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可以用貼的貼掉!這句話聽起來是否充滿著吸引力呢?事實上卻沒那麼容易,近年來,貼紮愈來愈受到許多愛好運動人士的歡迎,而這些貼在肩膀、手臂、腿部或關節的彩色肌能系貼紮,擁有透氣性佳與極度有彈性之外,並能在不侷限身體活動性的前提下延展,輕輕地按摩皮膚刺激肌肉,因此,有彈性的肌能系貼紮現在已被視為其它傳統療法的優良輔助品,然而,肌能系貼紮為何能強化或放鬆肌肉?身為心理學家同時也是針灸和抗痛貼紮專家-弗德莉克.格內麥爾(Friederike Grönemeyer)指出下列這幾個常見的問題,告訴你為何能從神經減輕疼痛。
抗痛貼紮的原理及使用方法和貼紮本身,都是源自於日本,在1973年,日本整脊醫師加瀨建造(Kenzo Kase)發明了肌能系貼紮。這些原本並非彩色的貼紮,是治療運動傷害的新技術,不再限制關節活動(例如傳統醫學貼布),而是重視肌肉與關節的活動性。雖然科學上對於貼紮療效的意見尚未一致,相關研究數量也仍不多,還是有許多關於肌能系貼紮成效的個人報告出現。肌能系貼紮雖然不能取代治療,但可以作為輔助(像是結合物理治療、指壓或手療)。最重要的是,要用正確的方法把貼紮貼到背上;這對新手來說不太容易,因為在貼之前,要先盡量使肌肉伸直,所以建議由專家來協助。
你可以把它想像成在對黏貼處做一個小型按摩,產生的刺激會透過神經傳導,可以減輕壓力、放鬆肌肉。另外,也可以減輕疼痛,因為刺激訊號也會影響大腦和神經的疼痛系統。
準備接受治療的身體部位,應該要先除毛或刮毛。這樣貼紮會黏得較牢,跟皮膚直接接觸能加強療效。
如果貼紮本來的四個角不是圓的,可以用剪刀將其修成圓形。貼紮貼上皮膚後,若可以再用手來回壓個幾次,會讓貼紮比較牢固,因為黏著劑接觸到體溫會產生反應。
如果肌肉開始發熱或緊繃不適,就應該立刻撕除貼紮。當患者沒感覺到貼紮的存在,那就是正確的。但患者之後要能感受到疼痛或僵硬感消失,如果短期內一點效果都沒有,應該去就醫比較好。
如果貼上後皮膚發癢或有刺激感,可能是對黏著劑的過敏反應,這時應撕除貼紮。開放性傷口、神經性皮膚炎及由心臟問題或靜脈曲張引起的水腫,都不適合使用貼紮。
整體的效果會隨著時間慢慢出現,而且只有患者處於活動狀態時才會。因為貼紮透氣也透水,所以可以貼個幾天沒問題,但5∼7天後就應該撕除。
貼紮濕的時候很容易被撕下,例如洗澡時或洗澡後,或者塗一點食用油也會有幫助。
在德國,健保並沒有給付貼紮的費用,必須自己負擔。物理治療1次大約10∼15歐元。貼紮本身的價錢依廠商各有不同。
書籍資訊
文章摘自健康你好出版, 狄特里‧格內麥爾著作《背脊‧肌筋膜:照護百科解剖書》一書。
本書特色
◎全彩圖解深入淺出:作者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搭配賞心悅目的彩圖,清楚說明背脊保健知識。
◎照護方法實用多元:圖文解說簡易鍛鍊運動,以及疼痛緊急緩解法,多管齊下,有效減輕症狀。
名人推薦
台灣復健醫學會副理事長 周適偉
藍海學苑執行長 洪千婷
原力復健科醫師 侯鐘堡
美加脊骨神經醫師 黃如玉
脊椎力學專家 鄭雲龍
• 更多健康你好出版《背脊‧肌筋膜:照護百科解剖書》一書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David
根據英國一項研究結果顯示,若雇主成功鼓勵員工做到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的運動指導方針,就可促進世界經濟,一年規模達1000億美元之多,甚至可以讓身體更健康。然而英國活力健康保險集團及智庫蘭德歐洲研究發現,每天多步行15分鐘,或每天固定慢跑一公里,或許可以改善生產力及延長預期壽命,也就能帶動經濟成長。
