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年開始,《Pokémon Go》席捲全球,它讓玩家踏出家門,把走路變成了一種樂此不疲的遊戲,也有人因為這款手遊成功瘦身。根據日東京舉辦的「醫療 x 遊戲化論壇」(Healthcare x Gamification Forum)上,寶可夢公司(The Pokémon Company)社長石原恆和宣稱,推出3年來,《Pokémon Go》已為全人類節省了約2兆日圓(約新台幣5,800億元)的醫療支出。
根據社長石原恆和表示,全球玩家於《Pokémon Go》累積的行走距離已達到230億公里,以1步0.7公尺換算的話,合計步數可達到32兆8,000步。日本築波大學的研究指出,平均走一步可以節省0.061日圓的醫療費用,換算下來,《Pokémon Go》已為全世界省下多達2兆日圓的醫療支出。2016年7月登場的《Pokémon Go》締造了許多紀錄,推出20天便進帳1億美元,初期全球日活躍用戶數更高達4,500萬人,並在去年9月突破下載量10億的門檻。
據統計,推出第一年,全球玩家就共同行走了87億公里,這個距離幾乎可來回地球到海王星一趟。儘管《Pokémon Go》的熱潮已有所衰退,這款遊戲至今依然擁有約1,100萬月活躍用戶。
石原恆和社長表示,在製作寶可夢系列的過程中,他意識到與現實世界的連結,是一款遊戲若要長久的必然生存之道。在遊戲破關後,與朋友交換寶可夢填滿圖鑑、分享寶可夢出沒地點、又或者進行對戰成為寶可夢火熱的重要因素。即使如此,要讓人們持續遊玩一部作品仍有極限,許多人小學畢業後也連帶從寶可夢畢業。石原恆和透露,要在這樣的情況下堅持下去,他們可說是煞費苦心。而《Pokémon Go》可說是他們對創造遊戲與現實世界連結的一種嘗試,如今這款遊戲已成為許多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石原恆和也提到,每次帶愛犬散步時,已經習慣一邊遊玩《Pokémon Go》,並稱只要還覺得有趣就會持續下去。
但對於創造遊戲與現實世界的連結,寶可夢公司似乎並不打算止於鼓勵用戶出門走走。今年5月時,寶可夢公司公布《Pokémon Sleep》,預計2020年推出,本次論壇上,石原恆和再度提起了這項計畫。《Pokémon Sleep》可藉由任天堂Pokemon Go Plus+設備測定玩家的睡眠時間,並透過藍牙將睡眠資料發送至手機,就目前而言,仍是一款我們難以想像其樣貌的嶄新遊戲。 石原恆和表示,隨著裝置與通訊技術的進步,這已經不是無法實現的任務。智慧手錶等裝置的誕生,使測量心跳、血壓、卡路里消耗,甚至睡眠狀態都變得易如反掌。至於為何選上睡眠這個題材,石原恆社長表示,睡眠是人類每天必定要做的事,因此便開始考慮如何將遊戲與睡眠做連結,打造一款讓每天早上起床更有趣的遊戲。
但串連睡眠與遊戲,這前所未有的任務仍舊讓人難以想像,畢竟《Pokémon Go》可以鼓勵用戶多走出戶外,而《Pokémon Sleep》該怎麼促使用戶睡得更好,就是得上市後,各位玩家自行體驗了。
