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有一位個案,37歲想要減肥,非常認真控制飲食,加上每周重訓三次,她是我遇過最認真運動的女生,就這樣維持了三年,但體脂肪還是過高,且肌肉量也沒有增加。一問之下答案馬上呼之欲出,她因為想減肥,所以運動後不敢吃東西,深怕吃了前面的運動都白做了,但這其實是大錯特錯的想法。
運動後,只要把握黃金時間30分鐘內吃東西,其實是不容易變胖的。當我們運動時,肌肉收縮需要能量,會促使「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4的活性增加,讓肌肉細胞更快得到葡萄糖當作能量來源,你可以把GLUT4想像成能量 (葡萄糖) 進入肌肉的大門。而在停止運動30分鐘後,肌肉細胞的GLUT4活性開始減少 (如下圖),並在停止運動45分鐘後快速降低。
這代表什麼意思呢?那就是當你運動後30分鐘內吃東西,大部分的熱量會進入肌肉細胞裡面去被利用掉,就不會有多餘的熱量轉成脂肪儲存下來,所以不容易變胖。但相反的,若是運動後間隔太久才吃東西,由於GLUT4活性下降,讓這些熱量不容易進入肌肉細胞內,若有剩餘沒消耗掉的熱量便會轉成脂肪儲存下來,那就會變胖。
在2006年Cribb &Hayes (註1)的研究中,在攝取相同食物和熱量的情況下,運動前和運動後立即補充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的組別,比起早上和晚上吃的組別,更能增加肌肉量,且體脂率也有降低,而早上和晚上吃的組別體脂率並沒有降低。這代表了運動前後吃東西的時間點是重要的關鍵。
.黃金補充時間:運動後30分鐘內
.黃金補充比例:有氧運動後最佳的補充比例為「碳水化合物:蛋白質=3-4:1」,若是肌力訓練則可調整為「碳水化合物:蛋白質=2-3:1」
很多人在運動後都會喝高蛋白,尤其是重訓者,但如果運動後只補充蛋白質,其實增肌的效果並不好,因為肌肉合成需要有「胰島素」來幫忙,想要讓胰島素快一點分泌出來,就必須攝取「高升糖指數」高GI的碳水化合物(例如:香蕉、含糖飲品),才能促進肌肉生長。
幾年前我曾經幫一群連鎖健身房的教練上課,課程中我談到運動後需補充足夠碳水化合物的重要,當時有位資深教練 (教官) 非常不認同,認為吃那麼多碳水化合物不是會變胖嗎? 過了一年後,我又受邀到其他單位幫一百多位健身教練上課,這群教練選擇相信並且親身體驗,6周後某位教練驚訝的跟我說:「我從來沒想過運動後可以吃這麼多碳水化合物,6周後體脂肪不但減少,肌肉還增加了1.9公斤,這增肌的速度嚇到我了」。我還特別問他,這6周期間的訓練訓練量有沒有增加? 他說沒有,跟以前都一樣,但以前增肌速度沒這麼快。所以,請別再堅持運動後只能攝取高蛋白了,搭配足夠的碳水化合物可以讓你增肌效果加分而且又省錢(蛋白質食物比較貴啊)。
另外,運動後攝取高GI碳水化合物還有另一個目的,就是讓肌肉當中的肝醣回補,當運動後吃對食物讓肝醣回補,可以加速體能的恢復、縮短運動後疲勞的時間,對於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或運動員來說相當重要。
.50-60公斤
(1) 有糖豆漿450ml + 香蕉1根
(2) 有糖豆漿400ml + 中型地瓜1個
.60-70公斤
(1) 有糖豆漿450ml + 御飯糰1個
(2) 烤雞腿漢堡 + 果汁200ml
.70-80公斤
(1) 有糖優酪乳500ml + 茶葉蛋1個 + 香蕉1根
(2) 6吋潛艇堡 + 果汁300ml
Donna營養師小叮嚀
Donna營養師,本名陳怡錞,輔仁大學營養科學系碩士班畢業,曾任專業減肥中心營養師,並擔任保健食品公司專業講師(營養師)多年,專精保健食品與預防醫學領域。擁有千場演講經驗的營養保健講師,一個致力於預防保健的營養專家。 現職:錞盈生物科技公司執行長、安民家醫診所營養師、知名保健營養講師。
部落格 Donna營養師-陳怡錞
在競技運動中,運動傷害的發生幾乎是很難避免的。傷害可能會長期地影響運動員的訓練和競賽,適當的食物供給和營養補充可以加速傷口癒合速度以及加快回場的時間,但營養補充在傷後的復原期間卻常常被忽略。
關於對受傷有益的許多營養素有效性宣稱相當猖獗,但相關的證據卻模棱兩可。
■ 創傷或手術可能使能量需求比平時多20%,此外,使用拐杖時所需的能量會比步行所需的能量多2到3倍。
■ 只要10天的能量攝入不足(佔總需求量的80%)就會使肌肉蛋白質合成降低20%,影響完全恢復率。因此在傷害的固定階段,減輕肌肉萎縮是主要目標之一。
