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在早晨起床時,都會感到身體特別的不舒服或是僵硬呢?一般的人都會將身體這樣的現象歸咎於床鋪軟硬或躺太久所造成的問題,其實,根據英國的生物學家發現,我們身體會僵硬是因為「生物週期節律」使得我們在清晨會感覺到身體十分僵硬,這就意味著床鋪軟硬或躺太久都不是造成這個問題主要的因素,而是身體在夜間抑制炎症所導致的結果。如果你患有肌肉骨骼疾病,如關節炎這類的問題,就會影響早上起床時的僵硬感,接下來最新的研究報告將告訴你,為何關節炎通常在早晨起床時引發關節腫脹和炎症。
這項最新的報告,是2016年發表在FASEB雜誌上的新研究,描述了人體生物鐘產生的一種蛋白質,在夜晚積極地抑制炎症發生,而這種蛋白質稱為隱花色素(cryptochromes),已被證實有抗炎作用,並且希望能有效的用於炎症治療,例如大家常見的關節炎。這個研究是由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們,為了調查身體在早晨特別僵硬的現象,是否與炎症疾病例如關節炎之間有關,因此,在研究的過程中,研究人員給小白鼠關節注射了膠原,誘導它們先罹患上關節炎的症狀,之後他們觀察小白鼠對於關節炎症情況。
研究團隊表示小白鼠關節內的炎症差異源自名為成纖維樣滑膜細胞(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簡稱FLS)的特定細胞,它和我們的生物鐘一樣執行24小時周期制,這些細胞通過產生特定蛋白質來影響小白鼠關節中的疼痛和炎症,研究人員們特地控制光照的條件,當光照如夜間的時後,小白鼠炎症與炎症標的物數值降低到微乎其微,但等到光照變得像白天時,患關節炎的小白鼠關節處明顯更加腫脹,因此,他們就發現在一天之內的不同時間段中會有不同結果。
這表明,隱花色素基因產物具有顯著抗炎作用。為了驗證這一假設,研究人員設計了一類用來激活蛋白質的藥物來確認是否能夠對抗炎症,結果表明的確有效。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人類發展研究所內分泌和糖尿病研究中心的研究員Julie Gibbs博士說,「這項研究告訴我們,炎症通常被認為是慢性的,難以治癒的。可事實上,這個研究中在大腦控制生理節奏的視交叉上核神經的影響下,讓身體的炎症變得不那麼可怕,對於這個研究的臨床意義是深遠的。」因此,Julie Gibbs博士建議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與睡眠週期,就能夠有效率的緩解身體的疼痛。
目前為止,該團隊僅在他們培育出來的人體成纖維樣滑膜細胞上做過實驗,沒有在活人身上做過實驗。如果未來人體試驗的結果與本研究的結果一致,那麼研究人員們將給慢性關節炎等炎症性疾病找到更好的治療方法。
了解Julie Gibbs博士的研究與建議之後,我們除了要維持良好的睡眠品質與睡眠週期之外,還要注意防止寒冷與潮濕的環境,根據美國國家纖維肌痛症與慢性疼痛協會(NFMCPA)的建議,夜晚睡覺時如果房間通風較好,記得適時的關上窗戶別讓大量的風直接進到室內,另外,在氣溫或潮濕的環境則應該要採用電暖爐與除濕機,並蓋上保暖的被子入睡。起床時,可以運用較為舒緩的瑜伽動作來伸展肌肉與關節,例如:貓式或牛式都是十分適合在起床時進行的伸展動作,如果有沖澡習慣的人也可以採用40度左右的微熱水,讓身體的血液循環加快回到預備的狀態,這些都是可以有效紓緩早晨起床身體僵硬的方式。
資料來源/draxe、avogel
責任編輯/David
30多歲陳小姐,吃飯時習慣一邊看手機一邊吃。她知道吃完躺下容易胃食道逆流,雖然飯後沒有立即躺下,但仍繼續盯著手機看,整個人從頭、脖子到肩膀都往前傾,甚至還有點駝背的姿勢。不過,最近因為胃食道逆流及便秘就醫,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經醫師提醒後才改變用餐及餐後的姿勢。
