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知識庫
  • 這7類人容易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症!心血管醫師指出可透過這4件事來預防
1
睡眠不足
這7類人容易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症!心血管醫師指出可透過這4件事來預防
2
深呼吸
日常做的深呼吸都正確嗎?練習橫膈呼吸才能緩和情緒與壓力
3
小腿、腳底一跑就痛  嚴重恐是疲勞性骨折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

這7類人容易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症!心血管醫師指出可透過這4件事來預防

2024-03-06
知識庫 保健 觀念 生活

你昨晚有好好睡覺嗎?「睡眠呼吸中止症」是指睡眠過程重覆發生上呼吸阻塞,使呼吸間歇或中斷,並於停止呼吸一段時間後,突然短暫塞住或倒吸一口氣,導致睡眠時出現明顯的打呼,嚴重甚至會造成呼吸道完全堵塞而窒息,更會影響睡眠品質。

睡眠不足
這7類人容易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症!心血管醫師指出可透過這4件事來預防

睡眠呼吸中止症症狀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簡韶甫指出,「睡眠呼吸中止症」是常見的睡眠呼吸障礙,若有長期疲勞、白天嗜睡、淺眠多夢、嚴重打鼾及被發現睡覺時呼吸暫停,要小心該疾病上身。

此疾病好發在男性、中老年、肥胖、酗酒、心血管疾病、下顎短小及服用安眠鎮定劑之病人,且常伴隨有精神不集中、頭痛、口乾、睡著時被嗆到或喘氣、脾氣暴躁不易控制。

大約25%的成年人有某種程度的睡眠呼吸中止障礙,睡眠呼吸障礙會造成白天嗜睡和注意力不集中,增加事故發生的風險。研究表明,患有嚴重睡眠呼吸中止症的病人發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是一般人的2倍以上。

睡眠呼吸中止症病因

簡韶甫說明,睡眠呼吸中止症可分為中樞性、阻塞性及混和型3種,中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起因於心臟衰竭;阻塞性則因睡眠過程中,控制呼吸道的肌肉張力降低,導致喉嚨變窄而影響呼吸。

由於呼吸中止會導致血液中氧氣濃度下降和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嚴重失衡時會刺激腦部喚醒病人使呼吸次數增加,以改善氧氣及二氧化碳失衡的狀況,許多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的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睡眠呼吸異常,睡眠中斷頻率增加導致疲勞和嗜睡。

睡眠呼吸中止症診斷 簡韶甫指出,臨床診斷可參考呼吸中止指數亦即每小時發生呼吸中止的次數.根據吸中止指數分為正常、輕度、中度與重度:

正常:每小時小於5次

輕度:每小時5~15次

中度:每小時15~30次

重度:每小時30次以上

他補充,進一步可安排睡眠多項生理檢查以診斷是否確實有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標準的睡眠多項生理檢查,患者需要在睡眠實驗室中睡一個晚上,至少記錄6小時睡眠期間的生理訊號。

其中記錄腦電圖、肌電圖及眼電圖以區辨病患睡眠期別,並同時記錄打鼾聲音、心跳速率、呼吸氣流、胸腹起伏、血氧濃度、身體姿勢、腿部肌電圖等訊號偵測睡眠中發生的呼吸、肢體抽動或其他障礙。另外可以使用家用監測設備來監測呼吸、血氧飽和度和心跳速。

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與保健

簡韶甫表示,治療的目標是在睡眠期間保持呼吸道暢通及減低危險因子,有效的治療日常保健將消除睡眠障礙及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持續性正壓呼吸器:使用正壓呼吸器產生的氣壓以維持睡眠過程中呼吸道通暢。經過學習後,可以在家使用。

佩戴適當的面罩:面罩非常重要,以免因舒適度不佳而減少治療的意願與效果。

避免飲酒和鎮靜劑:酒精和鎮靜劑會加劇嗜睡,增加發生事故的風險。同樣,服用抗焦慮藥或鎮靜劑入睡的人應與醫療保健提供者談談這些藥物對睡眠呼吸暫停的影響。

減重:對肥胖或超重的人非常有幫助,通過飲食變化,運動或手術治療來達成減重的目的。

他補充,針對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的病人,手術是另一種選擇,手術也可以與其他非手術治療結合使用。包含重塑上呼吸道的結構、懸壅垂軟顎咽成型術、上顎及下顎前移術等等.不過需要與醫師討論治療目標,預期結果和潛在併發症。

延伸閱讀:

一坐下就累到睡?恐「睡眠呼吸中止症」作祟!醫教你「3症狀」判斷

失眠睡不好?就吃水果吧!營養師教你吃「3大助眠水果」一覺到天亮

本文獲優活健康網授權轉載。

原文:晚上睡不好「睡眠呼吸中止症」車禍率增2倍!醫警告:7類人易中標

 

