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健身
  • 跑步
  • 瑜伽
  • 瘦身
  • 飲食
  • 運動生理
  • 戶外運動
  • 舞蹈
  • 保健
  • 武術競技
  • 水上運動
  • 球類
  • 綜合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 話題
  • 運動部落
  • 人物誌
  • 知識庫
  • 場館資訊
  • 配備館
  • 動學堂
  • 運動資源
  • 活動賽事
  • 運動廚房
  • 運動專題
  • 首頁
  • 話題
  • 多項研究證實:對抗肌肉老化就必須動起來!
1
肌肉老化問題多
多項研究證實:對抗肌肉老化就必須動起來!
2
居家健身訓練
在家練肌力真的很難嗎?推薦新手們必看的5個居家健身Youtuber
3
我家也有兒童樂園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多項研究證實:對抗肌肉老化就必須動起來!

2021-04-07
話題 健身 保健 觀念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年長者事故傷害的第2大死因是跌倒!原因是,人約莫過了40歲以後,每10年肌肉會退化8%,這樣的退化速度對年長者身體的影響甚鉅,尤其是對肌肉細胞的損害非常嚴重。因為肌肉細胞的特性不容易再生,而且人體的細胞能量工廠粒腺體,會因老化數量變弱且減少,連帶影響肌肉細胞的功能,然而當肌肉流失後,對身體的影響非常大,嚴重甚至死亡。

肌肉老化問題多
多項研究證實:對抗肌肉老化就必須動起來!

想抗老成功?首先你必須預防肌肉流失!

擁有足夠的肌肉量,不只能讓你達到瘦身燃脂效果,同時還能增加身體免疫力、促進新陳代謝,以及讓身材線條好看,更能成功抗老化!因此想要活得健康以及長壽,一定要避免會讓肌肉快速流失。我們天生下來的肌肉必須先透過訓練讓肌纖維受損,接著利用睡眠修復、補充營養才能幫助肌肉增長。但是,不運動或是強度不夠,然後又吃上一堆食物,反而會造成肥肉長一堆的問題。同樣的,如果你過度訓練,沒有注意到營養攝取和休息,身體沒有時間修復損傷,肌肉也不會增長。此外,蛋白質是組成肌肉且同時是身體重要組合成的元素之一,所以如果平常飲食沒有吃進足夠的蛋白質,人體就會自動分解肌肉中的蛋白質來。當其年紀越大時,身體吸收營養的效率越差,當補充的質量跟不上分解的速度,肌肉流失的速度就更快,因此,補充蛋白質成為年長者更需要注重的議題,這樣才能延緩身體老化。

攝取肌肉成長營養
肌肉的成長必須攝取正確且足夠的營養素。

肌肉能對抗發炎,進而降低癌症致死率

根據一項發表在《The Lancet》的研究顯示,肌肉品質低的癌症患者有更多的併發症、更長的住院時間和更低的生存率。此外,還有一項由美國馬約醫院(Mayo Clinic)針對 2,863 名 18~81 歲癌症倖存者進行的研究,發現有接受肌力訓練的癌症病患,死亡風險降低了33%。新的研究團隊針對 250 名患有實體癌症的患者進行分析,發現肌肉減少症患者出現了較差的功能狀態,併發症較多。此外,肌肉減少的患者,生存期較短、生活品質較差,他們歸納出男性、直腸癌症患者以及 65 歲患者,肌肉減少的程度最為顯著。

癌症病患死亡風險
美國馬約醫院指出,接受肌力訓練的癌症病患死亡風險降低了33%。

不運動肌肉就會流失

人只要不固定持續運動從30歲之後,肌肉就會以每10年3-5%的速度減少!大多數的人從出生到30歲時會讓肌肉的成長達到巔峰,但30歲之後你開始失去肌肉質量和功能,這種與年齡相關的肌肉質量、力量和功能的喪失,它的速度可能比你所想像中的更快。我們人體的肌肉量約佔體重的30-50%,但實際的肌肉量就必須看每個人的身體健康以及遺傳基因來做決定,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身體的肌肉組織、強度與耐力都會漸漸減少變弱,有個研究也指出人類從40歲開始到70歲左右,肌肉量每10年會以8%左右的速度減少,我們用一位男性來做換算,30歲時他擁有20公斤左右的肌肉,到70歲時會減少大約5公斤的肌肉量。然而,肌肉變少就會開始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移動功能,間接會讓身體的體脂肪量變高。

肌少症的發生年齡
人只要不固定持續運動從30歲之後,肌肉就會以每10年3-5%的速度減少!

