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運動完或是爬完山後膝蓋前側莫名的疼痛,不論怎麼放鬆都沒辦法緩解?根據研究顯示,有多膝蓋痛的部位,前側痛佔了下肢傷害的10~20%,而患有髕骨股骨疼痛症群的人佔有一定的比例。根據專家表示,可能是你的臀部肌群尚未啟動,若將臀肌啟動,是可以被改善的。
瞭解髕骨股骨症候群(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的原因之前,我們先簡單認識膝蓋產生動作時,骨頭之間如何移動。大腿靠近膝蓋骨頭兩側較凸,中間就像是一條溝,膝蓋活動過程中,髕骨會在這條溝中滑動、移動。而產生「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的原因有二類型。第一:膝蓋彎曲時,滑動軌跡出了問題,第二:髕骨滑動的溝歪掉了,這兩種情況都會讓髕骨、股骨和其他的組織有更多摩擦,最後產生緊繃、疼痛等症狀。髕骨股骨症候群的症狀程度可分為三期:
第一期:輕微緊繃、偶爾會刺痛,摸不到特定的疼痛點。
第二期:緊繃、痠軟的感覺增加,不能蹲太久,運動後需休息2-3天才能恢復。
第三期:生活功能受到影響,上、下樓梯會疼痛,運動會痛。
有許多運動科學家都證實了一項研究,就是如果人體的臀中肌與臀小肌的肌力不足,對於膝關節以及踝關節的影響甚至比股四頭肌的影響來說更嚴重,因為臀中肌與臀小肌的功能就是穩定髖關節,並且使髖關節執行除了內收以外的所有方向的運動,當穩定髖關節的肌肉變薄弱時,多餘的力就需要膝關節和股骨外側的肌群來承擔,所以當人體的臀中肌以及臀小肌的肌力不足時去運動,就會自然增加膝蓋關節的壓力問題,因此,有些人明明已經有在鍛鍊肌肉來延緩或是避免肌肉的受傷,可是在膝蓋的部份還是會有酸痛感,這時的酸痛,就有相當大的可能是因為臀肌失憶所導致。
臀部的主要肌肉群有臀大肌、臀中肌和臀小肌,如果這些肌群足夠有力,他不僅能幫助你在做爆發性訓練的時候強而有力,還能減輕腰痠背痛,助你在日常生活中像站立、爬樓梯等動作能更自如。如要避免臀肌的失憶的發生,在平常生活中,多提高站起來走動的機會,不要一直長坐在椅子上且適度的活動一下臀部肌肉,之後在運動時也可以增加對於臀部肌肉的運動或是訓練去恢復臀肌的功能。
由以上這些說明讓我們知道,臀部肌群對於我們人體有多麼的重要,尤其是可以協助並減輕膝蓋的壓力,讓你除了在運動上能有更好的表現外,還可以避免中老年時所產生的痠痛。
資料來源/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感受到疼痛!研究指出,女性受荷爾蒙波段影響,更容易感受到疼痛,甚至還會因為生理、心理的交互影響下增加憂鬱症、焦慮症的風險。但最新疼痛認知行為調查顯示,面對疼痛,有高達9成82的女性寧願忍痛也不處理。台北市藥師公會發言人、藥師王明媛表示,若長期置之不理,有可能使疼痛影響層面擴及身心。
國內外有多項文獻資料指出,女性確實比男性更容易感受到疼痛,無論是生理和心理機制,甚至是社會文化不同都有所影響。尤其女性對疼痛的敏感度較高,更要注意疼痛容易引起負面情緒,導致人際關係之間的衝突產生,讓自己陷入「疼痛影響情緒」的負向循環。
根據台北市藥師公會日前發布的「2024年疼痛認知行為調查」顯示,女性最常感受的疼痛類型前3名分別是頭痛、肌肉痠痛、經痛,而在覺察自己疼痛的比例也較男性高,但疼痛卻選擇忍痛的比例竟高達9成8。
王明媛表示,女性在不同生理階段(如月經週期)中的疼痛感知更加顯著,這是因為女性受到天生荷爾蒙波動、基因、免疫系統和神經系統的差異所致,也因此比起男性,更易罹患「慢性疼痛」,且疼痛與情緒會造成雙向影響。 據調查指出,有高達9成6女性曾因疼痛影響心情,其中更以因為疼痛變得煩躁或易怒為大宗,其次則是容易感到力不從心。
王明媛指出,這是因為當身體接收到刺激時,會將疼痛的訊號傳遞給大腦,讓我們感受到疼痛,同時大腦也是感受情緒的中心,所以兩者會容易互相影響,導致身、心皆感受不適。 此外,疼痛情緒影響還會加深心理上的「孤獨無助感」,就此埋下影響親密關係的種子。
王明媛提到,過去曾有一名30歲女性前往藥局,自述每次經痛都相當不舒服,希望能向藥師尋求能改善經痛的止痛藥。進一步了解才發現,她常因經痛引起的負面情緒導致與男友爭吵,可見疼痛對於生活造成的影響深遠。
該調查也顯示,近4成女性曾因疼痛與家人或伴侶產生衝突,也較容易因為疼痛發生而感到孤獨或認為沒有人理解自己。不過即使如此,大多女性疼痛發生時還是選擇「有痛自己忍」,自己忍耐不告訴任何人或希望別人主動關心,不願訴說的主因竟是不希望影響別人。