/ 關於優活健康網 /
優活健康網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日常做的深呼吸都正確嗎?練習橫膈呼吸才能緩和情緒與壓力

2023-03-25
呼吸訓練觀念書摘保健知識庫

比賽場邊最常聽到的一個詞是什麼?「呼吸!」然而,當有人要求你做一個深呼吸時,你會想到什麼?通常,你想像的是看著前方、上胸部鼓起,並抬高肩膀。大錯特錯!但人們為什麼會這樣做呢?首要原因就是世人對深呼吸的集體理解是錯誤的,人們想像的「深呼吸」和真正的深呼吸完全不同。如果你想改正這件事,你必須增加一些心理學的知識。也就是說,要發現、了解並檢視那些使你困惑的指令或你曾經相信的誤解,再學習正確知識並修正問題。

深呼吸
日常做的深呼吸都正確嗎?要緩和情緒與壓力必需練習橫膈呼吸才行! ©experiencelife.lifetime.life

呼吸的減壓特質(在充滿壓力的世界中如何減壓)

「做為一個尼安德塔人,你的胸廓在身體後方。你的脊椎是在身體中心而非後側,而胸廓位於脊椎後方」艾瑞克.古德曼博士(Dr. Eric Goodman)說。「你的肺部不會自己運作,只能聽從指令。你的軀幹應該可以擴張,你必須重新教育你的胸廓。槓桿和滑輪是發電機,要能收縮及放鬆。」註解3.

生活壓力
要讓呼吸能減緩壓力前,你必須重新教育你的胸廓。 ©sdmmag

註解3.

訪問於 2019 年 4 月 10 日。古德曼博士以使用伸出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手勢作為「量尺」而聞名,並進行髖關節鉸鏈動作及延伸背部(非凹折背部)。 如果你認為我們哺乳類在呼吸方面是演化程度最高的生物,可以再思考一下。《歐洲呼吸期刊》(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的一篇文章指出,在三億年前,現代爬蟲類的祖先離開海洋,開始在空氣中呼吸。攝氧量最高的兩大類脊椎動物隨後演化,也就是哺乳類和鳥類。雖然兩類動物在許多器官的生理機能上有相似之處,這兩條演化路線的最大不同就在於鳥類的肺部較哺乳類更進化。

橫膈的誤解

想像你從任何一台機器的引擎中拔除主要零件。如果是人類身體的話,主要零件就會是在心臟下面、整個消化系統上面的大塊肌肉─橫膈。功能異常會由上到下不斷擴散,因此造成的影響可能已經離來源太遠,讓人無法辨認出真正的問題。你的耐力可能不如以前、常有讓你不得安寧的背痛等,但你從不抱怨,寧可繼續缺失主要零件、麻木不覺,或是為自己找藉口,覺得是年紀大了、基因不良、運氣不好等。

橫膈膜
橫膈是充滿肌肉及纖維的一道牆,負責連結胸部及腹部,同時將兩者隔開。

我們看不見肺部和空氣,也無法感覺到橫膈,因為橫膈跟其他肌肉不同,沒有任何神經末梢。它被形容成噁心的馬桶活塞,形狀則像是隻長得不對稱的魷魚,很難在圖上表示。更糟的是,運動相關的參考資料在討論肌力時,會直接省略橫膈,因為很難把它放進「 人 體 肌 肉 圖 」中,通常只會畫出「看得到」的肌肉,如胸肌、臀肌和腹肌等。因此,這塊重要的肌肉被視為不重要的附加物,跟小拇指或闌尾一樣無足輕重。

我們知道那個部位存在,但不知道它的功用。當橫膈正常運作時,會直接與下背部連接,影響脊椎健康。想像橫膈是一隻巨手,像揉麵包一樣從上方控制著消化系統。如果這還是無法讓你理解的話,橫膈呼吸會影響你的身體重心,還有乳酸解毒及控制壓力的能力,因為橫膈與神經系統有直接的連結。

呼吸對生活的影響

「呼吸對我們生活的一切有著深遠影響。如果我們只是為了存活而進行呼吸,那麼任何方法都行得通。然而,呼吸能讓你掌握自己的意識狀態。作為一個武術指導家,我觀察了幾千位學生的呼吸模式。通常而言,兒童處於被動狀態和進行高強度間歇運動後,會使用橫膈呼吸。而成人則不知為何,會使用胸部來呼吸,且成人在被動狀態時會表現得十分緊繃,無法在高強度訓練之後立刻讓呼吸平緩下來。

這件事是無法自我矯正的。橫膈呼吸需要練習,學習到橫膈呼吸的技巧之後,才能透過合適的呼吸模式引導出自己選擇的情緒。學習了如何有效呼吸的人,他們的生活將因此受益。」4 ─托馬斯.克里福德(ThomasClifford),恩佩拉多功夫拳法(Emperado,功夫拳法的門派之一)及巴西柔術黑帶。