資料來源/Technology、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在家練肌力真的很難嗎?推薦新手們必看的5個居家健身Youtuber

2021-04-06
居家肌力訓練生活趣味徒手訓練核心訓練重量訓練健身話題

春天過後夏天就即將來臨!女孩們是不是也該下定決心練出腹肌線條了呢?想必有許多的人都跟運編一樣,想要打起精神踏出運動的第一步,但卻又害怕自己進到健身房卻什麼都不會的窘況,甚至於繳了一筆健身房的會費卻又發懶不出門,別擔心!這次運編將為你整理了5位女孩專屬的居家健身Youtuber,讓你在家也能跟他們一塊運動,在夏天來臨前變身性感辣妹!

居家健身訓練
在家練肌力真的很難嗎?推薦新手們必看的5個居家健身Youtuber

1.Coffee林芊妤/132萬訂閱

在Youtube上擁有132萬訂閱人數的Coffee林芊妤,其實已經是一個孩子的媽媽,在他的影片中最火熱的就是瘦腿操以及30分鐘全身運動,加上她纖細勻稱的身材與詳細的解說,讓許多的健身新手信心大增,另外,她也有推出非常多的瑜珈影片可以學習,當健身訓練做到厭倦的時候,也可以適時的轉換一下口味,同時放鬆肌肉讓下一個訓練更加有效率。

2.Chloe Ting/1850萬訂閱

身材嬌小的Chloe在Youtube上卻擁有高達1850萬訂閱人數,尤其又擁有令眾多女孩羨慕的翹臀和11字肌,讓她兩週練出腹肌的訓練影片超過3.2億次的觀看人數,並在影片中整理有關2週內該做的訓練時間表,獲得許多網友的熱情留言,證明了就算一開始是水桶腰也可以練出馬甲線。

3.周六野 Zoey/96.9萬訂閱

擁有96.9萬訂閱的Zoey以前是一位機械工程師,由於熱愛健身全心投入其中並於美國取得專業私人教練資格,常常拍攝針對不同部位的訓練教學影片,例如坐著也能瘦手臂或是如何美化背部肌肉線條的運動影片,另外,她與其她YouTuber最不同的是會針對長期姿勢不良的人推出專屬的運動訓練,能讓你在家改善常見的高低肩或媽媽手的問題。

4.Pamela Reif/639萬訂閱

目前在國外最火紅的健身YouTuber就不能遺忘了Pamela,擁有639萬訂閱人數的她,在健身訓練菜單上也和身材一樣屬於魔鬼等級,建議新手們千萬別輕易嘗試,否則打擊到難得建立起的自信心。她影片最貼心的地方就是有幫各位規劃好一週的訓練影片組合,能幫助你快速的建立有系統的健身課表,不用在眾多的影片裡大海撈針,另外,除了健身訓練之外,她也會有一些輕鬆有趣的舞蹈影片可以放鬆訓練的心情。

5.May Fit/30.8萬訂閱

這位擁有30.8萬訂閱者的May,在台灣可以說擁有許多忠心的支持者,也時常與許多台灣的健身YouTuber合作拍攝許多的健身影片。以前也曾經是高體脂俗稱泡芙人的她,推出許多讓新手能快速入手的居家訓練影片教學,例如20分鐘徒手訓練或是6分鐘強化腹肌訓練,都十分的受到健身新手的喜愛,另外,她也十分擅長利用隨手可得的工具來進行輔助訓練,讓才要開始運動的新手們都能在挑戰自我中獲得自信心。

資料參考/YouTube

責任編輯/David

分享文章
運動星球
運動星球

我家也有兒童樂園

2017-06-26
兒童話題趣味親子運動體適能保健

孩子的天職是遊戲

0~6歲是孩子身體動作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之中若能讓孩子有適當的運動,將有助於其奠定良好的身心基礎。現代孩童往往處於都市環境之中,平時運動空間不足,在托兒所或幼兒園往往也沒有機會從事足夠的運動或身體活動,此時,若爸媽能夠在家中打造一個適當的體適能空間,將有助於身心良好發展。

幼兒天生喜歡在環境中探索,尋求各式各樣的外部刺激以發展自己的身體機能。為了讓孩子能夠得到妥善地成長,提供幼兒一個安全且歡樂的環境,讓孩子可以在其中從事一些體能活動,並適當地安排一些活動與遊戲,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接受多元的感官刺激與學習,是現今每個家長在育兒時所責無旁貸的首要考量。

