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倫敦馬拉松因新冠肺炎疫情延賽6個月後,4日在大雨中開跑。因應疫情,第40屆倫敦馬拉松只保留精英組別,並改在聖詹姆斯公園進行19.6圈、42.195公里的繞圈圈大賽。原本賽事焦點落在史上第一與第二快-基普喬蓋(Eliud Kipchoge)與比基利(Kenenisa Bekele)」的王者對決,不料賽前Bekele因傷退賽,Kipchoge跑到後段被耳塞擾亂跌入第八名,最終衣索比亞選手基塔塔(Shura Kitata)大爆冷門,以2小時05分45秒奪冠。
今年男子組戰況讓人跌破眼鏡。全馬世界紀錄保持者、第一位突破人類「Sub 2」極限,同時也是四屆倫敦馬冠軍的Eliud Kipchoge,在25公里之後被右耳阻塞所擾,在最後5公里臀腿抽筋無法正常動作,僅以2小時06分42秒名列第8。
Kipchoge自2013柏林馬拉松輸給Wilson Kipsang之後,七年來首度吞下世界大賽敗仗。賽後他坦言非常失望,但也表示:「這就是競技運動,我們應該接受失敗並把焦點放在下一次的勝利」。雖然敗北,卻展現出大將面對失敗的正面態度。
意外奪下男子組冠軍的24歲年輕選手Kitata,約終點前50公尺衝刺超過肯亞選手Vincent Kipchumba,並以1秒鐘之差(2:05:41)搶下冠軍寶座。
Kitata將勝利歸功於他的國家,以及因為檢測COVID-19呈陽性而無法前往倫敦的教練Haji Adilo。他表示:「我賽前準備得非常好,而因傷退賽的Bekele也在賽前給他有一的建議,能贏得勝利實在很開心!我將為我的教練帶回這面獎牌。」
女子組方面,全馬世界紀錄保持者肯亞選手Brigid Kosgei,在大雨劣勢下毫無懸念以2小時18分58秒蟬聯后座,把第二名美國選手Sara Hall(2小時22分01秒)遠遠拋後3分鐘,而Hall最終以衝刺反超去年世錦賽金牌得主Ruth Chepngetich,拿下亞軍。
2020倫敦馬拉松除了精英組選手,其餘以虛擬方式進行,全球來自109個國家,共4萬3000人在各自跑完虛擬賽事,這次也幫助慈善機構募集到數千萬美元。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 The Guardian, @kipchogeeliud
責任編輯/Dama
近年來,許多跑者已明白要跑得好不能只跑步,肌力也該練起來,但你知道要有足夠支撐長跑的力量,光練肌力還不夠嗎?知名跑步教練、運動作家暨譯者徐國峰指出,「跑者的力量 = 肌力 + 彈力」,想跑得好,應該向前進時速不輸賽馬的羚羊與袋鼠學習,讓自己移動效率提高、輕巧有力且有節奏。達成這個目標不只要好的肌力,更不能忽視專屬跑者的力量訓練。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移動速度,也就是跑速,主要是身體偏離(可說是失衡/失重導致移動)的結果,偏離的角度(落下角度)越大,失衡越快。而肌肉在跑步時的主要功能是:
1. 在落下的過程中連結身體,讓身體一起失衡/失重。
2. 支撐體重。
3. 轉換支撐(拉起)時主要使用後側大腿肌。
接下來,大家都了解「體能」是運動表現的基礎,而多數人認真訓練約一年後,體能就會到達極限。擁有足夠的體能基礎後,成績進步的關鍵就變成「技術」和「力量」。以跑步這項運動來看,大部分跑者清楚肌力很重要,但多數認為「力量」就等於「肌力」,事實上,大家都忽略了「彈力」的重要性。如果光有肌力而沒有彈力,你的跑步效率仍然大有限制。
如果把肌力看做內力;彈力則是外力(被動力),就像在外太空有個人推你一把,你才得以移動。跑步時,透過外力施加而「快速移走」(1/4秒有節奏地移動),才會有彈性適能轉換成彈力。
《肌筋膜健身全書》作者羅伯特‧施萊普博士提出,羚羊和袋鼠可以連續跳躍很高且遠,像赤道袋鼠最長紀錄一跳可跨越 13 公尺,時速 60 公里不輸賽馬,但牠們的肌肉並不發達,無法用肌力來解釋這樣的力量;事實上,這些動物是利用「彈弓效應」完成肢體動作,沒有用到許多肌肉力量,而是借助於機械力量讓移動效率提高,輕巧有力且有節奏。我們也可以殂從第一段提到的公式:「跑者的力量(Strength)=肌力+彈力」看出,跑者如果只把力量訓練集中在練肌力,那可能仍有缺乏。
與鍛鍊精良的肌肉在收縮後產生的速度相比,彈弓效應的速度更棒!生物機械學家以彈弓機制來解釋肌筋膜的功能,我們可想像,一個彈弓能夠發射,首先彈弓臂處於機械張力狀態,當張力消失,之前所儲存的彈力位能會轉變成迅速向前射出彈丸的動能。利用彈弓效應完成肢體動作並不需要許多肌力,只要符合最低限度即可,肌肉必須先收縮,讓肌腱處於張力狀態,完成第一個跳躍動作之後,後續的「連續跳躍」動作則仰賴地心引力與動物本身的重量。
人類與猴子、黑猩猩等其他靈長類最大的差異在人類有「肌腱」,也就是下肢的彈力系統。生物機械學家發現,人類的肌筋膜系統擅長儲存機械能量,可媲美羚羊,而人類肌腱的機械能量儲存容量甚至超過其他靈長類動物,所以人可以跑步,猴子卻不能。
然而,訓練肌肉可以在很短的時間看出成效,但肌筋膜(結締組織)纖維的更新生長速度比肌肉細胞慢,收到正確的訓練刺激更新訊號後,結締組織才會分裂、生成新纖維、重新連結成為肌筋膜網絡,然後再形成典型的肌筋膜播狀結構。在這正確的刺激指的是正是彈力。
前述一再強調彈力和跑步效率的關係,而要有好的彈力,需要有兩個底層能力-支撐剛性和維持姿勢。下肢的支撐剛性簡單來說,就是「落地時要撐得住」。徐國峰比喻:「就像一顆充飽氣的籃球、彈簧一樣,軟綿綿的彈簧無法撐起,剛性好的彈簧較能轉換成彈起來的動能,白話說就是『撐得住』。」相反地,如果支撐剛性太差等於彈性差,會使觸地時間較長。
儘管支撐剛性很好,但如果姿勢跑掉,就會像歪掉的彈簧失去了彈力一樣,無法維持姿勢的跑者彈力也會變差。具體來說,擺腿、擺臂時身體沒有保持穩定(維持姿勢)的能力,跑步仍會很費力,所以即便你把核心肌力練得很好,還要跑步姿勢對了才有效率。那麼適合你的跑姿是怎麼造就的? 不少跑者常駝背,讓擺臂活動範圍受限,同時肩關節活動度與脊椎活動度也受限,此時儘管核心再強,軀幹要旋轉都會受到限制,這時候就需要透過活動度、穩定度與肌筋膜的放鬆來做重整優化。
基於上述各種能力的關聯,以下是徐國峰整理出跑者力量訓練的 5 種類別,這也是每一位跑者無論在馬拉松訓練週期,或是沒有目標比賽時,都能為自己實力奠定基礎的跑者力量訓練。
資料來源/徐國峰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