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分鐘心跳幾下﹖一般來說健康成年人的安靜心率範圍在60-100下,但當你以為自己心率「正常」時,可能實際上有大問題!根據瑞典一項最新發表的研究指出,即便安靜心率75下在正常範圍,但75歲前死亡的早逝風險,是每分鐘少於55下者的2倍;如果你的安靜心率不斷提升,每升高1次、死亡風險就增加3%!
這項研究刊載於線上醫學期刊《BMJ Open Heart》。研究人員隨機選擇了798名1943年出生(50歲以上)的瑞典男性,並調查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與壓力水平,讓他們接受了全面體檢,其中也包括安靜心率。測量後,以安靜心率(bpm)分為4組﹕55 bpm以下、56-65 bpm、66-75 bpm、75 bpm以上。
經過11年後(2003-2014年),原本近800名受試者中還存活的有654名,而願意繼續接受安靜心率等測驗的有536名。研究人員發現,安靜心率在75bpm以上雖然仍在正常範圍,但與55bpm以下組比較,前者因為心血管疾病、冠心病等任何原因造成死亡的風險是後者的兩倍。
此外,保持穩定安靜心率的人11年來患心臟病風險,比其他人低44%。更重要的是,研究發現安靜心率每增加一次,任何原因引起的死亡風險就增加3%、心血管疾病風險增1%、冠心病風險增2%。
指人體心臟在長時間安靜休息下的每分鐘跳動次數,通常以每天清晨剛睡醒還未下床時測量,或是坐下休息20-30分鐘後測量較準確。安靜心率愈低表示心肺功能愈佳,長跑選手的安靜心跳率約每分鐘50次,一般人的安靜心跳率約每分鐘72次;一般來說,健康成年人的範圍在60-100下(也有一說50-90下),如果安靜心跳率超過正常範圍應就醫檢查。
雖然這是個觀察性研究,無法確定死亡原因,且受試者針對男性,但仍能看出心率與死亡風險的相關。
該研究合著者、瑞典哥德堡大學學生Salim Bary Barywani博士指出﹕「研究結果顯示,中年男子的安靜心率會影響生存,推估是因為安靜心率的增加可能是心血管功能異常的警告信號,例如高血壓、早期心臟病等。此外,安靜心率上升的其他可能原因還包括藥物不良反應、甲狀腺激素升高、貧血或潛在感染。」
那麼,如果你原本的安靜心率在正常值低點,後來突然向上飆高,但仍保持在正常範圍內,這樣是否該有所警覺﹖Barywani提醒﹕「無論如何要先看醫生!這是個令人擔憂的警訊,即使心跳每分鐘只上升10下,如果是我還是會去檢查,更不用說發現安靜心率持續增加。」
資料來源/BMJ, Runner’s World
責任編輯/Dama
柔軟度好的人能活動自如、體態優美,柔軟度不好的人關節活動範圍會受到限制。具有比較良好的柔軟度,可以使我們運動時表現更好,以及在運動過程中能避免運動傷害,此外,還可以避免惱人的下背痛困擾。因此,擁有良好的柔軟度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事,不僅對於運動表現上、日常生活上,對於身體健康也有非常大的幫助。對於時常久坐的上班族來說,更為重要。
柔軟度(Flexibility)的定義在於身體任何部位都可以屈、轉、彎、扭等,而不使姿勢破壞的能力,然而柔軟度是人體各關節所能伸展活動的最大範圍,它的伸展可以分為:靜態與動態兩種,靜態柔軟度是以關節為支點運動的活動範圍,動態柔軟度為關節對於動作的抵抗或阻力,例如打網球時,發球的人必須所能伸展最大範圍將球打出。
柔軟度好的人能活動自如、體態優美,柔軟度不好的人關節活動範圍會受到限制。影響一個人柔軟度的因素有:肌肉、肌腱、骨骼、皮膚、脂肪、結締組織的構造與組成等。然而具有比較良好的柔軟度,可以使我們運動時更有效率,以及提升運動表現,在運動過程中,也能避免運動傷害的發生。根據許多專家研究發現,目前發現有相當多的下背痛病例與柔軟度較差得人有關,因此,具有較佳的柔軟度除了可以避免運動傷外,也可以使平日生活免於下背痛的困擾。