為孩子打造一個啟發式的居家體適能環境,讓孩子健康長大。拍攝提供:貝恩親子教室 運動星球/Oliver Wu攝影

幼兒身體機能都在發展中,對於一件事物的關注力也比較缺乏耐性,此時,藉由遊戲的方式,能夠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從而訓練其對於自己身體的各種機能逐漸適應與熟悉。德國生物學家卡爾·谷魯司曾指出,「遊戲並不是沒有目的的活動,不是與實用生活無關的活勸,而是為將來實際的生活做準備。」遊戲是為了將來面臨生活的一種準備活動,但也不是由父母做強制性的指導,否則孩子會對遊戲失去興趣。遊戲的過程必須是沒有任何壓力的,而且必須是可以自由進行的,如此一來,孩子才能在自主性的反覆玩耍與嘗試、練習的過程中習得經驗,將遊戲的技巧玩到純熟,才能作為未來適應生活時,身體所需機能的重要基礎。

藉由輕鬆的遊戲,讓孩子自行嘗試去探索自己身體的能力。拍攝提供:貝恩親子教室 運動星球/Oliver Wu攝影

公共空間危機多 兒童意外災害頻傳

今日兒童的意外災害對兒童的威脅遠比其他疾病嚴重。根據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在2004年的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公共場所遊樂設施安全堪慮,調查指出,近三成小朋友在使用遊樂設施時受傷,其中六成以上是發生在公園裡,而最常見的傷害是在玩耍時遭到撞擊,因此兒童在公共空間自行玩耍時,常常是身處在危機四伏的狀態之中。

另外,根據消費者文教基金會2004年一項全國性的調查結果顯示,台灣地區公園的各項遊具安全性不高,若每座公園有十項遊戲設施,就有三成的公園遊具設施不合格率達五成以上,顯示每天在這些公園玩耍的兒童是暴露在極大的危險之中。

因此,在居家環境中營造一個適合孩子、安全無壓力的遊戲空間,便是父母在育兒時所必須考量的一個重要條件。

公園的遊樂設施潛藏危機。 ©臺北市政府

讓遊戲空間成為孩子的天堂

文學名家魯迅曾說:「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因此,提供一些寓教於樂的玩具,便是父母在打造給孩子的遊戲空間所必備的,雖然一般在考量幼兒體適能時,往往會想到一些針對其動作發展所需的器材如球類、平衡木、呼拉圈、學步車等等,不過,一些常見的玩具也是幼兒發展手腦協調的重要器具,例如各種積木、音樂互動玩具、騎乘玩具等等。在遊戲中加入玩具,也可以提高孩子對於活動的興趣和樂趣,幫助孩子發展動作與認知。例如,從堆積木的遊戲中,孩子可以學習到如何用手拿起積木,並一個一個往上堆疊,積木的顏色也可以幫助孩子訓練手眼協調與認知能力,藉由顏色的選擇幫助孩子辨識顏色的不同。

家中空間有限,玩具和器材也當然不是越多越好,因此選擇適合幼兒年齡段的玩具和器材,才能讓孩子玩得更聰明。最重要的是,給孩子一個獨立的遊戲空間,這樣孩子才能在樂在其中,把這個空間當作自己的城堡或避風港。

若家中空間足夠,不妨給孩子規劃一個遊戲區。 ©Ikea

另外,在選擇器材或玩具時,父母必須摒除幾個迷思,例如:

 1  把遊戲當做教學:父母往往習慣將遊戲賦予目的性,可能會強制要求孩子馬上學會自己剛剛教過的玩法,甚至進一步去檢視孩子的學習成效,如此都是在扼殺孩子的學習興趣。在陪孩子遊戲時,只需要給予引導,提供玩具的目的也只在於提供多樣的感官刺激與學習體驗,要能夠讓孩子保持興趣並有意願自行操作,這樣的遊戲才有其真正的功效。

 2  把玩具丟給孩子,他就會自己玩:無論在哪個年齡段,都不是買了新的玩具給他,他就有能力自己去找出玩法。父母應該當「引導者」陪孩子玩幾次,等到孩子知道怎麼玩之後,再讓他自行操作。過程中,父母也應避免批判,免得孩子容易產生反感而拒絕操作。

