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來談談足底筋膜炎,臨床中總是有許多五花八門的 「足底筋膜炎」患者上門求診,仔細一看,其實真正的足底筋膜炎只佔這些足底痛患者的三成左右。
咦咦咦?那另外七成的患者發生了什麼事呢?原來,裡面摻了許多也是足底痛,但卻不是足底筋膜炎的苦主,因為誤把其他病症當成足底筋膜炎來治療。可是每種足部疼痛的成因與治療方向也大不相同…想當然爾,治療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治了超久也無濟於事。
所以啊…正確分辨自己的足痛類型非常重要!本篇就先讓我們來了解常見被誤認第一名:跟骨炎。
由於疼痛的位置大多位於足跟正下方,與常見的足底筋膜炎的跟骨內前側疼痛相當接近,所以常常會被混淆而當成足底筋膜炎治療。
事實上,相較於足底筋膜炎,跟骨炎的治療是相對簡單的。跟骨炎的主要成因有兩種:
1. 有明確的外力撞擊事件造成
此類型的跟骨炎就像跌倒撞到小腿前方的脛骨一樣,會有明顯的觸壓痛,要先以X光確診排除是否有跟骨骨裂的情形。如果沒有骨裂,只要暫時以足跟軟墊進行保護,大多數的患者在1~2週內即有明顯改善。
2. 足底脂肪墊退化
足底脂肪墊是位於跟骨正下方的天然避震墊。
這類患者大多會抱怨跟骨的正下方有觸壓痛,穿硬的鞋子或是足跟直接踩在地板上會很不舒服,但不至於痛到無法走路,這時會發現按壓足跟正下方會有種皮包骨的觸感,被壓到的時候心裡會有「矮額」的被侵犯的感覺。
此時仔細一看,足跟看起來會比同體型年輕的人來得寬大許多。沒錯!足跟外擴變寬了!而且會伴隨著跟骨周遭去不完的角質。
這也成為許多全職中高年媽媽們的困擾!由於在家的時間長,常常會穿著薄底的室內拖,或是喜歡赤腳踩在乾淨的地板上 這時足底的脂肪墊就會因為缺乏鞋子的保護而遭受跟骨與地板無情的擠壓,久而久之,脂肪墊就會像被正拳打中中心的麵糰一樣,擴散成甜甜圈狀;而跟骨缺乏足底脂肪墊的保護,就會跟地板硬碰硬,久而久之便發炎了。
首先要更換成足底有避震軟墊保護的鞋具,然後請治療師利用治療性的貼紮,將跟骨四散的脂肪墊往中間集中。
自己也可以常常用虎口扣住外擴的足跟將脂肪墊擠向跟骨正下方,並停留15秒鐘,每回重複3~5次,每天數回,就能有自行保養的功效。
以上簡單的介紹常見混淆的問題之一「跟骨炎」,可以嘗試處理看看,但若是狀況較為嚴重,建議還是要先尋求醫療協助,釐清問題方向。
(部分取材自阿瘦足健康俱樂部FB社團影片、網路)
動晰物理治療所的核心理念為「全人、科技、預防」,期望結合不同領域專長的治療師,建構最完整的治療方案。由不同治療師從不同面向解析問題,找尋各種解決問題的可能與治療方式。
是否有曾經有喝醉的經驗嗎?當喝醉時會反應變慢、走路不平衡,甚至酒醒後什麼也記憶變差,其實這些就是傷腦的反應。根據研究顯示,台灣100個人中有2~3個人有酒癮問題,加上不得不飲酒的應酬族群,受酒精傷腦的人口眾多。但是,如何逆轉飲酒帶來的腦部損傷?美國專家研究發現,其實可以靠幾乎人人都做得到的健走方式來修復飲酒帶來的腦部損傷。
腦部原本就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自然退化萎縮;通常約從30歲,腦部老化就逐漸展開,主因是神經纖維聚集的區域細胞自然死亡,造成腦部變小。除了老化,酒精葉是讓腦部退化萎縮的另一主因,酒精會加快腦部退化萎縮的速度。根據研究證實,喝酒損傷腦部的神經,就像人老後的腦部功能衰退萎縮一樣。神經專科醫師表示,不論男女,人體在酒精濃度增加時,會降低體內保護腦部的化學物質分泌,且腦組織的細胞也會減少。然而一旦腦內的神經細胞死亡就回不去了。腦部退化萎縮的症狀,輕者出現記憶力下降、思考力退化,重者產生失智症。根據統計,經常大量飲酒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是不飲酒的4.6倍。
根據德國海德堡大學附設醫院的醫學專家指出,人在約2~3杯啤酒入喉後,經過6分鐘就會改變腦細胞組織。就算只有在應酬時才喝酒,長期下來也是會使思考力下降。此外,另一項研究發現,一生喝的酒量越多,腦的萎縮程度越嚴重,且飲酒歷史越長,大腦萎縮發生的越提早。對健康人而言,飲酒對腦部的破壞是暫時性的,因為受影響的腦細胞可以自我修復,恢復正常功能。不過,長期飲酒,受酒精影響的細胞要花長時間才能恢復功能。為了維護腦部健康,除了飲酒適量就好,專家建議,不妨平日養成健走習慣,因為健走可以幫助喝酒的人修復受損的腦神經。根據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研究發現,經常做有氧運動,還可以降低飲酒引起的大腦圓傷,避免腦神經受到老化或疾病的損傷。