這項研究的作者表示,經濟成長的動能主要來自死亡率降低,也就是活著的人口更多,能勞動、對經濟有貢獻的時間更長,員工請病假的天數也更少。「蘭德歐洲」的主席龐恩(Hans Pung)表示,這項研究凸顯「不運動與生產力降低之間的顯著關聯」,應能給予決策者及雇主有關如何提升人民及員工生產力的新觀點。研究結果發現,若所有18歲到64歲成人每天多走15分鐘,就可能在一年期的比較中增加約1000億美元的全球經濟產出。研究還發現,不運動的40歲成人每天若慢跑20分鐘,平均可增加3.2歲的預期壽命。
最近有很多關於走路與健康的研究,要減少癌症的發生除了健康的飲食、維持正常體重及運動,其中一個重要的關鍵就是要「運動」,最近又有相關的研究發表,只要動一動就能減少死亡的風險,一個禮拜只要走路約120分鐘或更少都可以,這樣就能減少死亡的風險,但不是鼓勵壓馬路的逛街、逛百貨公司,而是還是多少需要一點速度的走路,稍微讓你的呼吸增快,而且這樣的走路要每20分鐘走一英哩(約1.61公里)的速度就可以達到減少死亡風險的目的。
美國癌症預防協會的帕托(Patel)博士曾做了一項研究,他與他的團隊從1999年到2013年招募了62000名男性及77000名女性,男性平均年齡71歲,女性是69歲,全部都是老年人,裡面全都沒有抽菸、肥胖與慢性病者。結果發現,男性只有5.8%、女性也只有6.6%的人沒有達到中等度或劇烈運動,這些人與走路或少走者相比,沒有活動者的早死機率提高了26%,只要能夠提高走路速度達到有點喘時,死亡風險就能降低20%,中等運動120分鐘是一個標準,萬一達不成120分鐘還是能夠減少死亡的風險。
資料來源/風傳媒
寔任編輯/妞妞
當指甲出現問題時,一般的人都會先去看皮膚科,然而因為指甲生長緩慢且角質很厚,所以患者吃藥與擦藥一段時間後,往往都會質疑到底有沒有效?在「指甲健康研究室」一書之前有提到,指甲的生長速度;成人指甲平均每天會長0.1 公釐,所以,從根部推生到指尖大約需要半年的時間;這也是醫生對灰指甲患者開藥時,會叮嚀患者最少要連吃3個月的原因。
然而,灰指甲一般都需要長期塗藥,建議先將甲片磨薄,有助於藥效滲透進去,而且請耐心配合醫生或依藥品使用說明做完療程,才能徹底趕走黴菌,還你健康指甲;至於捲甲、甲溝炎、指甲掏空與雞眼等問題,不論正在接受何種療程,患者首要是保持足部皮膚完整性,避免傷口惡化,這樣才不會引發感染讓問題益形複雜棘手。以下是常見問題甲形成的原因:
甲溝炎亦稱「嵌甲」,民間習稱「凍甲」,是指甲兩側與後方的甲褶發炎。發炎的原因,主要是手指有小傷口讓細菌入侵引發感染所致,因此,在工作或運動時要小心注意,更不要咬指甲、咬甘皮與倒刺弄出傷口。不過,最重要的是指甲不要剪太短,導致指甲生長方向被破壞,遂往肉裡長,形成肉包甲的狀況!這情形若發生在腳趾甲就更折騰人,不但讓行走、運動時產生壓迫疼痛,修剪時有小傷口還可能發炎引起紅腫熱痛,嚴重的便會化膿,讓患者舉步維艱。
「灰指甲」,台語也稱為「臭甲」,是經由黴菌感染導致的指甲疾病,感染後不僅指甲結構與顏色會因之改變,甚至會引發指甲變形、增厚、脫落及分離等狀況,最糟的是黴菌就像壁癌一樣不容易根治,而且還很容易在多個指甲間交叉感染,讓情況更加糟糕。此外,罹患香港腳( 足癬) 的朋友也很容易因為黴菌感染引起灰指甲。
每到暑假,年輕女孩都希望穿上漂亮的涼鞋出去玩,若是有灰指甲,又怎麼可能讓腳見光。反之,當你去溫泉泡湯、到游泳池戲水、在健身房淋浴時,看到有灰指甲的來賓光著腳在濕淋淋的磁磚地上走來走去,應該不少人心裡會擔心自己中標吧!