 3  給他最新最好玩的玩具就好:孩子從遊戲/玩具中所獲得的樂趣不單是來自於器材,更多是來自於和爸媽一起互動的過程,如果孩子小時候得到許多來自於父母的親密互動,那麼長大之後,他遇到任何問題時,自然會比較願意與父母溝通。

將玩具丟給孩子放任不管,很可能讓孩子使用錯誤的方式去操作。拍攝提供:貝恩親子教室 運動星球/Oliver Wu攝影

分齡規劃 讓孩子玩得更聰明

那麼,幼兒從零歲到進入學校學習,各需要提供怎樣的遊戲環境與器材?這裡提供一個大略性的建議,不過,每個孩子的發展快慢不同,同樣的玩具或遊戲在不同年齡也會有不同的玩法,因此,不必太刻意強制安排其遊戲空間,否則反而對孩子的發展會造成阻礙。

0~1歲 聲形色感官刺激

這個階段的孩子,逐漸學會自己移動,從坐到爬,同時透過自己的眼睛與雙手來探索周遭世界。爸媽在可以準備一些會發出響聲或色彩鮮豔的器材或玩具。會有響聲的玩具,可以刺激孩子的感覺器官,藉由敲擊或打鼓的遊戲,可以讓孩子立即得到聲音的回饋;而色彩鮮豔的玩具,除了可以吸引其注意力,還可以讓他開始學習辨識色彩,有助於其視力的發展。

1~2歲 大肢體動作訓練

這個時期可以多訓練孩子的大肢體動作及其協調性。1歲的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學走路,父母可以準備學步車等等訓練其以雙腳站立的器材,或者可以準備一些色彩鮮豔的絨毛玩具,和小孩玩玩具拿高高的遊戲,刺激小孩嘗試站立。1歲之後的孩子大多可以走路,是其發展大肢體動作的階段,此時父母可以準備一些球類玩具,例如輕盈的氣球或海灘球,讓孩子踢、追、打,或與父母玩拋接等等,啟發其運用大肢體的能力,球類的準備注意不要太小,免得1歲多的小孩不容易接到或拿到,會增加其挫折感。

2~3歲 精細動作引導

在這個階段,主要要訓練孩子發展精細動作的靈巧度,可以讓孩子多多動手去操作,並以鼓勵引導的方式激勵其發展。父母可以準備一些彩色積木或拼圖等,訓練其小肌肉的發展。也可以準備皮球,讓孩子玩一腳站立,使用另一腳將球踢出的遊戲,或是可以試著抱接彈地而起的皮球等等。

3~4歲 想像性器材轉移孩子的好奇心

在這個階段中,孩子對於週遭許多事物都充滿好奇心,若爸媽告訴他不要碰,反而會更激發他的好奇,如此會更容易接觸到危險的事物。父母應該準備一些相應的玩具,轉移其注意力。這個時期的孩子有更多想像力,可以與玩伴一起玩扮家家酒的想像型遊戲,他們的肌力和肢體協調能力也更強,可以和爸媽一起玩拋接皮球的遊戲。

4~5歲 綜合性遊戲器材

4、5歲的孩子多半已進入幼兒園學習,其注意力更持久,也較能遵守遊戲規則。在這個時期,父母可以準備皮球、玩具車或是小絨毛玩具來進行一些需要道具的遊戲,例如躲避球、火車過山洞、折返跑木頭人等等。另外,也可以進行一些較為進階的遊戲,例如人體籃框、或是以網球大小的皮球玩拋接球遊戲。這個年紀的小孩肢體發展已經有一定基礎,父母可以準備滑步車、四輪車等等,訓練其控制車輛前進的能力。

準備一些小玩具能夠讓居家親子遊戲更有趣。拍攝提供:貝恩親子教室 運動星球/Oliver Wu攝影

選購安全商品才能玩得開心

目前國內管理玩具商品的主管機關為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其網站即開宗明義指出,凡適用於14歲以下兒童玩耍遊戲的物體,包括玩偶、積木、兒童車、各種玩具等等,均應通過國家玩具安全標準CNS 4797(除國家兒童自行車的標準為CNS 14976),並貼上「玩具商品檢驗標識」,父母可以此作為挑選安全玩具的首要條件。若不確定商品是否符合標準,可以上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商品安全資訊網,隨時查閱違反商品檢驗規定的玩具,以確保其使用的安全性。