提升柔軟度的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靜態的伸展,另一種則是動態的伸展運動。靜態伸展是指不發生上下或來回且不急的用力伸展,而在伸展位置停留一段時間,而動態伸展是指上下或來回且急動或主動的運動,而且在最後伸展位置時不做停留。 一般來說,如果要增加柔軟度,建議採用靜態伸展,因為靜態伸展沒有組織傷害的危險,且消耗的能量較少,能具有避免或消除肌肉緊張或酸痛的效果。但是,過度的柔軟度容易發生傷害,像是關節有習慣性脫臼、無力等狀況,然而伸展運動與柔軟度的關係密切,透過身體不同部位的伸展運動,可以增進身體各部位的柔軟度。根據許多專家建議,瑜伽這一項運動是非常適合增進柔軟度的運動,許多運動員也非常喜歡在賽前及賽後透過瑜伽動作來伸展。
以下3種動作能幫助伸展全身以及提升柔軟度:
伸展背部、提升髖關節的柔軟度。
步驟1:右腳小腿往前儘量靠近墊子的前緣,並與前緣平行;右腳膝蓋靠近右手手腕,右腳腳踝靠近左手手腕。
步驟2:後腿在背後伸直並以腳趾踩地,將髖部向下貼近地面。
步驟3:背部打直,停留5-8個呼吸後換腿。
提升肩膀、手臂的柔軟度與伸展背部。
步驟1:採坐姿,將左腳彎曲進來,右腳跨到左腳外側,雙膝交疊。
步驟2:吸氣後將左手上舉,繞過肩膀彎曲,將手掌放在脖子或肩胛骨的中間,右手彎曲繞到背後,雙手交握。
步驟3:吐氣時肩膀放鬆,上面手臂再貼近耳朵,下手臂再靠近身體。
步驟4:停留保持呼吸3-5的呼吸,之後換手進行。
提升背部、腿部的柔軟度。
步驟1:採站姿,雙腳併攏。
步驟2:將上半身慢慢往下,如果彎下不去,可將膝蓋微微彎曲,將雙手抱住雙腿後方。
步驟3:停留5-8個呼吸後休息。
資料來源/Trimme&toned
責任編輯/妞妞
久坐帶來的傷害意識越來越多人知道,除了會導致腰酸背痛、肥胖、坐骨神經痛、椎間盤突出等,還有可能是因為「梨狀肌症候群」在作祟。梨狀肌症候群其實就是指梨狀肌「拉傷」,只是坐骨神經的一部分也會穿過臀部肌肉被壓迫到,因此症狀也會跟坐骨神經痛很像。
梨狀肌是位於臀部深處的肌肉,位於臀大肌下面,肌肉起點是尾骶骨第二到四節前側外緣。梨狀肌功能是讓大腿外轉張開,當梨狀肌發炎時,可能會造成下肢無力、疼痛或是麻木感覺,通常治療此症狀為藥物或是開刀,但這些都一定有淺在的風險,因此可以適當的做瑜伽以及伸展來改善這些情況。當患有梨狀肌症候群時,會感到臀部中間或是靠近薦椎或尾椎處的深部開始疼痛,有時會有疼痛或麻麻刺刺的感覺,隨著坐骨神經的走向,會放射至大腿後方或小腿,幫我們在活動、走路、或是長時間久坐時,都會加重症狀,在不定時的反覆發作下,有時連小腿後側皮膚也會感覺異常,嚴重時小腿肌萎縮、肌力喪失,導致行走不穩或是跛行。
一般來說,會罹患梨狀肌症候群的族群為:長期有不良的坐姿習慣,或是翹二郎腿或是芭蕾舞者長期雙膝外張掂腳尖行跳舞,都會造成梨狀肌症候群,另外,某些性姿勢也會使用到梨狀肌,像是過度運動、跑跳或髖關節扭轉都可能使梨狀肌痙攣或損傷發炎導致罹會此症狀。
一般來說,治療梨狀肌都採保守療法為主,只有少數病患須接受梨狀肌切斷手術。醫師通常會開口服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或肌肉鬆弛劑,來減緩疼痛並放鬆梨狀肌,或是採用注射方式來減緩梨狀肌發炎,但效果不會比口服好,反而胃與腎臟副作用比口服強。熱敷以及電波刺激治療也會達到一點效益,但都只是暫時緩解,除了這些方式,可以嘗試一些瑜伽動作來改善這些不適,且效果會比開刀、藥物治療來得好,像是許多患有坐骨神經疼痛、椎間盤凸出者都會透過瑜伽來改善,而且成功案例非常多。
資料來源/Dr.Axe
責任編輯/妞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