雖然說灰指甲具傳染性,但也不如想像中那樣容易受感染,必須要符合《感染路徑圖》宿主、感染源、感染途徑三者俱足才會中標。由於後二者個人難以控制,所以只能從自己可控制的「宿主」來下功夫,盡力保持足部皮膚的完整性,不要有小傷口、脫皮、皮屑、龜裂等,同時提升自己的免疫力與抵抗力,絕不給黴菌、細菌與微生菌可趁之機!
感染途徑中有兩個場合要特別注意:
一、高溫潮濕的環境:舉凡地板、水、空氣,以及接觸的一切!如此無所遁逃於天地,會不會太離譜!?其實原因很簡單,高溫、潮濕、衛生較差的地面,再加上炎熱的夏季、溼答答的雨季,都會讓灰指甲患者大幅增加,而且廣泛分佈在各年齡層! 二、美甲工具:這是時尚女性與上班族美女很重要的門面工程之一,通常美甲師會以砂條製的磨板為指甲修整拋光,這個步驟問題不大,但是若要用五金工具,如指甲剪、甘皮剪、銼刀等,為美女們去除指甲邊緣的死皮、老廢角質等,難免會對甲板造成微小損傷,這些微細的傷口就給予黴菌、真菌可趁之機,讓它們侵入進而感染引起灰指甲!
捲甲,顧名思義就是指甲自左右兩側或單側往內捲,大多發生在大腳趾,若置之不理就會愈捲愈厲害,指腹因此受到壓力,在走路時產生疼痛。
造成捲甲的原因有先天與後天兩種:
一、先天:有的人天生骨骼就比較細小,甲面自然較小,而腳趾的肉也生的較圓,所以指甲很容易順勢生成捲甲。
二、後天: 指甲修剪不當:指甲剪得太短、兩側剪得太深,都會造成指甲往內裡捲著長,若不處理就會益發捲得厲害,讓人舉步維艱。此外,女性若有做美甲,要小心店家工具是否徹底消毒,以免因為客人間交互感染,讓黴菌悄悄入侵。
鞋子選擇不當:尖頭高跟鞋、楦頭不合適或不合腳的皮鞋等,都會讓大腳趾的指甲在不當壓力下兩側或單側往內捲。
工作型態:若您的工作需要大量使用腳部力量( 例如舞者),或是需要長期穿著高跟鞋( 上班族、空服員),持續的壓力讓腳趾甲過度擠壓,以致指甲兩側或單側往內捲。
身體原因:體重過重的朋友,因為雙腳承受的擠壓力太大,也會讓腳趾甲出現捲甲,痛起來讓人寸步難行。另外就是拇指外翻與痛風患者,往往出現單側捲甲,讓走路變成活受罪。
捲甲好發於青壯年到老年,以往治療捲甲一聽到要拔指甲,很多人會不寒而慄而打退堂鼓,拔指甲確實很容易破壞生長點,且重新長出的指甲未必盡如人意。可是捲甲千萬不要置之不理否則會益發嚴重。借鏡德國先進的足療制度,以物理性輔具矯正捲甲,可以讓指甲恢復原有的健康面貌。不過要防止復發,仍需要當事人配合,例如改變穿鞋款式、正確修剪指甲,若生活習慣不易轉換可多做「引甲運動」,或稱為「扳指肉運動」,讓腳趾甲在壓力正常的環境下,往正確的方向健康生長。
灰捲甲,顧名思義就是灰指甲與捲甲兩相結合,讓指甲變得又灰又捲!那到底是先灰後捲?還是先捲後灰?就好像蛋生雞、雞生蛋,難以釐清誰為因?誰為果?捲甲容易變成灰指甲的原因,在於指甲變形內捲後形成空隙容易積水,成為適合黴菌生長的環境。灰指甲患者若體重過重、鞋子挑選不當、指甲修剪不當,或工作型態需要久站、走動、腳部經常受到高衝擊,就很容易讓灰指甲變形成為捲甲。
