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身體是由關節、肌肉、骨骼相互連動而產生動作;這些與動作產生相關的身體部位統稱為運動器官。若是因運動器官衰弱而造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狀態即稱為「運動障礙症候群」(Locomotive Syndrome) 。 然而關節、肌肉、骨骼的衰弱和障礙持續惡化,可能將來需要人照護或臥床不起的風險可是會大幅提升。
「運動障礙症候群」主要徵兆先從腿部開始,然而最容易判斷腿部老化的依據就是步行速度。運動器官的衰退開始於絆倒、膝蓋痛等腿部肌力下降或關節疼痛的相關症狀,然而步行速度會隨年紀增長漸漸變慢,也表示「運動障礙症候群」正加速朝你靠近。「運動障礙症候群」的一開始,運動器官障礙情況也許都很輕微,經常被忽略,但多重累積的結果卻令人擔憂。腿部被稱為第二心臟的下半身肌肉,與心臟間有著密切關聯,卻會隨年紀增長會日漸衰退。一般走路的時候,下半身血液靠肌肉收縮擠壓而回到心臟;一旦減少步行頻率,下半身肌肉得不到充分的鍛鍊,漸漸無力將血液送回到心臟,心臟的運作隨之衰退,導致血液無法順利到達全身各處,各個器官也會接連受到影響。
我們都以為只有老人家才會時常站不久或是走不遠,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如果在正常的情況下時,你發現自己有這樣的問題出現時,別懷疑,你的腿部肌力完全不足!然而當腿部肌力不足時,對我們身體的影響非常大。「運動障礙症候群」的特徵是以腿部為中心的運動器官逐漸衰退,會使患者成為照護高風險族群,因此,需要以加強及維持腿部肌力來預防。隨年紀增長腿部肌力退化,不僅造成步伐緩慢,更會對全身健康有重大影響
腿部主要的兩大塊肌群「股四頭肌」與「後腿肌」不但可以幫助我們的走動,更可以幫助人體的血液循環、保護膝蓋與瘦身。然而在減肥瘦身上,腿部的肌肉其實就像是一個默默的脂肪燃燒器,人體的基礎代謝率就是在一天中你至少會消耗多少的卡洛里,然而脂肪的消耗會因為「身體肌肉的多寡」而增減,肌肉越多就越能夠增加基礎代謝率,增加對於脂肪的消耗。因為腿部的肌肉群所有肌肉群中最大的,藉由增加這區塊的的肌肉量,可以增加更多的脂肪消耗,默默的產生了瘦身效果。
一旦成為「運動障礙症候群」的一員,照護生活的危機就會漸漸逼進,但只要現在開始努力對抗身體的老化,就能向健康生活大步邁進。為了找回健康步行的力量,日常生活中的運動與營養攝取非常重要,即使肌肉會在中年以後漸漸衰弱,但只要加以鍛鍊就能獲得大幅改善。因此,每天做一些強化下半身的運動,可以減緩肌肉、軟骨、骨骼退化,同時也要攝取蛋白質與其他營養素,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關鍵。
資料來源/日本健康最前線
責任編輯/妞妞
眩暈問題好困擾,眼振儀幫你揪出原因!43歲的林先生因急性眩暈而就醫,經腦部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檢查,顯示正常無梗塞,但眩暈的狀況仍持續;另一位51歲陳女士因為滑倒造成頭部外傷並有反覆眩暈的問題,接受電腦斷層檢查並未發現有外傷性的腦出血,但持續有眩暈情形⋯
大千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李亭儀表示,眩暈有一常見的臨床現象就是「眼振」,當前庭或小腦功能突發不平衡時,會影響控制眼球運動的肌肉群,進而導致眼球的震顫。根據統計發現,急性眩暈發作時,大約20~70%的病人會有「眼振」。
眩暈要如何診斷呢?李亭儀表示,眩暈的診斷大從腦幹中風或腫瘤,小至睡眠障礙或心理因素都有可能,尤其大多數的眩暈無法從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等檢查找出病因,因此診斷上並不容易。然而,透過「眼振儀」的觀察,就可幫助診斷出眩暈的原因。
眼振儀是藉由科技化的頭戴式裝置,可錄影、放大眼球,並增強肉眼看不到的眼振,對於眩暈的診斷及治療有非常大的幫助。但眼振儀的使用上也有限制,較適合使用在首次急性嚴重眩暈或偶發性眩暈的急性惡化情形,且病人檢查中必須能配合指令。以下幾種人較不適合接受眼振儀檢查:
慢性眩暈
偶發性且就醫時沒發作眩暈
眼皮下垂
注意力功能不佳