■ 需不需要補充劑?使用前應先問自己是否在飲食中缺乏?可從全食物中獲取嗎?會影響到服用任何藥物效果或產生交互副作用嗎?如果不確定應諮詢營養師。
在運動員受傷後,營養的介入可以提高運動員的恢復能力,控制發炎、為受損組織重建提供關鍵的營養素、最小化肌肉萎縮,並保持肌肉質量和/或防止脂肪量增加,以及促進康復期間的肌肉肥大和功能恢復。
營養的補充策略會因運動損傷嚴重程度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這篇是統整,之後我們會再把一些細節拉出來另外談。
一、均衡飲食:人們經常在受傷發生時轉向補充劑,但研究表明我們最好以優質全食物來源作為基礎的均衡飲食,來避免傷害復原階段缺乏各種重要的巨量與微量營養素。維生素和礦物質對恢復過程非常重要,在不同的生理恢復過程中有不同的微量營養素依賴,在正確的時間攝取適當的營養素可以影響傷口恢復,幫助修復和組織再生。
二、注意能量平衡:受傷的運動員必須更加自律,因為能量消耗在停止訓練期間會大大的減少,但若營養不足又會影響身體的癒合能力,並進一步延長康復時間。所以營養師需仔細地評估飲食的結構並維持熱量平衡,特別是要考慮傷口癒合所增加的能量需求、因活動量下降而減少的能量消耗,以及因能量需求下降而影響到蛋白質攝取的絕對量減少。
注意:很多選手會擔心因活動量下降而變胖,就不敢多吃,但因為創傷或手術可能使能量需求比平時多20%,此外,使用拐杖時所需的能量會比步行所需的能量多2-3倍。只要10天的能量攝入不足(佔總需求量的80%)就會使肌肉蛋白質合成降低20%,從而影響完全恢復率。因此最好密切地與您的營養師合作,以取得最佳的能量平衡。
三、蛋白質攝取量:通常受傷會導致訓練停止一段時間,或至少減少體育活動的參與和身體活動。如果傷害的嚴重程度較高,需要石膏或其他固定方式的話,可能會導致肌肉量流失、肌肉力量和肌肉功能降低。故在傷害的固定階段減輕肌肉萎縮是主要的目標之一,已知全部或部分固定會導致該處的肌肉骨骼重塑,這可能促進骨骼肌萎縮,此過程通常會降低肌肉的力量和功能,並導致再次受傷的風險增加。單腿固定僅5天即可導致其瘦體重和肌力強度分別下降1.4%和9.0%(Wall, 2014)。
固定也會使得肌肉對合成代謝刺激的反應減少、降低肌原纖維蛋白對氨基酸可用性增加的反應能力,這種現象稱為「合成代謝抵抗」(Glover et al., 2008)。在這樣的情況下,增加蛋白質攝取能夠幫助人體保留住瘦體組織,即使整體蛋白質攝入量不一定增加,在任何給定的膳食中更高劑量的蛋白質攝入也可能是重要的。而蛋白質攝取不足會阻礙傷口癒合並增加發炎反應,因此在固定期間需要更高的蛋白質攝取量(1.6-2.5g /kg /天),並強調食用富含leucine的食物。
附註:富含leucine(編按:白胺酸)的食物包括起士(Swiss, fontina, provolone, Colby, mozzarella)、肉類、魚類(金槍魚、鱒魚、鮭魚)、堅果和種子類(南瓜、花生、杏仁)和天貝等。 為了使攝取的蛋白質發揮最大的效益,建議將蛋白質的攝取量平均分配在一天各餐中較好(每間隔3-4小時一餐、每餐攝入20-40克富含leucine的蛋白質)。睡前食用富含酪蛋白的食品(例如牛奶和乳製品),因為它們需要更長的消化時間並可緩慢釋放到血液中。這樣可以緩慢穩定地提供氨基酸,再抓一些睡眠時間來增長肌肉。
四、禁止攝取酒精:酒精會抵消你重建肌肉的能力,過量攝入酒精在固定過程中則會加劇肌肉損失、損害肌肉生成並促進發炎(Steiner et al., 2015)。
五、補充劑的使用:使用補充劑前應先問:是否我的飲食中缺乏?我可以從全食物中獲取它嗎?這會影響到我服用的任何藥物效果或產生交互副作用嗎?如果您不確定,請諮詢營養師後再使用。
關於對受傷有益的許多營養素有效性宣稱相當猖獗,但相關的證據卻模棱兩可。目前還在發展中的一些研究例如:補充明膠結合維生素C,可用以幫助塑造膠原蛋白、修復肌腱和韌帶強度。此外,部分的補充品可能帶來益處,包括:精氨酸(Arginine)、HMB、麩酰胺酸(Glutamine)、蛋白水解酶等。
在運動傷害後的復原期,建議第 2-4 週內補充下表所列營養素可能有助於恢復:
在營養補充品的部分,目前都僅有初步地研究,以下僅供參考:
.正確地使用肌酸有助於保留瘦體組織的質量及維持肌力。一些蛋白質類的營養補充品也可能有幫助,包括:精胺酸、HMB、麩醯胺酸、蛋白質分解酵素。
.ω-3脂肪酸有助於減少發炎反應及對抗肌肉損失,應用於受傷運動員的研究才剛起步,推薦的每日攝取量尚未確定,但研究人員建議在3-9克/天的範圍內。高劑量的ω-3脂肪酸可能會有危害,使用高單位補充品時必須謹慎地考慮個體適用性。