近年來運動風潮盛行,不過許多人認為過度使用膝蓋容易造成關節炎,應該少運動、減少使用膝蓋比較好。但事實上並非如此!物理治療師解釋:「如果不運動反而會讓膝蓋血液循環不好,長久下來堆積更多代謝廢物,反而更容易腫脹造成關節炎。」
關節炎並非老人的疾病,因為肥胖、膝蓋曾受傷、姿勢不良等等原因都有可能造成,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有膝關節的問題盛行率達15%,大約近350萬人受此疾病所苦,雖然患者可能以中老年人為主,但並非年輕人就不會有此困擾。
不少人怕膝蓋痛、膝蓋受傷,反而不運動,但這樣做不但沒減緩關節炎發生,反而是增加發生機率,對此,物理治療師蕭卲軒解釋:「膝蓋的血液循環很差,如果你不運動的話組織液進不到膝蓋,裡面一些代謝的廢物跟受損的組織會無法修復,所以久而久之就會堆積很多代謝廢物,那邊就很容易出現發炎,整個膝蓋就會開始腫脹。」
此外,蕭卲軒治療師也說,關節炎是跟不運動有關係,但最直接影響的主要是這三大種族群,特別需要注意關節炎的問題:
1. 勞力型的工作型態:需要搬重物、一直蹲著、跪著的工作,容易得到關節炎發生
2. 曾經受傷病史:患者先前有受傷導致關節病變
3. 肥胖:通常胖的人運動量比一般人少,而且重量對膝蓋負擔較大
想要避免關節炎上身,最好的方式保持膝蓋的活動,蕭卲軒治療師說:「對膝蓋最好的運動是『負重運動』!」不少人一開始聽到負重運動馬上聯想到在健身房內,拿著啞鈴、舉槓片,但治療師說:「不一定是去健身房做的才是負重運動,因為我們體重就是個負重,單純做一個靠牆深蹲,或是扶著椅子做蹲站,其實就是負重運動的一種。」
對於一般人而言,其實自己體重重量就已經很夠了,運動員或是專業訓練的人當然另當別論。蕭卲軒治療師提到:「光像是做空蹲不拿任何東西,正確的蹲下去就能促進膝蓋血液循環,且同時增加我們股四頭肌,就是大腿前側的力量,還有後腿膕膀肌的肌力。」
膝蓋疼痛者可以先選擇「坐著」或「躺著」運動方式,假若這個人本身是已經有膝蓋問題,考慮到負重運動可能壓力會太大的話,可以選擇沒有重量的方式。蕭卲軒治療師說明:「『坐著』的運動,簡單就像是坐姿踢腿,坐著把腳踢直的動作,這就沒有負重就沒有自身重量,所以對膝蓋負擔小。」
如果真的痛到不行,躺著也可以運動;如果是右腳痛的話,就是把左腳膝蓋彎起來,右腳膝蓋打直,做一個直膝抬腿的運動,練習伸直腿的肌力。蕭卲軒表示:「在不會痛的狀況下最好天天做,因為我們負重程度沒有很高, 一天2-3組、一組10-15下。」
膝蓋關節炎問題絕不能輕忽,蕭卲軒建議:「如果想透過飲食增加健康,要以『均衡』為主軸,吃進去以後營養不一定會跑到膝蓋,可能跑到肚子又胖了一圈,所以重點在於有沒有運動!」別以為不動才對膝蓋好,越不動膝蓋血液循環越不好,反而傷到膝蓋。
文/王芊淩
圖/何宜庭
什麼是「Heho」?Heho = Health & Hope
我們有最豐富的健康、運動、休閒、養生、美食,和人生經驗的心靈分享……我們有動人的小故事,更有醫生、護理師、營養師等專家對於健康和生活的建議,為大家帶來健康與希望。而我們的小心願是:您能喜歡這份用心,並分享給您的朋友!
