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你認為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真的很糟糕嗎?
1
你認為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真的很糟糕嗎?
2
美國研究:有「運動習慣」比沒運動的人從流感中康復機率是2倍!
3
運動後大小毛病不斷?你需要「運動處方」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你認為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真的很糟糕嗎?

2018-11-29
話題 保健 肌肉痠痛 伸展 觀念

你是否也是屬於久坐一族的人呢?回想一下你每天早上醒來準備上班上課,接著出門搭著公車或捷運到達目的地,然後,開始一天的工作包含收發E-mail與一些文書工作,中午買個便當繼續做著位子上吃飯同時滑著手機或上網,下午持續著上午的工作模式,然後下班回家做在沙發上看電視吃晚餐追劇,最後上床睡覺,這樣的生活模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形成了沙發馬鈴薯的人生。

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真的很糟糕嗎?

根據一項統計在過去幾十年中,人類能量消耗減少和久坐行為增加的社會指標令人十分的注目,在1970年,每10個工作中就有2個從事輕微活動的工作(主要是坐在辦公桌前),而10個人中有3個從事需要高能量產出的工作(如建築、製造業、農業)。到2000年,超過四分之一的成年人從事輕度活動,而十分之二的人從事高活動工作。此外,在過去的20年中,使用3C產品的時間(用電腦、看電視、打電動)大幅增加;而2003年,近10名工作的成年人中有近6人在工作中使用電腦,10名兒童中有9名在學校使用電腦(從幼稚園到高中)。從1989年到2009年這20年裡,擁有手機和網路的家庭數量從15%增加到69%。另外,長時間坐著觀看電視與搭乘交通運輸工具的人估計分別接近4小時和1小時,也成為了久坐的重要因素。

為何久坐不動是不好的生活方式?

我們人類從原始時代開始就為了生存,包含著收集食物、逃避敵人與掠食者並遷移至更適合生活的地方,因此我們需要長時間的活動。就算到了進步文明的社會,早期我們的身體也是在運動,例如耕作、走路上學、騎腳踏車上班等等的生活方式,這意味著我們的祖先幾乎都很少做著不動過生活。然而,到了20世紀科學的進步工業開始發展,人類開始依賴工業與科技所帶來的方便,所以我們的身體開始選擇不需要大量體能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們大多數的人選擇當顆沙發型的馬鈴薯。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身體缺乏活動與每年320萬人死亡有關。2017年對3,141名50歲以上成年人的研究得出結論,久坐不動對於身體的影響力會超乎你的想像,讓我們看一下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會對我們的身體會產生哪些影響。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身體缺乏活動與每年320萬人死亡有關。

 影響  1 心臟疾病機率提升
「坐太久」將意味著你的運動量降低身體肌肉不會燃燒較多的熱量,因此,血液也會以較慢的流速通過身體所有的器官及細胞,這將使得脂肪酸更容易堵塞你的心臟,造成冠狀動脈心臟疾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的發生率。另外,發表在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體育與運動醫學與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發現,男性坐車和看電視的時間越多,就越有可能患上某種類型的心血管疾病。

 影響  2 糖尿病風險增加
根據Diabetologia(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期刊)發表的一項研究得出結論,每天花在看電視上的每小時都會使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3.4%。在這項新研究中,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大學的Bonny Rockette-Wagner博士和Andrea Kriska博士組成研究團隊,該研究招募了3234名25歲的超重美國成年人,發現在調整年齡與性別之後,治療組和依賴於時間的休閒體育活動後,每小時看電視的風險增加約3.4%,這就是為什麼運動是糖尿病最好的自然療法之一,而缺乏身體活動是導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影響  3 下半身循環變差
有沒有偶爾會發現坐太久造成雙腳發麻?這就是當身體靜止太久會減慢血液循環到腿部,這會導致腳踝腫脹、血栓、腫脹和疼痛等等的問題,國外對於評估運動對血管重塑的影響這個問題進行了一項研究,他們找來了108位男性分為耐力訓練組與久坐不動組,為了確定體力活動是否對血管重塑有任何影響,研究人員用精密機器生成的圖像中測量了股動脈(拉丁語arteria femoralis)的直徑和內膜中層厚度。測量結果顯示,在耐力訓練這組的人股動脈的管腔直徑為9.62±0.12 mm,而久坐不動的這組為9.03±0.13 mm。此外,在耐力訓練的受試者中,股動脈內膜中層厚度為4.6±0.1 mm,而久坐不動的受試者為4.7±0.1 mm。動脈腔的大直徑在最小化對血流的抵抗力和最大化對器官、組織和細胞的灌注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久坐不動會造成下半身的循環變差。

