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快樂!粽子節當然要吃粽子,但你確定要吃這麼多嗎﹖據調查,一顆180公克的北部蛋黃粽熱量就有675卡,每天兩顆,1星期可讓你胖1.2公斤;換算60公斤成人只要吃一顆下肚,就得登台北101 2.3次、慢跑72分鐘、走路或騎自行車近4個小時才能消耗掉一顆粽子的熱量。多吃幾顆,小心連假3天運動都瘦不回來!
粽子分類多樣,鹹粽最常見分為北部粽、南部粽,還有湖州粽、客家粿粽,以及甜口味的粽子,依照不同製作過程與材料,熱量也有所差異。北部粽製作是將餡料與糯米加油拌炒,雖然香味逼人,但熱量也最高,據國民健康署調查,一顆北部蛋黃粽約675卡,吃一顆熱量等於吃一個便當,但你不一定吃得飽,還可能再加顆南部粽。
南部粽未加油,以水煮或蒸熟的方式製作,一顆南部蛋黃粽仍要615大卡。湖州粽也不容小覷,是以泡過醬油的圓糯米搭配醃漬過的帶油豬肉,一顆香菇蛋黃粽熱量也約618大卡;而客家粿粽體積較小,熱量約555卡以內。甜味粽常見鹼粽、豆沙粽、冰粽等,雖然體積較小,也有300-600不等的熱量,且吃甜粽可能額外沾糖,還得另外計算。
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建議,一般鹹粽熱量約等於一個便當,如果以粽子當正餐,建議一天吃1-2兩餐粽子為限,以避免攝取過多熱量。如果想選擇較低熱量的粽子,可選擇客家粿粽、南部粽、五穀養生粽,購買時可查看營養標示,減少高熱量及高油脂的餡料。
除了糯米,栗子、蓮子、芋頭等常見的粽子食材都屬於澱粉類,吃太多容易胃脹氣、血糖升高,建議將粽子當正餐時,一餐只吃一顆不過量,可另外搭配一盤時令蔬菜、鮮菇湯、涼拌小黃瓜等增加飽足感;飯後也可搭配幫助消化的水果(約女性的一個拳頭大),例如含有消化酵素的奇異果、鳳梨、木瓜等,讓營養更加均衡。
• 糖尿病患﹕注意碳水化合物及油脂的總量,可做同質性份數代換,例如一顆肉粽相當於一碗半的飯量,一顆鹼粽相當於一碗飯量,並用代糖取代砂糖,避免血糖過高,如有糖尿病患者,建議一天一顆肉粽為限。
• 腸胃功能不佳者﹕粽子屬於糯米類,如有腸胃功能不佳,建議先吃半顆,避免一次吃過多導致胃脹氣等腸胃不適。
• 腎臟疾病者﹕注意沾醬鹽分的攝取量,如醬油膏、甜辣醬等,另外也需注意高磷的全穀類,像是五穀米、蓮子、麥片、糙米等。
• 高血脂者﹕建議選較低脂的肉品,例如雞胸肉、豆乾丁、豬瘦肉等,減少高油脂食物如蛋黃、三層肉、豬油拌炒的餡料。
資料來源/台灣癌症基金會、國民健康署
責任編輯/Dama
有在固定健身運動的你一定知道,要維持肌肉量,飲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蛋白質的攝取量。想到蛋白質,第一個念頭一定是要吃肉,但是,許多在健身的人也會攝取植物性蛋白質幫助增肌。在運動過後,修復受傷肌肉以及促進肌肉細胞代謝和生成上,蛋白質都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只要是全食物(Whole Food)就含有天然的蛋白質,所以植物性食物中也有豐富的蛋白質,還能為身體健康帶來幫助。以下6種植物性蛋白質,含量不僅高,還能降低吃太多肉提高三酸甘油脂和高密度膽固醇的濃度導致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擁有健康脂肪的酪梨,是許多健身者熱愛的食物之一。酪梨每100克中也有2克的蛋白質,而酪梨還有豐富的水溶性纖維質,能延緩飽足感,減少嘴饞想亂吃零食的機會,可以說是增肌減脂的好夥伴。但請注意,酪梨的熱量頗高,一天不建議還是不要吃超過約50克。
藜麥是一種穀類,早先是南美洲印第安人的主要糧食作物,但由於其蛋白質含量高,同時也含有人體所必需的八種必需胺基酸,其營養價值能說是直逼傳統蛋白質食物,像是豆類與肉類,且其膳食纖維含量又比一般穀物更高。藜麥的蛋白質含量為22%,加上它不含麩質以及低GI的特性,進行增肌減脂的人很適合吃藜麥代替米飯。另外,藜麥中的麩胺酸(Glutamic acid)可以提供肌肉和大腦能量,幫助提升運動品質。
南瓜子含有磷、鈣、鉀、鐵、硒、鋅等多種礦物質,對於有在健身運動的人來說,能補充身體所需的營養,然而對於男性也大有幫助。因為南瓜籽含有豐富的礦物質鋅,具有保護前列腺、改善精子品質的效果。此外,南瓜籽也是很棒的蛋白質來源,每100公克的南瓜籽有19克蛋白質。
豆腐是大多素食者的蛋白質來源,尤其是腐皮的蛋白質含量最高,每100公克有25.3克的含量,但要注意,百頁豆腐不是真正的豆腐喔,因為它的原料是大豆蛋白粉和沙拉油,油脂含量高達30~50%,想要增肌減脂的人要小心,千萬別吃太多。
毛豆它比一般豆類有更多優質的蛋白質,被稱作植物肉,很適合素食者補充營養。每100克的毛豆中有13.8克的蛋白質,超過雞蛋的蛋白質含量12.5克,另外,毛豆還有豐富膳食纖維以及不飽和脂肪酸與礦物質,有助於降血壓及膽固醇。
燕麥是營養價值很高的食物,蛋白質含量約13~15%,此外,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特別是其中的關建指標β-葡聚糖,是一種具有保健功效的水溶性膳食纖維。每100公克的燕麥含有高達9公克的膳食纖維。燕麥除了可以延緩胃排空的速度,還有補充身體微量元素以及穩定飯後血糖的優點。
資料來源/Healthline
責任編輯/妞妞
碳水化合物常常都被視為減肥或減脂的敵人,再加上近年來大量的瘦身資訊及趨勢,都在宣導採用減少碳水化合物增加蛋白質與脂肪的低醣或生酮飲食,然而,這樣的高蛋白及高脂肪飲食趨勢是正確的嗎?我們不可否認,蛋白質對於維持和修復肌肉、骨骼功能和整體健康至關重要,但一般的人真的需要利用蛋白質來補足每日的熱量缺口並進行減重嗎?
