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提到跑步功率訓練,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跑步要用功率?它跟我們常用的心率跟配速有什麼不同?」希望透過這篇文章可以解答這個疑問。
首先,功率是用來量化身體的能量輸出(單位:瓦特,Watt),跟攝氧量(VO2)與自體感覺(RPE)有著高度的相關性;你感覺越用力跑、跑得越快,功率就越高,不受地型、風向、溫度或心情等影響,而且能夠即時反應、立即調整。
心率是在計算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它是屬於身體的綜合反應,並非單純的運動強度指標。當我們心情感到興奮、喝了咖啡、環境溫度上升、或是跑得更快時,心率都會上升;所以,很多時候心率高了 10、20bpm 並不一定代表強度高了,有可能只是因為午餐的咖啡、高溫下跑步、或者是身體疲勞的影響而已。
另外,由於我們的心臟跳動不會(也不應該)有瞬間很大的變化,導致運動中心率會有明顯的延遲情況發生。經常練間歇的跑者一定都知道我在說什麼:跑 400 公尺高強度間歇時,剛跑出去時心率還在緩緩上升,可能要跑到 200、300 公尺時才會到達對應的心率區間,到跑完 400 公尺才跳到最大值,那代表說很多時候跑太快或太慢都不知道。
配速是跑者最終表現出來的結果 ─ 移動速度有多快,就像汽機車的時速表一樣。但我們會用時速來表達引擎的馬力輸出高低嗎?當然不會,因為我們知道速度會受到地型與風向的影響,只是大多數跑者都會習慣用配速來當作強度指標,這就好比用時速快慢來表達汽車引擎的馬力輸出,兩者並不會永遠都處於線性的關係。
對同一位跑者來說,同樣是 5:00/km 配速,在平路跟上下坡路段的耗力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功率就是在表達跑者的引擎馬力輸出,功率越高即馬力輸出越大。在訓練或比賽中,我們真正要控制的是能量(馬力)輸出,即功率的高低,而不是配速快慢,最終跑出來的配速只是功率輸出在不同地型與風向下的結果。因此,透過功率控制強度可以更有效合理地分配體力,避免受到上下坡或順逆風而造成的配速不穩定所影響。
下圖一/跑步配速會受到地型與風向影響,爬坡時配速會變慢,下坡則變快。
下圖二/最終跑出來的配速(藍線)只是功率輸出(橘線)在不同地型與風向下的結果。
以六大馬之一的紐約馬拉松為例,賽道會經過五個行政區,通過三條大橋,第一條韋拉札諾海峽大橋(Verrazzano-Narrows Bridge)就出現在起跑後,也是爬升最多的一段,接下來幾乎整路都是微小的上下坡(見下圖),難度甚高。經驗不足的跑者,由於剛起跑體力還很足,所以在爬第一座橋時都會跑太快而不自知,提早消耗掉過多寶貴的肝醣,導致中後段出現「撞牆」情況,影響到最終成績表現。
透過功率去配速就能有效避免這件事情,我們可以在平常訓練中透過檢測找出自己的馬拉松功率區間,在比賽時(特別是前半程)只要堅守在特定的功率範圍即可,不用再憑感覺去猜測上下坡該跑什麼配速。在路跑賽事中用功率去取代配速,可以更有效合理地分配體力,既能避免多餘的體力消耗,也能減輕心理負擔,幫助你更穩定地發揮實力。
當然,我並不是在說「功率好棒棒、心率跟配速都不用再看了」。相反,我認為這三個數據要能結合在一起去分析,配合實際感受與經驗的判斷,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比如功率跟心率結合去比較,可以分析出有氧體能的變化以及脫勾比率(PW:HR),這是單獨功率一個數據看不出來的;而功率跟配速結合,可以分析出跑步效能(Running Effectiveness),作為跑步經濟性的相關指標。另外,功率結合其他技術數據如觸地時間、下肢剛性、步頻等,能夠作為跑步過程中的疲勞指標,這些都是功率本身不會提供的資訊。