該局網站也提醒,除了應購買有貼上商品檢驗標識的玩具之外,還應注意是否有詳細清楚的中文標示,包括適用年齡、使用方法或注意事項、廠商資訊等等,勿選購品質低劣、標示不完全的商品。

玩具或器材買來之後,父母應該先檢查一遍是否有尖銳的邊角、零件是否組合牢固等等,確保孩子在使用時安全無虞,並注意不要讓孩子將玩具放入口中啃咬,以免吃進塑化劑等有害物質,危害孩童健康。

安全玩具標章 ©TCC 財團法人台灣玩具暨兒童用品研發中心

 1  從哪裡開始

一般來說,台灣的家長比較不會讓學齡前的幼童單獨睡一個房間,若家裡已經有準備兒童房,不妨以這個房間為主來規劃幼兒的遊戲空間;若沒有獨立的房間,可以依照家中環境,規劃一個獨立的區域出來。

 2  家裡有什麼現成物品可以改造

適合幼兒的體適能器材,通常需要另行採購,若您是一個極富巧思創意的家長,家中又有一些舊傢俱可以進行改造,那麼不妨自己動手,給孩子一個獨一無二的遊戲空間。

利用原木條、棉繩、木棍等等組裝出來的兒童體能訓練架。 ©pinterest.com

 3  基本採購建議

看了以上許多理想兒童體適能空間規劃構想之後,若您還是沒有頭緒,不妨參考一些基本配備如下:

巧拼墊
巧拼墊是最基本且最易購得的配備,可以防止小孩在跑跳翻滾之間跌倒直接碰撞地面受傷,也可以緩震吸音,降低噪音。大型巧拼墊還可以組裝成立方體等,變成孩子的玩具。選購時需注意避免有刺鼻異味者,以免含有妨礙健康的毒物。

巧拼墊是家有幼兒必備物品。 ©特力屋

體操墊
體操墊是材質較厚的大型軟墊,對於翻滾等動作的衝擊吸收性較佳,若要讓孩子在家中進行一些動作較大的翻滾,最好準備一些這種體操墊為宜。

©Weplay

體適能道具小物:小皮球、彈力帶、呼拉圈⋯⋯等等
家長可依照需求,選購一些體適能道具小物,例如皮球、彈力帶、呼拉圈等等。選購時也應注意是否為無毒材質,以免幼兒誤觸口鼻造成健康問題。

各種可用的玩具或體適能小物。拍攝提供:貝恩親子教室 運動星球/Oliver Wu攝影

溜滑梯
若家中空間允許,可以購置一套溜滑梯,可訓練孩子的動作協調能力與大肌肉,材質一般有木片或塑膠兩種,通常以木材構造者較為耐用。

塑膠溜滑梯。拍攝提供:貝恩親子教室 運動星球/Oliver Wu攝影

多功能爬梯
多功能爬梯可以訓練孩子的肌力、穩定度與膽量,若不想自行製作,市面上有一些現成的套組可以採購,買回來組裝即可。選購時需注意其組裝的穩定度與材質,以免孩子在攀爬時整組滑倒翻覆。下方也需安置厚材質的體操墊,萬一孩子不慎摔落可以給予緩衝。

多功能爬梯,兼具吊環功能。 ©Kirshenin Sport und Mobilitaet

體適能器材種類繁多,家長可依照自己需求與預算,另行尋求、添購其他器材來搭配。孩童成長迅速,大型器材若要添購安裝在家中,建議可以耐久性與適用性為優先考量,或者可以購買二手器材來使用,等孩子長大再贈送、轉賣給其他家庭使用。雖然這些器材較占空間且會需要花費一筆費用,但是對於孩子的體格發展卻是非常有幫助的。以上建議提供給您參考,家長可以酌情選擇運用。

參考資料

1. 《婦幼用品採購年鑑》:2016年版
2.《育兒生活》:2015年9月號

責任編輯/Oliver Wu

分享文章
  • 健身
  • 訓練動作
  • 啞鈴
  • 跑步
  • 上半身肌群
  • 核心訓練
  • 下半身肌群
  • 重量訓練
  • 瑜伽
  • 跑10K
  • 徒手訓練
  • 跑步訓練
  • 瑜伽動作
  • 跑5K
  • 初階訓練
ABOUT
Copyright © 2025 SPORTSPLANETMAG.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權所有:城邦出版人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ONTACT US
service@sportsplanetmag.com
錯誤回報
  • 關於我們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聲明
  • 免責聲明
  • 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