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訓練動作
  • 啞鈴
  • 健身
  • 上半身肌群
  • 下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跑5K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步
  • 初階訓練
  • 運動器材
  • 跑步訓練
  • 核心肌群
  • 肩部肌群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心情不好就大吃﹖ 研究發現情緒化飲食跟「收入低」有關
1
心情不好就大吃﹖ 研究發現情緒化飲食跟「收入低」有關
2
美國研究:體態肉肉的人比身型瘦的人更長壽!
3
研究發現 BMI 過高易失智、憂鬱
減肥有助腦子好! 研究發現 BMI 過高易失智、憂鬱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心情不好就大吃﹖ 研究發現情緒化飲食跟「收入低」有關

2019-07-16
話題 飲食 瘦身 新知 減脂 飲食方式

「今天心情不好,來杯珍奶加雞排吧!」當你心情差時是不是也曾這樣狂吃高熱量食物?你有想過這種習慣竟默默揭露出你的收入高低嗎﹖根據一篇近期發表於《肥胖》期刊的研究指出,收入較低的人更容易因為心理困擾而透過情緒化飲食紓壓、導致肥胖。

心情不好就大吃﹖ 研究發現情緒化飲食跟「收入低」有關

研究﹕低社經地位者因情緒化飲食增胖風險高

這項研究於2019年2月28日發表於《Obesity》(肥胖)期刊,研究目的是社經地位較低者與肥胖密切相關的心理機制。研究團隊由利物浦大學與伊迪斯科文大學共同進行,研究者針對150名不同社經背景的英格蘭西北部民眾,透過問卷調查,瞭解他們的心理困擾、情緒化飲食和復原力程度,並以參與者的社會經濟指標(收入和教育水平)以及身體質量指數(BMI)加以分析。

結果顯示,較低的社經地位與較高的心理困擾有關;而心理困擾的增加與情緒化飲食和肥胖風險也有高度關連。換句話說,社經地位較低者較可能因為情緒化飲食而增加肥胖風險。另一方面,研究中復原力沒有跟社經地位有顯著關聯。

研究作者利物浦大學博士夏洛特·哈德曼指出,社會經濟差異影響到肥胖的原因,以往通常可歸因於﹕相較於富裕的地區,較貧困地區更容易取得低成本、熱量密度高的食物。在食物環境與肥胖之間的關聯上證據有限,但心理和情緒因素也可能發揮作用。

心理困擾的增加與情緒化飲食,和肥胖風險有高度關連

社經地位高者也會亂吃,但原因是…

同時,該研究也揭示了一個意外的發現﹕社經地位較高者與情緒化飲食也有關,但途徑跟社經地位低者不同,並非心理困擾所致。研究者指出,社經地位較高者大吃可能是因為其他與情緒不直接關聯的事,例如「無聊」、「無所事事」,但無論如何都會增加肥胖風險。 

社經地位較高者大吃可能是因為其他與情緒不直接關聯的事,例如無聊

情緒化飲食解決辦法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邱弘毅對該研究表示,社經地位是健康不平等的重要原因,主要是社經地位低者在尋求健康資源的能力較弱,其中肥胖又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他呼籲,營造健康的飲食環境,讓不同社經地位的人都能獲得健康飲食,可避免肥胖風險。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指出,該研究顯示心理困擾與飲食行為和體重調節有關,當隨意拿食物來搪塞,甚至自暴自棄式的放任自己想吃什麼、吃多少都毫無節制,即陷入情緒化飲食。如果經常把它當成紓壓方法,容易攝取過多熱量而造成肥胖。

情緒化飲食所帶來的愉悅及滿足感,過不了多久很容易被懊惱情緒取代!葉雅馨說明,要避免這種情況,不需逼自己訂定目標、壓抑飲食,可在幾次反覆用食物紓壓後提醒自己,找一次理性看待吃下的食物是什麼?並計算其熱量,讓自己在面對食物時,立刻想到熱量與需要執行消耗的運動方式。例如吃一片300大卡的起司蛋糕,相對要快走、游泳60分鐘或站立120分鐘;透過換算,即使因情緒失控攝取很多熱量,也知道自己吃完該運動多久。

資料來源/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 Obesity , NEUROSCIENCE NEWS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美國研究:體態肉肉的人比身型瘦的人更長壽!

2021-02-05
話題趣味瘦身

想要活得久一點的方法居然是不要太瘦?根據美國政府的研究員分析了世界各地91份研究後發現,身材較肉且體重稍微重一點的人,反倒比正常體重的人甚至是體重較輕的人活得長久!但有些人的說法是,可能胖子的疾病比較容易被發現,以及就能早治療;也有理論說,胖子可能會為了減肥而運動,比節食的瘦子健康許多。

美國研究:體態肉肉的人比身型瘦的人更長壽! ©bootymaxx.com

較瘦的人容易生病導致平均壽命縮短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略呈福態或是身型肉肉的男女,通常平均壽命活得比瘦子還要長久,這是美國政府研究人員分析了世界各地91份研究後所得出的結論。但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種,其中一說是,多存一些脂肪比較有本錢生病,因為許多人上了年紀後生了場大病,體重都會直直往下掉落,導致營養不良,或是肌肉流失等原因。也有研究認為,肥胖者若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問題時,比較可能及早發現治療,還有一種可能是,部分過重的人比較常運動,可能是為了減肥,反而比靠節食、吸菸降低食慾的瘦子健康許多。