數據之外,我們也不能忽視自己/跑者本身的感受,特別是跑步經驗豐富的跑者,有時候直覺的判斷更勝於數字上的分析,千萬不要盲目追求硬生生的數字而拋棄自己的主觀感受。因此,功率跟心率、配速之間並非對立關係,而是各有所述,互補不足。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清楚知道各種數據背後的原理與意義,以及各有哪些優缺點需要注意,才能避免掉進數字的陷阱,正確解讀出數據所帶給我們的資訊。
*文章授權轉載自《STRYD》網站
在這個講求科學化的時代,一昧地埋頭苦練已經不是現代人追求進步的方式。 想要更客觀、更精確的方式監控跑步訓練強度? 不用毫無頭緒的猜測是否達到訓練計畫中的每一項目標。 Stryd 可以告訴你,你還能加多少速或是是時候該放慢腳步,不畏懼逆風,且戰勝風阻。
現年70歲的華裔阿嬤喬‧史密斯(Chau Smith) 在今年的1月25日花了七天在全球七大洲跑完七場馬拉松。問她是否一直喜愛跑步,她卻說:年輕的時候一點也不愛跑步,甚至覺得那是最無聊的運動。但她後來想法卻改變了,這次的目的也是為自己慶祝七十大壽的方式。
喬在澳洲、新加坡、埃及開羅、荷蘭阿姆斯特丹、美國加登城、智利蓬塔阿雷納斯和南極洲的喬治王島跑了7次馬拉松。在這幾天裡,她每天一大早就起床,跑完全馬之後,就立刻乘飛機趕到下一個目的地。
負責馬拉松行程規劃的旅遊公司老闆史蒂夫·希布斯 (Steve Hibbs)表示,周在整個過程中克服了許多困難,如果要用一個單字來形容她,那就是成果。她想以自身的經歷證明任何年齡的人都可以出去跑步,完成這項壯舉,著時非常令人欽佩。
雖然阿嬤曾跑過許多次馬拉松,但要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跑完7洲馬拉松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為此她特意進行了數月的訓練。她表示自己花了8個月的時間訓練,甚至在最後的4個月,每周的跑量高達200公里。
喬出生於越南,在她出生5個月之後,父親因為越法戰爭的緣故而喪命,她13歲時在越南戰爭期間也曾不幸被炸彈炸傷,住院整整一周。如今她的右腳以及右臂,還存留有當年未清除乾淨的碎片。她說,有時候在跑步的時候,會感覺到這些碎片好像快要從肉裡面刺穿出來。她也表示自己一直在努力訓練好自己的身體,所以即使真的很痛苦,也依然正面思考自己仍是一位幸運的人。
1972年喬舉家來到美國,期間也在工廠和餐廳兩個地方工作過。在這之前,她有過一段婚姻,但因某些原因而離婚了,身為兩個女兒的單親媽媽,她每天早上五點就出門工作,直到半夜才回家。
直到在1982年的某個聖誕派對中,她遇到了現任丈夫麥克·史密斯 (Michael Smith),喬一直以為麥克與她一樣喜愛跑步,卻沒想過,他跑步全是為了能跟她在一起。
現在在密蘇里州,周擁有自己的乾洗店。雖然每天要工作10個小時,但只要一想起跑步,她就會感到很開心、興奮,甚至無法用言語表達。
1995年,喬48歲的時候,她在堪薩斯城( Kansas City)跑了一場5K的比賽。由於過敏體質,使她長期需服用抗生素來治療鼻竇炎。在比賽的那天卻不幸發作,迫使她必須戴著氧氣面罩跑步,雖然當時並未真的感到不適,並順利完賽,但麥克卻非常擔心她。此時周卻反過來與丈夫說:「我下一次還要跑半馬!」結果三個月後,她真的說到做到,同時也鼓勵自己,既然跨出去了,就永不回頭。