指甲掏空,就是指甲與甲床分開或剝離。原因可能是生病所造成的營養阻隔,因為生病時營養先供應內臟,造成指甲營養阻斷以致發生掏空狀況。例如小朋友罹患腸病毒在痊癒後3-6 個月,指甲會有2-4個呈現掏空情形。同樣的還有婦女生完孩子6 個月後發生落髮、掉牙情形,亦是因為頭髮、牙齒位於身體末端得不到營養,才在產後一段時間反應出來。
另外,化學藥劑侵蝕:常接觸化學藥劑、清潔劑、消毒劑等侵蝕造成分離。工作型態影響:主婦、魚販、清潔工、美髮工作者因為雙手長時間接觸水,很容易造成指甲掏空;例如:木匠、機械工、鋼琴家、陶藝家、編織工作者等,因為工作上手指常要用力或做精細的動作,因此指甲也很容易出現掏空。
其實,雞眼好發於青少年,這點大家都想不到吧!然而,運動員也是好發族群之一。雞眼是因為穿的鞋子不OK,造成腳部某些特定的小面積部位形成壓力點,承受較多摩擦、較大壓力,腳部皮膚益形乾燥。若當事人穿鞋不穿襪,腳部會因為摩擦力較大刺激皮膚啟動防禦機制,壓力點產生胼胝體,呈椎狀深入皮膚,就是所謂的「雞眼」。此外,有拇指外翻的朋友不僅容易發生捲甲,也很容易長雞眼!
雞眼的處理方式很直接,把已生成的胼胝體消除,壓力便立刻煙消雲散。消除胼胝體的方式很多,可以剪除或以特製刀片刮除,市面也有雞眼貼部、去繭液,不管用哪種方式都要注意不宜弄出傷口,慎防感染。若您對處理雞眼沒有把握,不妨請「手足保健師」代勞。
「雞眼」與「疣」常有人分不清,簡單的說「雞眼」是往裡長,所以表面是平的;「疣」是往外長,表面是波浪狀向外凸起,受到外力會破而產生傷口!
以上種種問題甲除卻先天與生病等原因,要想防範並不困難,只要讓足部減少摩擦、保持乾爽、正確修剪指甲、維持足部皮膚完整性,勤於以乳霜保養手足,基本上就能營造指甲及皮膚健康生長的環境。
• 文章摘自莫克文化, 李安騏著作《指甲健康研究室》一書。
本書特色
《指甲健康 研究室》由中華民國手足保健教育協會理事長 李安騏撰述,中華民國手足保健教育協會資料及案例提供,將十多來的臨床問題手足指甲照護案例,整理出系統而實用的知識。本書從指甲的形狀、成長的構造、平時的保養指南、如何從指面的看健康的方法,為讀者建議了居家實用的手足指甲照護建議。此外,對於患有問題指甲者,提供實際案例,與最前延的照護方案。輕忽問題甲對亞健康者的手足,尤其是糖尿病友有更大的傷害,本書希望提醒讀者重視指甲問題,讓疑惑化為行動,及早的恢復健康。另外,許多有志從事美甲、足療、護理的朋友,可進一步了解如何進入足科照護的領域,成為與歐美同步,具有前景的足科照護師。
• 更多莫克文化《指甲健康研究室》一書資訊 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