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專家:喝水雖然重要,但氣泡水不能取代正常水!
1
專家:喝水雖然重要,但氣泡水不能取代正常水!
2
神經科學證實:訓練這個腦區,能提升共感力與幸福感
3
美研究:久站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是久坐的兩倍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專家:喝水雖然重要,但氣泡水不能取代正常水!

2019-07-12
話題 保健 新知 飲食方式

夏日到來,攝取的水量會持續增加,許多為了要緩解口乾舌燥的人,時常會飲用汽跑水來代替喝碳酸飲料的口感,此外,坊間還傳說,氣泡水能緩解胃脹氣、增加飽足感、緩解孕吐、減重、等,但是,它其實會造成胃的負擔。

專家:喝水雖然重要,但氣泡水不能取代正常水! ©livescience.com

碳酸飲料失勢,氣泡水崛起

氣泡水從何而來?得先從碳酸飲料市場的變化開始說起。過去幾年來,隨著消費者健康意識的抬頭,人們開始避免人工甜味劑以及高熱量糖分的攝取,再加上歐美許多國家開始徵收含糖飲料稅,美國碳酸飲料的市場持續萎縮。根據飲料文摘《Beverage Digest》2017年的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美國碳酸飲料的市場銷售占比下降了0.8%,這已經是碳酸飲料持續12年呈現負成長的情況,在這樣的趨勢下,氣泡水被視為汽水的替代產品而開始崛起,這種有著汽水口感卻沒有任何糖分的「飲料」迅速流行起來。根據AC尼爾森的分析報告,美國2013~2016年的氣泡水銷售量,每年都成長至少15%以上。且2015年的銷售額就已經達到6.82億美金,成長速度非常驚人。

雖然氣泡水現在各個國家都非常盛行,但其實它對身體有一些負擔。

碳酸飲料失勢,氣泡水崛起 ©grist.org

氣泡水可以緩解胃脹、孕吐不適?

感覺胃有點脹氣,但裏頭空氣的量又不足以把氣衝出來時,許多人會試著喝氣泡水來解,但是專家認為,氣泡水裏的空氣的確能提供擴約肌撐開的壓力,讓氣容易打出來,孕期容易作嘔的人也會因此獲得舒緩。但相對的,胃食道逆流的人就不適合喝氣泡水,因為打嗝會帶動胃酸往上爬,反而讓症狀更嚴重。不過並不是所有脹氣都可以透過這個方式解決,重點還是得搞清楚脹氣的原因是什麼,有些人可能胃部有潰瘍,或是胃部、婦科、盲腸曾開過刀,產生沾黏的現象,或先天腸子比較長等因素造成脹氣,而這就必須從源頭解決問題,否則一味喝進更多氣泡水,反而會讓更多氣脹在裏面更不舒服。

然而腸胃蠕動功能不好的人或許可以喝點氣泡水幫忙,但是不建議喝太多,否則像長時間坐辦公室的人本來運動量就少,如果再一直喝氣進去,可能導致氣體一直在腸子是滾動導致肚子痛。

氣泡水可取代一般的水喝?

許多人都認為氣泡水跟一般的水一樣,但是專家不建議汽跑水能取代一般的水。首先,喝太多氣泡水可能會因為脹氣導致腸胃不舒服;再來雖然氣泡水的酸鹼值對身體的影響不大,但大量喝還是可能影響胃酸分泌,腎臟也要花更多力氣去平衡酸鹼值,此時會造成負擔,所以,一天最好不要喝超過1500cc。但有時候喝氣泡水倒是個不錯的選擇,父母偶爾還是會破例讓孩子喝碳酸飲料,這時候氣泡水就能幫上大忙,只要在裏頭調點果醋,或是打新鮮果汁加進去,這樣就成為小朋友愛喝的飲料;大人聚餐時也可以在氣泡水裏加點梅酒、葡萄酒,就會有香檳的口感,既能享受碳酸飲料的刺激,又不會對身體、荷包形成太大負擔。

不建議氣泡水取代一般的水
棒式側踢 ©cookinglight.com

不過不要以為喝氣泡水對身體沒什麼負擔就養成小朋友這樣的習慣,一旦孩子愈來愈不接受純水,就更容易因為要追求口感、氣味變得容易依賴飲料,將來就很難回頭。

資料來源/明醫網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神經科學證實:訓練這個腦區,能提升共感力與幸福感

2025-08-07
書摘新知保健知識庫

大腦真是太神奇了!……但我們似乎並未充分利用它

大腦,的確是非常神奇的東西。這樣的說法,相信你應該在某個地方聽過。

接下來,我將與你分享一些可以讓你理解其一部分的資訊。

神經科學證實:訓練這個腦區,能提升共感力與幸福感

所謂的大腦,是由860億個神經細胞組成。這些神經細胞藉由神經纖維相互連接。若將這些神經纖維全部串聯起來,總長度將達到50萬公里。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對這個數字應該還沒什麼感覺。讓我們用具體的數字來做比較。地球一圈的周長大約是4萬公里,而將所有神經纖維連接起來,長度是50萬公里。這還不止,地球到月球的距離大約是38萬公里,若將神經纖維全部串聯起來,它的長度甚至超過了從地球到月球的距離,還能多繞地球三圈。