©zerotoherofitness.com

身型較肉的4個健康益處

1.抗癌能力強:美國杜克大學新研究發現,身體較胖的晚期癌症患者抗癌能力更強,經過治療後存活時間更長。研究人員為未經早起治療的轉移性大腸患者測量了接受治療後的生存率。健康體重組(BMI為20至24.9)參試患者治療後平均生存21.1個月,微胖組(BMI為25至29)參試患者治療後平均存活23.6個月。

2.增強抵抗力:在對449名平均年齡為76.5歲的人進行5年跟蹤調查後,美國研究者發現,微胖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老人增加抵抗力,對抗疾病。身上有點肉的老人不易發生流感,肺炎等急性感染,外科手術等預後效果也更好。

3.長壽優勢更明顯:微胖的優勢在中老年群體中更為突出。日本研究顯示,與偏瘦的人相比,40歲時體重稍微超重的人壽命更長,能多活6-7年。原因,皮下脂肪稍多利於儲存能量、抵抗寒冷、提高免疫力、保護重要器官,從而延緩衰老。

4.更吸引異性:根據美國麻省總醫院一項研究顯示,健美、豐滿一些的女性更好看,既顯得年輕,又對異性充滿吸引力。英國一家公司對500名成年男性進行的調查也發現,87%的男人更喜歡曲線優美、豐滿圓潤的女性。

身型較肉示意圖

儘管心寬體胖可以活得比較久,但也不能太過誇張;BMI屬於「太胖」的族群,死亡率又比正常體重者高了3分之1,因此,身材控制得剛剛好才是最好也最長壽的一個方式。

資料來源/The Sun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減肥有助腦子好! 研究發現 BMI 過高易失智、憂鬱

2020-08-24
新知觀念瘦身保健話題

身體質量指數(BMI)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衡量肥胖程度的基礎標準,對我國成人 BMI 建議維持在 18.5 至 24 之間。而根據一項發表於《阿茨海默症雜誌》的新研究指出,BMI 高代表流向大腦的血液減少,使罹患失智症,尤其是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升高,更與憂鬱症、躁鬱症等精神疾病有關。如果想改善大腦,調整飲食習慣和運動,好好控制自己的體重是有效方法。

研究發現 BMI 過高易失智、憂鬱
減肥有助腦子好! 研究發現 BMI 過高易失智、憂鬱

保持體重與保持健康的關聯已眾所周知,例如預防癌症與心血管疾病相關死亡,但最近一項研究顯示,保持穩定體重也會影響你的大腦健康!

這項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一萬七千多人做過超過三萬五千次的腦部掃描,查看其血液流動和大腦活動。他們根據參與者的體重做比較,並評估人們在休息時與執行集中注意力活動時的大腦活動差異。研究對象平均為 40 歲男女,但接受掃描的年齡範圍從 18 至 94 歲不等,並以 BMI 分別他們,該指數將體重分為過輕、健康體位、過重、輕度肥胖、中度肥胖與重度肥胖。

研究人員發現,無論在休息或是集中注意力時,隨著 BMI 增加,流入大腦的血流降低。而流向大腦的血液越少,罹患失智症(尤其是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就越高。此外,大腦血液供應減少還會與其他疾病有關,例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憂鬱症、躁鬱症和精神分裂症。

BMI 測試
BMI 測試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該研究第一作者 Daniel Amen 醫學博士表示,通常 BMI 越高,與超重相關的健康風險(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就會越高,但值得注意的是,BMI 數據本身並不是衡量「健康」,而是衡量「身材(肥胖程度)」,且 BMI 是最基本粗略的評估,所以有可能無法精準預測,例如你雖然在健康體重範圍內,但過著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是你肌肉發達體脂較少,BMI 卻落在超重範圍。

無論如何,Amen 博士指出,保持體態是長期維持大腦健康的關鍵。原因在於脂肪細胞會增加炎症機會,而炎症已被證實會損害包括大腦在內的所有器官。此外,脂肪細胞會儲存毒素,並進一步損害大腦。

脂肪細胞會增加炎症機會
脂肪細胞會增加炎症機會,並會儲存毒素,進一步損害大腦

盡管這項研究並不是第一個將肥胖與腦功能障礙聯繫起來的大型研究,但以往使用類似方法的研究,多數顯示肥胖與大腦功能關聯有限,尤其是對老年人。但這項研究著重在大腦血流上,這可以更敏感且能更早發現和腦功能障礙有關的變化。

這項研究帶來另一個好消息是:減肥和維持體重是減緩炎症的重要方式,也有助於大腦健康。Amen 博士指出,人們可通過康復環境來改善大腦,例如改變飲食營養習慣、維持運動訓練。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 訓練動作
  • 啞鈴
  • 健身
  • 上半身肌群
  • 下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跑5K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步
  • 初階訓練
  • 運動器材
  • 跑步訓練
  • 核心肌群
  • 肩部肌群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