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醫師康本初指出,「上交叉症候群」是常聽到的烏龜頸,當頭部過度往前傾時,頸部上下的肌肉過於緊繃,旁人看起來類似烏龜伸出脖子維持不動一樣,就可能是上交叉症候群。
康本初說明,上交叉症候群不僅影響外觀,還會時常肩頸痠痛,甚至因為緊繃的肌肉會壓迫胸腔、腹腔,也常常伴隨消化不良、胃食道逆流及便秘的情形。上述案例,可能就是因為姿勢不良,使得腹壓增加,導致胃食道逆流反覆發作,造成藥物治療效果不佳。
康本初指出,胃食道逆流是常見的胃部疾病,通常因胃酸逆流而上,造成食道黏膜被侵蝕發炎受傷。胃酸逆流的原因很多,吃的東西和吃的習慣都有可能影響;腹腔壓力過大也會使胃的排空受到阻礙,因此像是體重過重、穿緊身衣物、不良姿勢都可能造成胃食道逆流。
胃食道逆流的常見症狀有火燒心、嘔酸水、喉嚨痛、胸口痛、吞嚥時有異物感等。有時慢性咳嗽、口腔異味、牙齒敏感、牙齒酸蝕等也可能是因胃酸逆流到口腔引起。長期未治療,可能提高罹患食道癌的風險。
胃食道逆流如何治療?康本初表示,除了口服藥物外,還需要調整飲食與生活習慣。飲食上少吃甜食、酸、辣等刺激性食物,睡前間隔2~3小時避免進食;生活上最好戒煙戒酒,體重過重者適度減重,用餐後避免不良姿勢等。
康本初呼籲,要改善胃食道逆流,除配合醫師治療外,生活及飲食習慣也要同時做調整。現代人生活離不開手機,倘用餐時、用餐後仍有使用手機需求,應特別留意姿勢,避免腹壓增加,而增加胃食道逆流發生的機會。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大家都知道運動既提升身體機能、改善生理健康,也能夠讓人心情暢快、維持心理健康,但是實際執行時還是會因為懶惰而作罷。《科學·進展 Science Advances》期刊發表了一項來自德國團隊的研究成果,研究指出想要獲得運動後的正面情緒,不一定要透過運動,做個家事例如倒垃圾、爬樓梯,就能夠提升你的幸福感!
科學界一直以來對所謂的「運動活動」和「非運動活動」,討論得真不夠多。所謂的運動活動,指的是在一段時間內對能量消耗有比較高要求的結構性體育活動,比如游泳、跑步、打球、健身;而非運動活動指的就是那些習慣性發生的日常活動,比如說回家爬樓梯、做家事、倒垃圾之類。
為了搞清楚日常活動是否能夠提升人們的幸福指數,研究者們招募了67名志願者,給他們戴上測量活動量的設備。根據統計數據,這些志願者平均每週進行73.55分鐘的運動,67人中有43人表示自己根本就不會主動運動。結果研究者發現,這些志願者的非運動活動與正面情緒呈現正相關,也就是說志願者們活動過身體之後,更容易感覺精力旺盛。
研究者們又進行了另一次類似的試驗,這次招募了83名志願者,在統計活動量的同時,也對他們大腦中涉及情緒健康、情緒障礙和身體活動的大腦灰質體積進行了測量。
平均而言,志願者每週活動138.53分鐘,有33人說自己不運動。分析結果顯示,志願者的非運動活動量與大腦中的sgACC腦區體積存在明顯的相關性,非運動活動量比較大的志願者,sgACC的體積也更大。
志願者通過WHO-5幸福指數(WBI)進行了評估,那些非運動活動量大、精力較為充沛的志願者報告了更高的幸福感、對生活的滿意度,他們表現得更樂觀,也更不焦慮。
所以說,當感覺不開心時,不一定非得要衝一波健身房才能夠改善心理情緒。不妨試試看收拾房間、精心料理一餐,或是出門走走逛街,同樣可以提升你的幸福感。
最重要的是,只要動起來就能夠改善情緒,千萬不要躺在床上、癱在沙發上不願意動喔!
參考資料:A neural mechanism for affective well-being: Subgenual cingulate cortex mediates real-life effects of nonexercise activity on energy
文/林以璿
圖/蘇鈺婷
什麼是「Heho」?Heho = Health & Hope
我們有最豐富的健康、運動、休閒、養生、美食,和人生經驗的心靈分享……我們有動人的小故事,更有醫生、護理師、營養師等專家對於健康和生活的建議,為大家帶來健康與希望。而我們的小心願是:您能喜歡這份用心,並分享給您的朋友!
【Heho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