換句話說,擁有這樣一條長達50萬公里的神經網絡,並且擁有860億個大腦細胞,每一個人頭腦中都擠滿了如此驚人的結構。單單聽到這個數字,你或許也會想「大腦真的太厲害了」。 然而,儘管這樣強大的大腦存在,實際上,大多數人都沒有充分發揮它的潛力,包含我也不例外。

雖然我們的大腦內擁有可以到達月球的神經網絡,但很多時候,我們僅僅是部分地運用了它,或許可以說,人類大多數的時間都未能發揮大腦的全部潛力。

如何使用大腦,才能更幸福?

其實,關於大腦的研究,直到最近才有了更多的發現。由於腦科學是在醫學的延伸下發展出來的,因此過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如何消除負面狀態」上,也就是「如果疾病消失,人們應該就會變得幸福吧」這樣的假設之下進行的。 但我相信你我都知道,就算生活中沒有什麼煩惱或病痛,也不代表我們就真的感到幸福。

「人要如何做,才能過上幸福而富足的人生?」這樣的研究,開始於一九◯◯年代末期。在進入二◯◯◯年代之後,我們才漸漸透過腦的運用方式,一點一滴揭開了「如何讓人生變得更幸福」的線索。

為了讓大家知道這幾十年來的腦科學研究成果,我才寫了《改變人生的大腦鍛鍊: 日本腦科學博士親授活化腦島皮質6大法則,教你用意念扭轉命運,變得更快樂》這本書。

其實我自己,也並不是一開始就很會使用大腦的人。說得直白一點,我反而是那在人際關係上經常碰壁、長期以來都不是很會「用腦」的類型。在此,先在這裡簡單自我介紹一下。我從事腦神經科學研究已超過25年。曾在美國的西北大學醫學院腦神經科學研究所等世界頂尖研究機構,從事醫學與腦科學相關的研究工作。雖然長年以來我一直致力於推動醫學的進步,但某一天開始,我心中浮現了一個更深的願望,希望能做出對社會、對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更直接有幫助的事。現在,我的主要活動重心放在針對企業的講座與培訓上。透過「豐富人生的大腦訓練」這套課程,我將「讓人變幸福的大腦使用法」傳遞給更多人。

想讓大腦運作更均衡?「島葉皮質」的鍛鍊是關鍵

近年來,關於「大腦的某些區域」,科學研究有了新的突破,這些區域對於我們是否能夠幸福且豐富地生活,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中一個重要的區域就是「島葉皮質(又稱島葉)」。

由於島葉皮質深藏於大腦皮質的摺痕內側,並被其它腦區所覆蓋,因此長期以來不太受到關注。然而,這個區域實際上擁有極為廣泛的功能,與許多我們日常生活中深具影響力的感覺和行為有關。例如:社會情感、道德方面的直覺、同理心、好奇心、對音樂產生的情緒與反應、依賴、痛覺、幽默感、對他人表情的反應、是否購買商品的判斷以及飲食的喜好,都屬於島葉皮質的功能。 若島葉皮質受損,可能會出現極端的冷漠無感,甚至無法辨別食物是否已經腐敗。

此外,島葉皮質所處理的資訊也會傳送到大腦的其它部位,尤其會傳到前帶狀回與前額葉,所以也與決策過程有關。

為什麼它會參與這麼多面向的功能?因為它在大腦扮演了「樞紐」的角色:

•負責連結外在世界的感官訊號與我們內在的感受。

•串起他人的情緒與自己的情緒。

•鏈接過去的自己、現在的自己與未來的自己,讓時間感與自我概念得以整合。

正是因為這些樞紐般的功能,我們才有能力理解他人、感同身受。更進一步地, 由於島葉皮質與其它大腦區域有高度連結,它能啟動整個大腦的協同運作,讓潛藏的 能力被充分發揮。 現代神經科學已經證實,透過鍛鍊島葉皮質,促進大腦整體平衡且有協調性的運作,不但能提升腦力,還能讓一個人過上更加幸福、充實的人生。

 

資訊

• 文章摘自墨刻出版-莫克文化《重塑幸福腦!腦科學家教你30天養成正向大腦的小習慣》一書。

★日本腦科學權威的25年研究

★牛津大學、Google等皆證實有效

★每天只需花3分鐘就能重塑出幸福型大腦

「想要獲得對方的喜歡」、「想要在工作上創造出成績」、「想成為一個超幸運的人」、「想讓自己不再深陷負面情緒」,以上相信不論你處在人生的哪個階段,一定都曾有過的念頭!