【Heho官網】
疼痛是現代人常見的一種身體症狀,當我們感受到疼痛的同時,除了情緒會受到影響外,還會因為恐懼而使得我們陷入恐懼,有的人甚至會因為害怕而躲起來獨自面對這個問題,反而讓疼痛的問題更陷入困境之中。
然而,每個人對於疼痛的感受程度都有所不同,疼痛雖然一開始是一個身體現象,但也是與心理狀態息息相容,尤其,容易因為這個狀態而感受到恐懼,這也是處於生物上的本能反應,例如:我們身處於危險情況時,強烈的恐懼感能壓制疼痛度的問題,進而快速的做出逃跑或是戰鬥的決定。下面將整理出6種疼痛類型的人格並由醫師提供相對應的建議,讓你能更了解自己在疼痛的忍受度上是屬於哪一種類型。
對這類人來說,沒有什麼比對疼痛的恐懼還嚴重,因此,他們會使用不引起疼痛的姿勢,藉此避開疼痛的產生。可是,這樣不但無法解決問題,反而還可能讓疼痛轉移到其他部位,對背部造成更嚴重的傷害。若持續下去,情況只會愈來愈嚴重。
醫師建議:
逃避問題對人生沒什麼幫助,對背痛問題只會造成傷害。單一姿勢會對背部造成新的負擔,僵硬則會使背痛加劇,最後,陷入難以打破的惡性循環。身體活動對治療背痛非常重要,只有這樣才能打破疼痛循環。
這類型的人傾向自己消化疼痛,不想讓別人發現。也許因為他們不想讓周圍的人有所負擔,也許他們覺得這樣就可以戰勝疼痛,但是這種行為模式並不能改善情況,甚至還可能引發憂鬱症。
醫師建議:
有疼痛問題的人,應該要告知其他人,不能只想靠自己解決。這是讓自己更了解疼痛的方式,也是痊癒的第一步。
這類型的人會打起精神,不讓自己離開正軌。他努力征服疼痛,然而,是靠服用藥物的方式。他們沒有思考過疼痛的原因,一心只想盡快擺脫疼痛,任何方法都可以。
醫師建議:
為疼痛做點什麼其實是一個正確的出發點,但方向是錯誤的。只有在查明真正病因之後, 對抗疼痛的行動才是合理的,因為疼痛是人體的警告訊號。
對這類人來說,重點只有一個:背痛與其後果。他們害怕情況會愈來愈糟,擔心不適的背後可能隱藏著更重大的疾病,因此他們讓周遭的人非常緊張,同時也愈來愈控制不住自己,忽略了可能的治療方式。
醫師建議:
我並不是反對敏感地注意自己的身體,然而,應該要有建設性,不能忘記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法。一開始就充滿負面思考的人,愈難找到正確的道路。
這類型的人已經接受要與背痛共存這件事,放棄治癒的希望。他們試過無數次治療,但是都徒勞無功,生活只圍繞著背痛打轉,社交生活也受到影響。
醫師建議:
放棄並不是選項。當然,未能夠達到效果的治療,會讓人心灰意冷,但這應該可以是個起點,進而讓人繼續努力尋找可能的病因。
這類型的人將疼痛視為身體的警訊,他們會追根究柢地找原因,並不會妥協於眼前的情況。除此之外,他們也不會只著眼於背部,而是會觀察整體生活方式。態度堅定不移,想要告別背痛的決心非常強大。
醫師建議:
這是一條可以永久跟背痛說再見的正確道路!因此,建議平日先觀察、記錄背痛的狀況。接著,可主動尋求專業人員(如醫療院所)協助,循序漸進,一步步調整身心狀態,進而達到改善背痛的期望。
書籍資訊
文章摘自健康你好出版, 狄特里‧格內麥爾著作《背脊‧肌筋膜:照護百科解剖書》一書。
本書特色
◎全彩圖解深入淺出:作者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搭配賞心悅目的彩圖,清楚說明背脊保健知識。
◎照護方法實用多元:圖文解說簡易鍛鍊運動,以及疼痛緊急緩解法,多管齊下,有效減輕症狀。
名人推薦
台灣復健醫學會副理事長 周適偉
藍海學苑執行長 洪千婷
原力復健科醫師 侯鐘堡
美加脊骨神經醫師 黃如玉
脊椎力學專家 鄭雲龍
• 更多健康你好出版《背脊‧肌筋膜:照護百科解剖書》一書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