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雖趨緩,但據董氏基金會最新線上調查,超過五成民眾在近一個月的生活型態出現各種變化,38.3%每天「坐著」超過8小時,70.5%生活型態經常以「坐式」(如聊天、開車、看電視、閱讀、上網等)為主,且有45.7%民眾認為自己的「身體活動量」比疫情前來的少。
董氏基金會為了瞭解近期新冠肺炎疫情,是否影響民眾的生活與情緒,針對國人於4月19-28日透過網路進行線上調查,回收有效問卷1,282份,希望藉此呼籲民眾防疫期間面對各種變化。
結果發現,超過五分之一民眾不滿意因疫情引起的生活變化;最近一個月的情緒狀態前五名,分別為「平靜」(43.9%)、「擔心」(38.1%)、「焦慮」(23.2%)、「緊張」(21.8%)、「驚慌」(9.3%),前五名當中竟有四項負面情緒,且女性在選擇負面情緒的比例上高於男性。
因疫情影響須調整的日常,覺得最不習慣與不方便的前三名為:配戴口罩時間長(35.3%)、休閒活動選擇減少(16.1%)、減少與親朋好友的聚會(13.1%)。而有正向感受的前三名分別是:與家人/親友相處(33.5%)、網路資訊或影音的分享(31.5%)、個人應用時間增加(31.4%)。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指出,在做各種身體活動的頻率上,常從事坐式生活(如看電視、閱讀、上網…等)者高佔70.5%,輕度身體活動(如散步、伸展、家務勞動…等)者佔40.2%,中度身體活動(如健走、舞蹈…等)者佔16.7%,強度身體活動(如跑步、跳繩…等)者僅佔7.3%。從事比例隨著運動強度遞減,而中強度身體活動的比例男性高於女性,輕度活動或坐式生活的比例女性高於男性。
此外,超過六成六受訪者減少與親友面對面互動的頻率,女性減少的明顯比男性多;近三成五受訪者以通訊工具和親友互動頻率增加,女性增加的也明顯比男性多。
葉雅馨提醒,這次調查同時發現,選擇負向情緒的比例上,每天坐超過8小時者多於坐8小時內者。民眾防疫期間活動難免受限,要特別注意的是,坐式生活超過6小時便屬於久坐,已有多項研究證實,久坐易增加各種非傳染性疾病的罹患率,造成骨骼傷害、肌肉退化與影響心理健康。
防疫期間,妥善利用生活空間、空檔,例如搭交通工具提早一兩站下車,透過走路保持基本的活動量。如果無法外出,可以透過手機App或鬧鐘等,定時提醒自己該起來動一動;整理家理或是跟著線上遊戲、教學影片鍛鍊身體也是很好的方式,讓自己在家裡也能運動,不僅讓生活多些樂趣,也保持身心健康。
資料來源/董氏基金會
責任編輯/Dama
比賽場邊最常聽到的一個詞是什麼?「呼吸!」然而,當有人要求你做一個深呼吸時,你會想到什麼?通常,你想像的是看著前方、上胸部鼓起,並抬高肩膀。大錯特錯!但人們為什麼會這樣做呢?首要原因就是世人對深呼吸的集體理解是錯誤的,人們想像的「深呼吸」和真正的深呼吸完全不同。如果你想改正這件事,你必須增加一些心理學的知識。也就是說,要發現、了解並檢視那些使你困惑的指令或你曾經相信的誤解,再學習正確知識並修正問題。
「做為一個尼安德塔人,你的胸廓在身體後方。你的脊椎是在身體中心而非後側,而胸廓位於脊椎後方」艾瑞克.古德曼博士(Dr. Eric Goodman)說。「你的肺部不會自己運作,只能聽從指令。你的軀幹應該可以擴張,你必須重新教育你的胸廓。槓桿和滑輪是發電機,要能收縮及放鬆。」註解3.
