識,是個健身呆。

/ 關於史考特醫師 /
史考特醫師

史考特醫師,本名王思恆。從醫學院時代開始著迷於健身運動,空閒時間不是在運動/烹飪/進食,就是在研究運動/飲食/健康的科學知識,是個健身呆。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美國專家:只要兩週不運動,肌肉就會老化流失

2020-03-03
生活觀念保健話題

只要每週花一小時半得時間運動,看似雖少,卻能延長你一輩子的健康壽命。根據美國權威期刊《Lancet》中一項研究顯示,2016年一樣研究發現,全球有超過四分之一(約14億)成年人身體活動不足,因此,這讓他們出現心血管疾病、二型糖尿病,以及失智症與一些癌症的風險增加。此外,他們的肌肉量也掉的比有在規律運動的人還快!

2週不運動,心血管功能下降1.8%

根據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EASD)在2019年初時,公佈了一項研究不運動對身體的研究。他們從研究中發現,對於年輕的非肥胖成年人,即使短時間不運動和久坐,也會影響身體健康。首先,他們先調查參與研究的人員他們平時的走路步數,發現他們平時每天能走1萬步以上,但為了實驗,於是要求他們平均每天減少約1萬步的運動,並且增加了103分鐘的坐著時間。然而過了14天後,他們的心血管功能下降了1.8%,而且心肺功能下降且腰圍也增加,但是,恢復正常活動14天後,血管功能恢復到了原先的水平。

此外,據刊《康復醫學雜誌》(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一項針對不運動降低肌肉量的研究顯示,只要不運動兩週,肌肉量明顯會下降。研究找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將參試者用一條腿部固定器綁定,保持不動2個星期後,年實驗者的腿部肌肉平均減少485公克,而老年人腿部肌肉平均減少250公克。換句話說,這意味著年輕人肌肉力量降低了1/3,其腿部肌肉力量衰退程度,相當於衰老40~50年。

10天不運動,大腦就退化

根據《衰老神經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 and conducted)的一項研究發現,平時身體健康的老年人,若僅停止運動10天左右,大腦中負責機體思考、學習、記憶的重要區域血流量會明顯下降,也就是說,只要不運動,身體各個器官會運作變慢,進而影響日常生活以及降低運動表現此。此外,美國馬里蘭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老年人需要進行規律運動,這樣可延緩大腦的萎縮進程,可提高其認知功能,並降低機體患慢性疾病的風險。

©newsweek.com

培養規律運動習慣,打造健康身心

不少研究都發現,適量運動對於改善三高有益,甚至還能改善心理疾病,抑制負面情緒;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發現,與運動最少的一成人相比,運動最多的一成人平均患癌機率降低7%;而且能夠助人遠離失眠、精神以及身心狀況都比較良好。此外,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最好每周至少從事150分鐘的中等強度身體活動,或75分鐘的高強度身體活動,低於這個標準的人即被認為是身體活動不足。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喝瓶裝水較安心﹖ 研究發現天天喝瓶裝水 年吞13萬顆塑膠微粒

2019-06-24
飲食話題保健新知觀念

大家都知道「多喝水多健康!」而許多人為了喝到好水質,常以瓶裝水代替煮沸或過濾後的自來水,也讓市面上鹼性水、礦泉水等訴求對身體健康的瓶裝水大發利市。然而,你確定你喝下的水比較「健康」嗎﹖國外最新研究發現﹕如果每天的飲水量都來自瓶裝水,每年將從這單一來源中吞下13萬顆塑膠微粒!

喝瓶裝水較安心﹖ 研究發現天天喝瓶裝水 年吞13萬顆塑膠微粒 ©FACTS ABOUT BPA

據衛報報導,一項發表於《環境科學與技術(jour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期刊的新研究,收集了以往26項研究資料,測量在魚、貝類、糖、鹽、啤酒以及水中的塑膠微粒數量。結果發現,若使用美國政府的膳食指南來計算,成年人每年大約吃進5萬顆塑膠微粒,兒童則大約4萬顆,而其中一個重要來源就是瓶裝水!

研究者指出,各種食品上都可能含有大量的塑膠微粒,但最顯著的是瓶裝水。研究發現,瓶裝水中的塑膠微粒平均比自來水多22倍;如果一個人每天只喝瓶裝水,每年將從瓶裝水中攝入13萬顆塑膠微粒,相較之下,喝自來水每年攝入約4000顆。

塑膠微粒主要是由塑膠垃圾解體造成的,在空氣、土壤、河水、海洋…整個地球中無所不在。然而塑膠微粒對健康的影響還有待研究,目前只知道可能釋放出有毒物質,有些微粒小到能滲透人體組織,引發免疫反應。

在鹽晶體中的塑膠微粒與細絲 ©Paulo Oliveira Alamy

鹼性水、氫水有奇蹟般的治癒力﹖

對於瓶裝水的迷思不僅只於此。走進台灣的便利商店裡,鹼性水在瓶裝水區產品中佔有一定份量,也有許多人因為想「調整酸性體質」而天天喝鹼性水。但事實上,瓶裝鹼性水雖是鹼性,喝進肚子裡會不會讓你的身體也變「鹼性」?答案是不一定!

原因有二:首先,你喝下肚的水可能根本已不是鹼性,因為水開瓶後與空氣接觸,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很快會溶入水,呈現弱酸性。其二,國際營養界已達到共識,身體本身有恆定性,會自行調節pH值,不會因為喝了幾口鹼性水、吃了幾片肉,就任意改變酸鹼性,想靠喝「鹼性水」改變身體酸鹼度,根本不可能!

另一方面,「氫水」自60年代以來一直存在於日本,目前以可口可樂公司的Smartwater品牌較知名,並引用2007年一項日本針對「氫氣」(而非氫水)的研究,以及部分文獻針對重症病患的研究,聲稱通過電解能在水中加入飽和的氫氣,有助人體抗氧化、消炎等。然而,目前並沒有針對「一般人」研究的足夠證據顯示出氫水的任何好處,而懷疑論者指出,如果你想要抗氧化劑,喝茶就好!

Smartwater ©ocado.com

腎臟就是最好的濾水器

事實上,已故的台灣毒物科權威、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曾提醒大眾﹕其實水不用賦予它沉重的負擔,又要讓它促進健康,又要給它離子化、磁化、電解化,只要喝「乾淨」的水就好了。

酸鹼性的概念來自日本,傳統的中醫和西醫都沒有這個觀念,因為只要你的腎臟機能正常,血液中的PH值一律是7.35-7.45(中性微鹼)。因此,你喝鹼性水,鹼性物質會跟著排尿排掉;相反地,你喝酸性水,腎臟就把酸性物質排掉;而腎臟就是最好的調整、維持身體pH值的「濾水器」。此外,電解過程無法讓水乾淨,更讓人有疑慮的是﹕萬一水是不乾淨的,在電解過程中金屬元素往鹼性水跑,反而可能喝進更多重金屬物質。

pH值量表 ©iStock

看完這篇,最好思考一下你喝下瓶裝水的真正目的是什麼﹖而當你口渴想補充水分,最好的方法是喝煮沸後的自來水就好,選擇的最高標準是「乾淨」,而不是花大錢買包裝成「看似健康」的瓶裝水。

資料來源/Guardian News,《謝玠揚的長化短說》、蒼藍鴿的醫學天地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