.不含運動禁藥:當您是運動員或為與運動員一起工作的人員,在挑選補充品時,必須留意運動禁藥的規範,選擇通過運動禁藥測試的補充劑。
1. António Pedro Mendes and Vitor Hugo Teixeira . (2018). Muscle Injury Recovery: How Much Impact Does Nutrition Have?
2. Dunford, M. (2006). Sports nutrition: A practice manual for professionals. 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3. Jennifer Doane and Allison Vinciguerra . (2018). Nutrition for injury recovery & rehabilitation. NATA news, 2018 July, 14-17.
4. John Berardi, Ph.D.(2017). Nutrition for injury recovery. [Infographic] Food and supplements to speed up healing.
5. Steiner, J. L., & Lang, C. H. (2015). Dysregulation of skeletal muscle protein metabolism by alcohol.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308(9), E699-E712.
6. Tipton, K. D. (2013). Dietary strategies to attenuate muscle loss during recovery from injury. In Nutritional Coaching Strategy to Modulate Training Efficiency (Vol. 75, pp. 51-61). Karger Publishers.
7. Tipton, K. D. (2015). Nutritional support for exercise-induced injuries. Sports Medicine, 45(1), 93-104.
8. The Guru Performance Podcast, Episode 110 - "Nutrition Support for Exercise Induced Injury" with Professor Kevin Tipton.
素食者的中風風險較高?根據英國牛津大學一項大型研究EPIC-Oxford顯示,素食者罹患冠心病的風險比葷食者低22%,但中風風險卻高20%。然而牛津大學博士童·塔米(Tammy Tong)推測,可能是素食者的膽固醇較低(過低膽固醇與幾種中風有關),或者素食較常缺乏B12。英國飲食協會營養師菲利浦(Frankie Phillips)則強調,該研究僅能證明兩者相關,素食者先不用恐慌,多吃素食仍有許多健康助益。
根據英國《The Guardian》(衛報)報導,吃肉不僅破壞環境,世界衛生組織更指出加工肉品與腸道癌症有關,素食風潮因而興起。不過,童·塔米教授表示,針對長期素食對於健康的潛在危害和影響卻所知甚少。對此,研究團隊分析一項飲食與健康的長期大型研究EPIC-Oxford的數據,從1993年起追蹤了48,000人長達18年,其中有16,000多名素食者(奶蛋素居多,少量全素),7,500人則是魚素者。團隊詢問受試者飲食習慣,據此分成葷食、蛋奶素、全素和魚素者。研究顯示,考量年齡、性別、吸菸狀況和社會經濟狀況等因素後,與葷食者的冠心病風險比較,魚素食的風險少13%,素食者低22%。然而,素食者的中風風險卻高20%。總體而言,在10年間,素食者與葷食者比較,罹患冠心病的人數在1,000人中可減少10例,但中風人數增加3例。童·塔米教授解釋,素食者的冠心病風險較低,與過去研究一致,原因可能是素食者「膽固醇、BMI、血壓、糖尿病發病率都較低」。但針對素食者中風風險較高,其中較低的膽固醇與某些中風類型有關,也可能是素食者較常缺乏B12。
不過,英國飲食協會營養師飛利菲利浦透過研究發布給《BBC》表示,該研究屬於觀察性研究,只能揭露素食者與中風有關,但不能證明吃素造成中風,因此吃素不代表不健康。相反的,多吃素食仍有許多健康益處,雖不代表每個人都要成為素食者,但要確保所有營養素均衡。
針對愈來愈多的素食者,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推出新版的飲食指南,也針對素食者提出建議,每日應攝取3份蔬菜、2份水果(1份約等於半碗飯碗量,生菜約1碗,水果1份約半碗至1碗),每天攝取的全穀類應占一天主食攝取量的1/3。同時,葵花油、沙拉油、橄欖油雖然是不飽和脂肪酸,但在高溫下容易氧化,因此,最好不要用於油炸,最好依調理方式經常更換用油。長期吃全素可能會導致維生素B12缺乏,需適時補充維生素。衛生署素食飲食指南中則建議,海帶、紫菜等藻類、香菇、杏鮑菇、珊瑚菇等菇類富含維生素B12,可多從這些蔬菜中攝取。
吃素後定期的健康檢查仍不可少,特別是不少人覺得自己吃素以後,就能跟心血管疾病絕緣,甚至於本來固定的用藥,也自認吃素後三高一定會改善,擔心長期服藥會傷身,而自行減藥、停藥,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也可能因為三高未妥善控制,導致病情加重。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