李亭儀表示,上述兩位病人的狀況,林先生雖然急性期已過,無法以肉眼看出眼振,但從眼振儀可發現非常微小且單一方向性的眼振,符合急性前庭神經炎的症狀,在接受藥物治療後順利恢復;陳女士經眼振儀檢查後,發現為姿勢性的眼振,因此診斷為少見的側半規管型耳石脫落,經由一次耳石復位後成功治癒。
李亭儀呼籲,眩暈發生時常影響民眾生活品質,然而眩暈的原因非常多,建議民眾若出現眩暈的狀況,可到醫院眩暈門診就醫,經醫師安排檢查與治療,才能順利改善。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疼痛是現代人常見的一種身體症狀,當我們感受到疼痛的同時,除了情緒會受到影響外,還會因為恐懼而使得我們陷入恐懼,有的人甚至會因為害怕而躲起來獨自面對這個問題,反而讓疼痛的問題更陷入困境之中。
然而,每個人對於疼痛的感受程度都有所不同,疼痛雖然一開始是一個身體現象,但也是與心理狀態息息相容,尤其,容易因為這個狀態而感受到恐懼,這也是處於生物上的本能反應,例如:我們身處於危險情況時,強烈的恐懼感能壓制疼痛度的問題,進而快速的做出逃跑或是戰鬥的決定。下面將整理出6種疼痛類型的人格並由醫師提供相對應的建議,讓你能更了解自己在疼痛的忍受度上是屬於哪一種類型。
對這類人來說,沒有什麼比對疼痛的恐懼還嚴重,因此,他們會使用不引起疼痛的姿勢,藉此避開疼痛的產生。可是,這樣不但無法解決問題,反而還可能讓疼痛轉移到其他部位,對背部造成更嚴重的傷害。若持續下去,情況只會愈來愈嚴重。
醫師建議:
逃避問題對人生沒什麼幫助,對背痛問題只會造成傷害。單一姿勢會對背部造成新的負擔,僵硬則會使背痛加劇,最後,陷入難以打破的惡性循環。身體活動對治療背痛非常重要,只有這樣才能打破疼痛循環。
這類型的人傾向自己消化疼痛,不想讓別人發現。也許因為他們不想讓周圍的人有所負擔,也許他們覺得這樣就可以戰勝疼痛,但是這種行為模式並不能改善情況,甚至還可能引發憂鬱症。
醫師建議:
有疼痛問題的人,應該要告知其他人,不能只想靠自己解決。這是讓自己更了解疼痛的方式,也是痊癒的第一步。
這類型的人會打起精神,不讓自己離開正軌。他努力征服疼痛,然而,是靠服用藥物的方式。他們沒有思考過疼痛的原因,一心只想盡快擺脫疼痛,任何方法都可以。
醫師建議:
為疼痛做點什麼其實是一個正確的出發點,但方向是錯誤的。只有在查明真正病因之後, 對抗疼痛的行動才是合理的,因為疼痛是人體的警告訊號。
對這類人來說,重點只有一個:背痛與其後果。他們害怕情況會愈來愈糟,擔心不適的背後可能隱藏著更重大的疾病,因此他們讓周遭的人非常緊張,同時也愈來愈控制不住自己,忽略了可能的治療方式。
醫師建議:
我並不是反對敏感地注意自己的身體,然而,應該要有建設性,不能忘記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一開始就充滿負面思考的人,愈難找到正確的道路。
這類型的人已經接受要與背痛共存這件事,放棄治癒的希望。他們試過無數次治療,但是都徒勞無功,生活只圍繞著背痛打轉,社交生活也受到影響。
醫師建議:
放棄並不是選項。當然,未能夠達到效果的治療,會讓人心灰意冷,但這應該可以是個起點,進而讓人繼續努力尋找可能的病因。
這類型的人將疼痛視為身體的警訊,他們會追根究柢地找原因,並不會妥協於眼前的情況。除此之外,他們也不會只著眼於背部,而是會觀察整體生活方式。態度堅定不移,想要告別背痛的決心非常強大。
醫師建議:
這是一條可以永久跟背痛說再見的正確道路!因此,建議平日先觀察、記錄背痛的狀況。接著,可主動尋求專業人員(如醫療院所)協助,循序漸進,一步步調整身心狀態,進而達到改善背痛的期望。
書籍資訊
文章摘自健康你好出版, 狄特里‧格內麥爾著作《背脊‧肌筋膜:照護百科解剖書》一書。
本書特色
◎全彩圖解深入淺出:作者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搭配賞心悅目的彩圖,清楚說明背脊保健知識。
◎照護方法實用多元:圖文解說簡易鍛鍊運動,以及疼痛緊急緩解法,多管齊下,有效減輕症狀。
名人推薦
台灣復健醫學會副理事長 周適偉
藍海學苑執行長 洪千婷
原力復健科醫師 侯鐘堡
美加脊骨神經醫師 黃如玉
脊椎力學專家 鄭雲龍
• 更多健康你好出版《背脊‧肌筋膜:照護百科解剖書》一書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