在密蘇里州參加過各類馬拉松比賽後,很快地,她開始走向世界。 2013年,她還參加了著名的波士頓馬拉松比賽,但因為發生爆炸案而沒有跑完。不過,她在之後的兩年都有參加了波士頓馬拉松。
喬與她的先生一起參加七大洲的比賽,在還未開始前,當喬向麥克提到這次挑戰的時候,麥克雖然擔心她可能受傷,但還是給予了全力支持。周也對家人說,即便是發生了什麼不幸的事情,那也是因為她在做自己熱愛的事情,是值得的。
話雖如此,但喬依然在開賽前做足了準備;她從跑步教練、運動醫生,物理治療師和營養學家那裡尋求建議,並規劃了一個訓練計劃,建立她的耐力。
她表示自己最喜歡的一場比賽是在埃及開羅,由於當時飛機晚點,迫使她們卻只剩下6個半小時的時間完賽,雖然非常緊張,但相對來說也是人生中難得的回憶。
以喬的程度來說,她通常可以在五個小時內完成一場馬拉松比賽,但是連續幾天都要跑步,她也不知道自己能否跑得一樣快,但最後她只花了5個小時51分鐘完成了埃及開羅的比賽,也是7場馬拉松裡面成績最好的一場。
聰明的馬拉松備戰是一項整體的努力。睡眠、恢復、交叉訓練,還有最重要的營養,一切都發揮著重要作用。若向任何有經驗的跑者請教:正確的食物、正確的攝入量和正確的進餐時間,當比賽日到來時,這些能帶來許多不同的成果。
很多馬拉松跑者會等到大賽前1-2週才考慮飲食問題,但比賽營養要比5天的糖原負荷大得多。建議至少在賽前幾個月就要開始考慮你的飲食,而且下面你還會看到很多要做的事。
賽前大約8週,找出哪些品牌或類型的運動營養產品最適合你的胃。然而,要確定的唯一方法就是實驗;在長期訓練中模擬比賽營養計劃,目標是每小時30-60g碳水化合物、24-48盎司(約0.68-1.36升)水和400-800mg鈉。
賽前一個月,你還應該計劃比賽日的進餐計劃。一般原則是賽前1-2小時,每公斤體重補充1-2g碳水化合物,或賽前3-4小時,每公斤體重3-4g碳水化合物。練習在長跑前吃各種各樣的早餐,觀察它們的消化情況,避免高脂肪食物,因為脂肪需要很長時間消化。最好的選擇是香蕉、吐司麵包、燕麥片、水果、穀物、土豆或大米。
賽前減量週的目標是讓身體休息,並從所做的所有艱難訓練中充分恢復過來。補充水果、蔬菜、全穀物、豆類、豆類蔬菜、堅果和種子。避免加工食品,努力從高碳水化合物食物中攝入你總能量的70%。
不必為賽前減量期體重增加而驚慌,為了在比賽中能把儲存的糖原轉化為能量,身體必須儲存3倍於糖原的水(每g糖原對應3g水),所以大量喝水沒問題,心情也要放輕鬆。
每個人都知道碳水化合物,但很少有人意識到硝酸鹽對性能有多麼重要。硝酸鹽通常在像甜菜、芝麻菜、瑞士甜菜這一類的植物食物中存在,它能轉化為一氧化氮,是一種能增加心臟和工作肌肉血流量的有效的血管擴張劑。賽前連續7天,每天飲用8盎司(約227ml)的性能果汁;比如甜菜汁,賽前的早上再喝8盎司(約227ml)。
提早吃一頓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的晚餐,以確保身體有足夠時間來充分消化掉一切。避免攝入會讓胃灼熱的食物,如辛辣食物、高脂肪食物、深度油炸食品、高酸性食品如西紅柿、巧克力或薄荷。盡量選擇低纖維食品可有助於防止腹瀉、胃痙攣和脹氣。
這是比賽日營養規則中最重要的一點。賽前早餐請選擇你在前一個月時所食用的那些食物,是在適合不過了。
如果你習慣在早上喝咖啡,那比賽日也同樣這麼做。熱茶或咖啡通常有助於在賽前清理腸胃,賽前2-3小時要補充1.5-2.5杯水,這將確保你在賽前,有足夠的時間來排出多餘的體液。
為完成能量補充,你可能在賽前30分鐘還需要以凝膠或者運動飲料的方式補充15-30g碳水化合物,比賽開始後,這些營養計劃會給你增添信心且安心。所以提早計劃、實施計劃,然後去現場享受比賽日,你會因此表現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