資訊

• 文章摘自采實文化 , 貝里沙.凡尼許, 布萊恩.賽賓著、 王啟安, 王品淳譯《健身者、運動員呼吸訓練全書:科學化訓練x圖解,正確呼吸,全面提升肌力、耐力、恢復力》一書。

【本書特色】

以往運動、健身的訓練,往往著重在提高重量與訓練強度,忽略了作為根本的「呼吸法」,才是擔任支撐運動表現的基礎。作者貝里沙.凡尼許博士是資深臨床心理學家及訓練專家,擁有十年以上呼吸科學研究經驗,本書將完整揭露他所設計的呼吸練習,並搭配了逐步教學的解說圖片,全面提升你的運動表現,改善耐力、肌力、精準度和復原力。

• 更多《健身者、運動員呼吸訓練全書:科學化訓練x圖解,正確呼吸,全面提升肌力、耐力、恢復力》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林彥甫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小腿、腳底一跑就痛  嚴重恐是疲勞性骨折

2019-03-14
痠痛對策運動傷害跑步保健知識庫

疲勞性骨折是跑者或足部承重較多的運動員常常發生的運動傷害之一,包括國內里約奧運馬拉松國手何盡平、「最速律師」邱靖貽等馬拉松跑者,甚至國際著名的NBA球星比爾‧華頓,都曾受疲勞性骨折之苦;輕則痛到影響表現,重則無法踩地承重。如果你的小腿或腳底前部走路或運動稍微激烈就疼痛,小心疲勞性骨折上腳!

小腿、腳底一跑就痛  嚴重恐是疲勞性骨折

別以為自己沒受外力撞擊,怎麼會有骨折?疲勞性骨折(Fatigue Fracture)又稱壓力性骨折(Stress Fracture),通常肇因於過度使用,也就是經過反覆運動或過度訓練,因為重複性的外界應力或腿部、踝部持續負重,卻沒有適度休息,造成骨骼上細小的裂痕。這種裂痕並不會使骨頭折斷或移位,但只要每次運動稍微激烈,就可能痛到影響表現,嚴重甚至完全無法踩地承重,需要拄枴杖、坐輪椅代步。
 
疲勞性骨折通常發生部位在下肢骨骼和足底,以最易發生部位排序是:脛骨、跗骨、蹠骨、股骨、腓骨和種子骨,但不表示其他部位不會發生。常常運動的你如果發現小腿或腳底前部運動稍微激烈就會痛,嚴重甚至走路也在痛,除了懷疑是夾脛症、足底筋膜炎等問題,得小心自己是不是有更難纏的疲勞性骨折。詳細運動型態對照易發生部位請見以下表格:

疲勞性骨折的位置 ©Roy S., lrvin R.,1983

誰容易罹患疲勞性骨折?其實危險因子眾多,個人因素包括年齡、性別、營養狀態、骨密度、肌力和柔軟度、骨骼系統的生物力學不良等;外在因素則有訓練錯誤、訓練的地面種類、疲勞訓練、鞋子不適當等。
 
另一方面,近年路跑風氣上漲,而疲勞性骨折正是跑者常見的運動傷害。據研究追蹤1998年美國的1080萬跑者(跑者定義為1年跑步超過100天),結果發現,1年內有15-35%跑者出現運動傷害,而疲勞性骨折高占其中6-15%,年發生率約4.6%;此外,疲勞性骨折占所有過度使用類型的運動傷害的10%,而這10%中有七成發生在跑者身上。

研究發現1年內有15-35%跑者出現運動傷害,而疲勞性骨折占其中6-15%,年發生率約4.6%

疲勞性骨折發生率之高,那麼該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中標?診斷上,因為骨骼上的裂痕細小,要能確診疲勞性骨折並不容易,在X光檢查中通常無法看出,因此容易被漏診或誤診。一般透過CT掃描、核磁共振成像或骨掃描來確診,因此,如果高度懷疑有疲勞性骨折,應安排作放射性元素的骨骼掃描(bone scan),較容易偵測出來。

疲勞性骨折在X光可見的骨折情形,但骨折一開始有可能看不出來 ©堡醫師的運動傷害診療室

面對疲勞性骨折不容小覷!你得乖乖配合醫師的治療。短期最好至少6星期內完全不要運動;開始恢復運動後,要遵照醫囑循序漸進地增加份量,並有充分的休息,才能讓骨頭有完全恢復活力的機會。至於藥物,無論口服或局部都只症狀治療,為的是降低不適及減少發炎而已,並無法加快復原速度。

資料來源/成大醫學院骨科教授林啟禎、侯鐘堡醫師、凃俐雯醫師、國際厚生健康園區
責任編輯/Dama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