王明媛指出,不論疼痛造成生理或是心理上的不適,都只有自己才知道多麼不舒服,即使是親近的伴侶、家人都無法同理疼痛感受。但若此時旁人還以懷疑、責備的態度面對,疼痛便可能成為引發衝突、破壞人際關係的導火線。因此,面對疼痛、認識疼痛並且即時止痛就成為面對疼痛的重要方式。
王明媛提醒,忍痛並無法減輕疼痛狀況,若不想讓疼痛逐漸演變為慢性疼痛、影響身心健康,建議遇到疼痛問題的第1步就是「先釐清疼痛原因」,並且掌握「黃金1小時」的止痛時間,以正確的用藥方式來快速舒緩疼痛是關鍵。
「若需要在空腹時服藥,建議選擇含有溫和不傷胃成份的止痛藥。」王明媛說,目前市售止痛藥經衛福部核准,按照仿單服用都是安全無虞,但若民眾對藥物有疑慮,也可以主動到社區藥局請教藥師建議,了解正確的疼痛管理用藥知識。
台北市藥師公會提醒民眾,疼痛發生時建議以正面、積極的態度及時處理,強調不只是女性,所有民眾都應學習正確疼痛管理方式,並建立自我照護觀念,避免因疼痛影響心理健康與社交生活。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大家對於跑步的一個迷思是認為,跑步會導致膝蓋的磨損和撕裂,並隨著時間的推移,造成膝關節疼痛、關節炎或其他傷害。但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一次30分鐘的跑步卻實際上減輕了跑者膝關節的發炎症狀。
在一篇《歐洲應用生理學雜誌》上發表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楊百翰大學的研究人員找來了15名年齡在18至35歲的健康人士進入實驗室,研究人員讓他們跑了30分鐘跑步機,然後就他們的血液和膝關節液體做實驗前後的採樣,研究人員也做了這些人在平時靜態活動之下的相關檢體採樣。
研究人員原本以為在這些人跑完之後,會在他們的膝關節液中找到更多會刺激炎症的分子,但他們沒有如願。相反地,他們發現血液中刺激發炎的指標實際上在跑步30分鐘後降低了。雖然科學家最終只能從研究的六人中得到完整的資訊,但他們在這些人中看到了相同的結果。
「結果令人驚訝,」主持研究者,同時是楊百翰大學運動科學副教授的麥特·西利 (Matt Seeley) 說道。「我們預計分子會增加,但是結果卻相反。」西利強調,該結果只能算是一項測試研究,由於採樣人數很少,因此從調查結果中無法做出明確的推斷。研究人員也只是觀測人們在跑步後立即的炎症反應,而不是一個星期或一個月後。但西利說他的團隊計劃將在未來對更多人做同樣的實驗研究,讓他們的結果更具可信度。
「我相信同時希望,根據這樣的數據顯示,跑步對你的關節是有好處的,」西利補充道。「雖然目前的結果有限,但它們是令人意想不到的,也可能對於後續的研究立下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
一些沒有參與研究的專家表示,雖然研究結果令人感興趣,即使是樣本量太少 - 但是目前還不清楚跑步能否保護膝蓋免於受傷或罹患關節炎。「目前的確有些正反兩方的數據,」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外科醫生布萊恩·費利 (Brian Feeley) 博士說。「我們知道有些人一直在從事跑步,而且一直都沒有膝蓋的問題,而另一些人在相對年輕的時候便患有關節炎。」
對於許多跑者來說,一次30分鐘跑步相對較短,費利說這項研究結果並不一定對於長跑也同樣適用。一些針對馬拉松跑者的其他研究,發現軟骨的變化可能在賽後導致持續數個月的關節損傷。
「綜上而論,這表明可能有一個進化上的優勢,若我們跑相對較短的距離,我們的身體比較有能力能夠藉由減少發炎狀況來保護軟骨免受損害,」費利說。「長距離跑步可能導致大量消耗膝蓋減少炎症發生的能力,導致關節退化的可能性。」
不過,西利與費利皆同意,跑步的好處遠大於不跑步(特別是如果適度的話)。其他因素,如體重或遺傳學,也可能影響一個人是否更有可能得到關節炎或其他跑步的傷害。我們需要更多的研究來充分了解其風險與助益,目前,跑者們可以藉由交叉訓練並花更多時間做恢復,以及注意任何疼痛或腫脹,來減少膝蓋問題的風險。
根據另一份2013年的美國研究報告指出,不跑步的人有明顯更高的機率,需要在晚年執行膝關節或髖關節的置換手術。為什麼愛跑步的人比較不容易遇上關節退化的問題呢?研究人員認為,給予膝關節適宜的日常訓練,能讓膝蓋軟骨更健康。
資訊來源:TIME、Runner's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