 影響  4 生活肌力的喪失
我們都知道身體需要肌肉組織來維持,以便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活動中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但隨著久坐的時間增加這將會對於我們的肌力產生重大的變動,尤其,對已經失去肌肉量和骨骼強度的老年人更為嚴重。根據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國家癌症研究所雜誌) 分析了43項研究總計約400萬人,關於人們坐著的時間行為與癌症的發病率,研究人員發現調整身體活動與久坐不動之間的關聯性,我們花了很多時間研究一天只花30分鐘在健身房的運動量,是絕對無法抵消一天花幾個小時坐在辦公桌對肌力的傷害性。

資料來源/Fitness Magazine、draxe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美國研究:有「運動習慣」比沒運動的人從流感中康復機率是2倍!

2020-02-14
生活觀念保健健身話題免疫力

流感季節來襲,施打疫苗、多用肥皂洗手、增強身體免疫力,已被證實為三大預防流感的有效方式。但是如何擁有強大的免疫系統?專家表示,永遠不要低估運動的力量,透過運動增強免疫可以創造奇蹟,特別是在寒冷的月份。

隨著氣溫慢慢變涼,你是否感覺自己的身體越來越虛弱,或者,你正飽受感冒之苦?秋冬兩季最容易發燒感冒,嚴重還罹患流感,這通常是免疫力降低的現象。免疫力是人體的防禦機制,是人體辨識和消滅外來入侵的任何異物(包括病毒和細菌)的生理反應。我們都知道運動有助於降低罹患心臟疾病的機率,同時也能讓你的骨骼健康且強壯。根據美國伊利諾大學針對感染性疾病與運動的研究,發現有運動習慣比沒運動的人從流感中康復機率是2倍。

©keckmedicine.org

適度運動可幫助動物從感染流感中康復

一項由在Urbana-Champaign的伊利諾大學研究人員最近所做的實驗測試顯示,適度運動可幫助老鼠從感染流感中康復;研究人員將這項結果發表於在美國德州奧斯汀所舉行的2004年美國生理學協會內部會議上。在將老鼠暴露於流感病毒之後,Jeffrey Woods博士與他的同事隨機分配一些老鼠到一組為期四天的訓練計劃,並且安排這些老鼠每天參加20~30分鐘的運動課程;當流感症狀開始出現時,這些老鼠停止運動,看起來就像是人類罹患感冒時的典型行為;為了對照比較,另一組受到流感病毒傳染的老鼠並沒有做任何運動。結果發現,有運動的老鼠從流感中康復存活的機率是沒有運動的老鼠的兩倍:59%的有運動的老鼠康復存活下來,而那些沒有運動的老鼠,則僅有29%從流感中康復存活下來。研究也發現,成年且運動的老鼠(年紀在20週大的老鼠)情況進展得最好。22隻成年有運動的老鼠中,有18隻從流感中存活下來,相較於22隻同年齡但沒有運動的老鼠,則僅有10隻從流感中存活下來。但是,運動的保護效果在年紀約11-16週大的年輕老鼠中,似乎看不出來。但因此得知,如果套在人類身上,也會有相同結果。

適度的運動可以增進年長者免疫力

值得注意的是,老鼠並非齧齒動物的中堅強的運動員,實驗中的這些老鼠只有適度運動了幾天,在實驗前沒有任何老鼠有規律性的運動。研究人員表示,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受到流行性感冒傳染後,連續適度運動四天,將明顯增加對於流感傳染的存活機率。根據一份新聞稿指出,研究人員計劃針對經常規律運動的動物作後續的研究;另外,研究人員也想要瞭解運動是如何發揮對抗感冒的保護效果。同時,根據一份新聞稿表示,一項大型臨床的人類試驗正在美國伊利諾大學身體健康實驗室中進行,適度的運動訓練是可以增進年紀較大的成人的免疫力。

不過,雖然看起來運動有這麼多好處,但你不應該過度運動。已經有運動習慣的人不應該只是為了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而增加運動量,相反地、強度過大、時間過長的運動(如馬拉松和激烈的健身房訓練)實際上可能會造成免疫力的傷害。因此,適量的中等強度運動反而是提高人體抵抗力的最佳方式。

資料來源/國際厚生健康園區、intechopen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運動後大小毛病不斷?你需要「運動處方」

2017-01-24
觀念運動傷害保健知識庫

你運動對了嗎?生活漸為寬裕的現代人生活,以運動作為休閒生活蔚為顯學,不過一般人往往沒有諮詢教練或專業人士的習慣或管道,總是道聽途說,或是照著網路上看來的教學影片依樣畫葫蘆,也不知道動作到底正不正確,長久下來便容易發生受傷或因為姿勢不正確而導致慢性肌肉或關節的傷害,實在不可不慎!