健走是有氧運動,能緩解老化引起的神經及認知功能退化,並且健走能活化腦神經功能,人體中最耗費氧的部位就是腦神經細胞,若是健走時搭配呼吸調整,可以讓腦部順循環來修復受損的血管,進而預防健忘、失智症的發生。因此,可以逆轉或預防喝酒對大腦造成的損傷。健走這項運動適合所有年齡層,無場地、時間限制,且不花錢,是最被推薦的運動項目。若你有喝酒習慣或不得不應酬喝酒,請穿上舒適的健走鞋,不一定要特地去公園或是健身房健走,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時間以及地點或是方式,都可增加健走機會,就能一掃酒精對腦部的傷害。
資料來源/Healthline、MDLINX
責任編輯/妞妞
身體質量指數(BMI)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衡量肥胖程度的基礎標準,對我國成人 BMI 建議維持在 18.5 至 24 之間。而根據一項發表於《阿茨海默症雜誌》的新研究指出,BMI 高代表流向大腦的血液減少,使罹患失智症,尤其是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升高,更與憂鬱症、躁鬱症等精神疾病有關。如果想改善大腦,調整飲食習慣和運動,好好控制自己的體重是有效方法。
保持體重與保持健康的關聯已眾所周知,例如預防癌症與心血管疾病相關死亡,但最近一項研究顯示,保持穩定體重也會影響你的大腦健康!
這項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一萬七千多人做過超過三萬五千次的腦部掃描,查看其血液流動和大腦活動。他們根據參與者的體重做比較,並評估人們在休息時與執行集中注意力活動時的大腦活動差異。研究對象平均為 40 歲男女,但接受掃描的年齡範圍從 18 至 94 歲不等,並以 BMI 分別他們,該指數將體重分為過輕、健康體位、過重、輕度肥胖、中度肥胖與重度肥胖。
研究人員發現,無論在休息或是集中注意力時,隨著 BMI 增加,流入大腦的血流降低。而流向大腦的血液越少,罹患失智症(尤其是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就越高。此外,大腦血液供應減少還會與其他疾病有關,例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憂鬱症、躁鬱症和精神分裂症。
該研究第一作者 Daniel Amen 醫學博士表示,通常 BMI 越高,與超重相關的健康風險(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膽固醇)就會越高,但值得注意的是,BMI 數據本身並不是衡量「健康」,而是衡量「身材(肥胖程度)」,且 BMI 是最基本粗略的評估,所以有可能無法精準預測,例如你雖然在健康體重範圍內,但過著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是你肌肉發達體脂較少,BMI 卻落在超重範圍。
無論如何,Amen 博士指出,保持體態是長期維持大腦健康的關鍵。原因在於脂肪細胞會增加炎症機會,而炎症已被證實會損害包括大腦在內的所有器官。此外,脂肪細胞會儲存毒素,並進一步損害大腦。
盡管這項研究並不是第一個將肥胖與腦功能障礙聯繫起來的大型研究,但以往使用類似方法的研究,多數顯示肥胖與大腦功能關聯有限,尤其是對老年人。但這項研究著重在大腦血流上,這可以更敏感且能更早發現和腦功能障礙有關的變化。
這項研究帶來另一個好消息是:減肥和維持體重是減緩炎症的重要方式,也有助於大腦健康。Amen 博士指出,人們可通過康復環境來改善大腦,例如改變飲食營養習慣、維持運動訓練。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
責任編輯/D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