我們以健身大國-美國為例,當你去逛美式賣場時,都能發現貨架上滿滿的蛋白質餅乾或是多樣化的蛋白質飲品,甚至於加入蛋白質的穀類早餐,透過一項分析美國人吃進體內的蛋白質,已經遠超過每日建議攝取量的2倍之多。美國衛生部建議成人的蛋白質攝取量,女性為46g/每日;男性為56g/每日,這樣的蛋白質攝取量到底有多少?以雞蛋為例,每顆雞蛋大約含有7g左右的蛋白質;每100g的雞胸肉就含有31g的蛋白質,再加上常喝的乳製品、堅果等其它蛋白質來源的食物,就會輕而易舉的超過每日的建議攝取量,因此,只要正常的均衡飲食就沒有蛋白質攝取不足的問題。
但是在近幾年來低醣與生酮等飲食的趨勢之下,美國成年人每日平均吃下100g的蛋白質,反觀臺灣人的蛋白質攝取量也與美國相同都呈現超量的狀態,根據一項國民健康署2018年所公布的資料發現,臺灣19-64的成年人有高達5成以上,每日攝取的蛋白質都遠遠超過建議量。
根據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發表於《營養進步(Advances in Nutrition)》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研究小組分析了18項研究,研究了超過建議的每日蛋白質攝入量(RDA)與攝入建議量的蛋白質相比,是否會影響一個人的體重;有三名研究人員使用PubMed,Scopus,CINAHL和Cochrane數據庫獨立篩選了截至2018年8月發表的1520篇文章,並在已發表的系統評價文章中鑑定了其他文章。
隨機與對照≥6wk的平行研究時間長於顯然健康的成年人(≥19歲),符合納入條件。最終的總體分析中包括來自18個研究的數據,這些數據導致22個瘦肉質量變化的比較。在所有比較中,相對於攝入RDA,攝入大於RDA的蛋白質有益於瘦體重的變化[加權平均差異(95%CI):0.32(0.01,0.64)kg,n = 22個比較]。在亞組分析中,大於RDA的蛋白質攝入量減少了ER後的瘦體重損失[0.36(0.06,0.67)kg,n = 14],阻力訓練(RT)後增加了瘦體重[0.77(0.23,1.31)kg,n = 3],但在無 壓力條件下(無ER +無RT),對瘦肉質量的變化[0.08(-0.59,0.75)kg,n = 7] 無差異。
然而,我們常見的成年人建議量為每公斤體重攝入約0.8克蛋白質,這表示當一個80公斤的人每天就會需要攝取65g的蛋白質。最後,研究小組發現,在沒有節食或沒有專門進行體重訓練以增加肌肉量的人群中,攝入超過RDA的蛋白質不會影響其成分。
另外,根據Kacie Vavrek醫生說,飲食學家了解低能量攝入的時期,需要更多的蛋白質以防止肌肉損失,而高壓力或增加運動訓練的時期,也需要更高的蛋白質攝入以支持肌肉成長及修復。
根據2004年的一項研究報告表示,碳水化合物減少和高蛋白質含量增加的飲食對減肥有效,因為,高蛋白質的飲食會對身體產生合成代謝作用大約5-6小時左右,也正因為較大的食物消化較慢,所以,它們的營養成分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被完全吸收,這也就是說明為何許多的零食與精緻的高碳水食物會讓人很快充滿飽足感,確又很快就感受到飢餓!
瓦夫雷克(Vavrek)醫生解釋說,大多數長時間久坐的人都堅持每公斤體重需攝取0.8g的蛋白質,才能維持住身體肌肉所需的蛋白質攝取量;另外,大量運動或從事健身的人通常將蛋白質攝取量訂為每公斤體重1.3-2.0g,然而,這樣的攝取量並不是適合每個人,因為,正確的攝取量及目標數字必需要依據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狀況來進行調整,所以,如果你是要透過飲食瘦身或是讓運動目標更有效率達到的人,你就應該尋求專業的營養師來進行評估及設定飲食菜單。
資料參考/Advances in Nutrition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