跟著網路教學影片胡亂練,身體容易出問題。

因人而異、因時制宜的運動處方

其實,體適能及運動產業中早已有所謂「運動處方」的概念,指針對身體的:
●心肺耐力(cardiorespiratory endurance)
●肌肉適能(muscular fitness)
●體重與身體組成(body weight composition)
●柔軟度(flexibility)
●平衡能力(balance)
等五種條件做體適能評估,並根據實際測驗結果給予適當的運動訓練,藉以改善身體適能的條件,並避免受傷。因此,根據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及個人需求的不同,其運動處方的內容與方式也就因人而異。但是,擬定運動處方的原則,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適用的。

當然,在做測試時,也有必要根據身體的健康指數做一個檢查,包括:
1.病歷病史的了解
2.身體檢查
3.心電圖檢查
4.安靜狀態血壓檢查
5.血液分析
6.漸進負荷運動心電圖檢查
7.心肺功能檢查
等等,當然,上述檢查並非每個項目都要做,不過,若評估時能有越詳盡的數據,教練或專業人士就能根據這些數據做出更適合的運動訓練課表設計。

開立運動處方前,教練或專業人士須對客戶做詳盡的測試與評估。

運動處方五要素

那麼,構成運動處方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基本上,一份完備的運動處方,需包含下列五項:

 1  運動強度
運動強度通常是指運動激烈的程度。為了改善身體適能中的心肺機能與肌肉的各種能力,採用的運動方式必須是稍微強烈的。運動時,心肺與肌肉等器官如果要達到有效運動的程度,則必須是在個人盡最大程度的力量範圍來達成。運動強度的判斷可以用心跳率、耗氧量、能量消耗、自覺費力狀態(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等方式評估,凡是運動時心跳較快、耗氧量較多、能量消耗較大、運動較吃力,即表示運動較激烈,運動強度較高。而運動強度的選擇,還需要根據個人的下列條件作考量:
1.個人體能狀況
2.是否有影響心跳率的因素
3.是否有心血管危險因素或骨骼方面的病史
4.個人的運動背景
5.個人的運動目標

 2  運動持續時間
運動持續的時間與運動強度有著直接關係。運動時,若能維持運動強度在穩定的狀態下,那麼該運動應該能維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若是運動強度過強,則可能持續時間會大幅縮短。

 3  運動頻數
運動頻數通常是指每星期的運動天數。為了使身體適能得到改善,經常且週期性地進行運動是相當必要的。對於一些剛開始運動的人來說,少量多次是較為理想的執行方式,根據進行的進程,可將每次運動的時間與強度增加,漸進式且持之以恆的運動方式,才是維持身體健康的較佳方式。

 4  運動種類
各種類型的運動項目,對於身體適能的改善都有一定程度的幫助,不過究竟是需要有氧運動還是阻力訓練,應該諮詢專業人士的測試評估之後,再根據個人條件給予不同的訓練課表。一般而言,要改善心肺適能,當然以有氧運動為主;若是要強化肌力與體能,則需要重量訓練為主的阻力訓練。

 5  運動進展規劃
運動進展規劃是指根據個人健康狀況、執行條件與執行情形,分階段循序進行。一般來說可分為初始階段、進展階段與維持階段等等,依據每個人的條件,可做不同的階段規劃與執行方式。

每個人的身體條件與狀況都不同,同一套訓練課表當然也不能適用於任何人,若想要藉由運動獲得良好的生活品質,建議您,一定要諮詢專業教練,對您做一個全面性的測試與評估,然後再根據結果為您設計階段性的運動處方,如此對症下藥,才能夠避免隨便找網路文章或教學影片胡亂練,不但可能沒法達到運動目的,還有可能搞得一身傷。

根據個人條件設計,並循序漸進且確實執行,才是良好的運動處方。

參考資料

1. 方進隆著(民103):運動處方,台北:華都文化出版。
2. Vivian H. Heyward/著,卓俊辰/總校閱(民101):體適能評估與運動處方,台北:禾楓書局出版。
3.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家庭醫學科楊宜青醫師編著:體能活動與健康。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