但你知道嗎?大腦這個由 860 億個神經細胞所構成的奇妙結構,其潛力超乎想像。

然而,大多數人並真正瞭解並充分發揮它的全部潛力!

因為,大多數傳統的腦科學研究,皆集中於「如何消除負面狀態」,但近年來的最新研究發現,想要通往幸福的人生,關鍵在於「先讓大腦進入幸福狀態」,也就是培養「幸福型大腦」(Well-being brain)。

書中以「很簡單就能改變的日常小習慣」只需透過每天3分鐘只需持續30天的練習方式,讓你有意識地進行這套腦部鍛鍊。增強溝通能力、改善工作效率及發揮意出想不到的大腦潛力。

特別附錄!只要透過18題測驗,就可知道自己大腦風格與優勢潛力!

• 更多《重塑幸福腦!腦科學家教你30天養成正向大腦的小習慣》資訊 請點此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美研究:久站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是久坐的兩倍

2017-09-06
生活保健話題

最近在《美國流行病學雜誌》上發表了一項有趣的研究,該項研究發現需要久站的工作對健康的危害通常比久坐工作的人要糟糕得多。過去,在許多不實廣告與媒體的炒作中,容易把這些關於健康的議題將黑的說成白的,但是,任何廣告或是商業模式的操作都一樣,真相可能是在某著中間值,而非在最高或最低處。

美研究:久站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是久坐的兩倍 ©amazon.com

針對這一點,這項新的研究打破了過去久坐等於吸菸的理念;過去,大家認為吸菸是健康一號殺手,而3年前的某項新研究發現,這個一號殺手的寶座,已拱手讓給久坐。現在,又再度推翻了這個研究,到底是如何呢?

久站比久坐易罹患心臟病

研究人員在《多倫多工作與健康研究所》的帶領下,平均12年(2003-2015)以來共隨訪了7,320人(一半男性,一半女性),收集了她們工作類型的初步訊息,然後使用政府的健康記錄以確定誰引發了心臟病。整體而言,約有3.4%的參與者引發心臟病,其中男性病發機率為4.6%,女性則為2.1%。
 
他們研究的工作類型主要分為坐姿、站立、站立和行走的組合,或其他身體姿勢,如蹲下和彎腰。
 
研究結果是,從事站立工作的人引發心臟病的機率是久坐工作的人的兩倍。即使混雜了各種因素,如身體指數,其他身體活動,體力需求等,結果依然如此。(其他混合式的工作或其他身體位置需求的工作與久坐工作並沒有明顯的不同。)

坐著雖好,但仍要適時走動

不過,這個發現不應該是那麼令人驚訝的。事實上,長時間站立與長期的健康的問題很有關連:像靜脈曲張、夜間痙攣、動脈阻塞,背痛甚至是自發性流產,都足以讓你重新思考是否該適時的離開椅子。
 
所以,像銷售員、廚師和機器操作員這樣長期需久站的職業,其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是真實存在的,這也是人們應該注意的事項。這個結果的造成很有可能是由於腿部血液匯集,且將其再次抽回心臟的壓力增加所致。那麼有解決的辦法嗎?多準備一些椅子或凳子,讓人們在疲勞時就坐下來休息。
 
但在我們解除整天坐著的危險之前,雖然,整天坐著可能比整天站著要好,但這並不代表說坐著就是最完美的選擇。也許最好的選擇是一天中,大部分時間坐著,但中間仍要安排經常站起來走動的頻率,或者用一張可調式的升降桌來活動身體。

©wurkspace7.com.au

罹患心臟病機率與性別和職業有關?

你或許會想知道合併式工作;包括坐姿、站立和行走,是否能產生最好的效果?整體而言,這些工作和整天坐著沒什麼兩樣。但是如果把它按性別細分,就會產生巨大的差異。與久坐工作的男性相比,從事合併式工作的男性罹患心髒病的機率要比前者低39%;相反,在同樣的情況下,女性患心髒病的可能性卻高出80%。
 
這項研究不能回答為何會有性別差異的原因,但在最常見的職業名單中有一些提示表明:男子的合併式工作往往是像快遞司機和零售經理;對於女性來說,較多像是護士、幼兒園和小學教師,或者收銀員,因此,職位的不同,整體的運動模式和壓力水平也就會有明顯的不同。

養成運動習慣才能真正提升健康

對於一個每天都坐在電腦前工作的人,理論上來說勝過於一位勞動性的工作者,但相信這並非絕大多數人所追求的目標。如果能夠在工作中,提升自我的健康狀況,不可否認的是若過度久坐,仍然會對健康有負面影響。所以除了埋首工作外,記得每天都要安排一些時間,多多鍛鍊自己的身體,才是提升健康的主要途徑。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Oxford Academic Journals (美國病學研究)
責任編輯/瀅瀅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