訪問於 2019 年 4 月 10 日。古德曼博士以使用伸出大拇指和小拇指的手勢作為「量尺」而聞名,並進行髖關節鉸鏈動作及延伸背部(非凹折背部)。 如果你認為我們哺乳類在呼吸方面是演化程度最高的生物,可以再思考一下。《歐洲呼吸期刊》(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的一篇文章指出,在三億年前,現代爬蟲類的祖先離開海洋,開始在空氣中呼吸。攝氧量最高的兩大類脊椎動物隨後演化,也就是哺乳類和鳥類。雖然兩類動物在許多器官的生理機能上有相似之處,這兩條演化路線的最大不同就在於鳥類的肺部較哺乳類更進化。
想像你從任何一台機器的引擎中拔除主要零件。如果是人類身體的話,主要零件就會是在心臟下面、整個消化系統上面的大塊肌肉─橫膈。功能異常會由上到下不斷擴散,因此造成的影響可能已經離來源太遠,讓人無法辨認出真正的問題。你的耐力可能不如以前、常有讓你不得安寧的背痛等,但你從不抱怨,寧可繼續缺失主要零件、麻木不覺,或是為自己找藉口,覺得是年紀大了、基因不良、運氣不好等。
我們看不見肺部和空氣,也無法感覺到橫膈,因為橫膈跟其他肌肉不同,沒有任何神經末梢。它被形容成噁心的馬桶活塞,形狀則像是隻長得不對稱的魷魚,很難在圖上表示。更糟的是,運動相關的參考資料在討論肌力時,會直接省略橫膈,因為很難把它放進「 人 體 肌 肉 圖 」中,通常只會畫出「看得到」的肌肉,如胸肌、臀肌和腹肌等。因此,這塊重要的肌肉被視為不重要的附加物,跟小拇指或闌尾一樣無足輕重。
我們知道那個部位存在,但不知道它的功用。當橫膈正常運作時,會直接與下背部連接,影響脊椎健康。想像橫膈是一隻巨手,像揉麵包一樣從上方控制著消化系統。如果這還是無法讓你理解的話,橫膈呼吸會影響你的身體重心,還有乳酸解毒及控制壓力的能力,因為橫膈與神經系統有直接的連結。
「呼吸對我們生活的一切有著深遠影響。如果我們只是為了存活而進行呼吸,那麼任何方法都行得通。然而,呼吸能讓你掌握自己的意識狀態。作為一個武術指導家,我觀察了幾千位學生的呼吸模式。通常而言,兒童處於被動狀態和進行高強度間歇運動後,會使用橫膈呼吸。而成人則不知為何,會使用胸部來呼吸,且成人在被動狀態時會表現得十分緊繃,無法在高強度訓練之後立刻讓呼吸平緩下來。
這件事是無法自我矯正的。橫膈呼吸需要練習,學習到橫膈呼吸的技巧之後,才能透過合適的呼吸模式引導出自己選擇的情緒。學習了如何有效呼吸的人,他們的生活將因此受益。」4 ─托馬斯.克里福德(ThomasClifford),恩佩拉多功夫拳法(Emperado,功夫拳法的門派之一)及巴西柔術黑帶。
• 文章摘自采實文化 , 貝里沙.凡尼許, 布萊恩.賽賓著、 王啟安, 王品淳譯《健身者、運動員呼吸訓練全書:科學化訓練x圖解,正確呼吸,全面提升肌力、耐力、恢復力》一書。
【本書特色】
以往運動、健身的訓練,往往著重在提高重量與訓練強度,忽略了作為根本的「呼吸法」,才是擔任支撐運動表現的基礎。作者貝里沙.凡尼許博士是資深臨床心理學家及訓練專家,擁有十年以上呼吸科學研究經驗,本書將完整揭露他所設計的呼吸練習,並搭配了逐步教學的解說圖片,全面提升你的運動表現,改善耐力、肌力、精準度和復原力。
• 更多《健身者、運動員呼吸訓練全書:科學化訓練x圖解,正確呼吸,全面提升肌力、耐力、恢復力》資訊 請點此
責任編輯/林彥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