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暈又頭痛,可能是脖子搞的鬼!22歲王小姐,間歇性頭暈頭痛已經1~2年,起初1、2個月發作一次,近幾月常頻繁發作,症狀常先出現後頸部緊繃,如果沒有休息持續忙碌工作,就會往上延伸引起頭暈頭痛,但又不會有看見閃光等典型偏頭痛症狀,偶爾也會出現眼窩附近痠脹不舒服,曾至神經內科及眼科多次就診及詳細檢查,都告知沒問題⋯
最近,王小姐因手肘痠痛前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就診,看診當天剛好頭痛發作,自行吃了止痛藥也無法改善。經門診問診後執行X光檢查,側面X光影像顯示頸椎變直(正常應為C形)但無其他異常,整體判斷應為「頸因性頭痛」,與患者討論後執行局部類固醇注射,頭痛瞬間緩解。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復健科主任武俊傑指出,「頸因性頭痛」指因頸部問題所引起的頭痛,主要是因為長期維持固定同一姿勢,例如看電腦、追劇、用手機⋯等,導致椎間盤突出而後壓迫頸椎附近神經,以及頸部肌肉緊繃牽引至頭部肉導致頭痛,至於引起眼窩附近不適的機轉則未明。
武俊傑補充,隨著網路與3C產品越來越普及,患者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門診常見到許多患者反覆疼痛數年,直至手麻之後才來復健科就診,此時已合併頸神經根壓迫症狀,經2~3個月漫長的頸部牽引等復健治療後,手麻及頭痛都消失了,此時才知道原來多年的頭痛頭暈及眼窩痠痛是頸因性頭痛。
武俊傑提醒,若要預防頸因性頭痛,應避免長時間專注3C產品。若頸部長期緊繃,每30分鐘可做30秒的頸椎伸展運動,並且適度伸展放鬆。最簡單的動作是「以手輔助壓頭」,輪流舒緩頸部兩側肌肉,每邊停留5秒,左右可各做2~3回,每回合約30秒,對鬆弛頸部能達到一定幫助。
此外,也可以透過按摩、熱敷等方式來放鬆,若經神經內科檢查已排除其他問題,頸因性頭痛應是可能原因,可藉由藥物及復健來逐漸改善。
屈曲/伸展:簡單做低頭與抬頭的動作,可以幫助頸椎放鬆。
側曲/迴旋:左右彎曲頸部,然後將頭部旋轉向左右邊,有助於伸展頸椎。
後退/前進:維持頸部穩定,並將頭往前後伸展,有助於放鬆頸椎。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跑步習慣的養成幾乎成了全民運動,26歲小潔成為上班族後,忙於工作的累讓她開始想透過跑步養成運動習慣,但沒想到才跑沒多久,就開始覺得膝蓋怪怪的,就醫後才知道原來自己有「髕骨外翻」症狀,復健醫學科醫師建議可用「2招」復健運動改善。
小潔指出,剛開始跑步沒多久,就發現跑步時,膝蓋總覺得卡卡的,近期還有一些疼痛感,就醫後,才發現有髕骨外翻的症狀。原是為了身體健康想養成運動習慣,才在生活中加入跑步的練習,卻沒想到遇到這樣的事。
羅東博愛醫院醫學副院長、復健醫學科主治醫師鄧復旦表示,髕骨外翻屬於髕骨疼痛症候群的一種,正常情況下,膝關節中的髕骨要落在股骨之間平衡滑動,如果髕骨傾斜、外翻,髕骨的軟骨與股骨的軟骨就會對磨,此時病人就會有蹲下去、站不起來的症狀,或是爬樓梯時,膝蓋會有卡卡的聲音,甚至膝蓋出現腫脹的狀況。
髕骨的左右兩側各有一條股內側肌和股外側肌,當股外側肌肌力強於股內側肌時,就會造成髕骨外翻,此時透過肉毒桿菌素注射治療,放鬆股外側肌,使髕骨回歸平衡的位置,就不會造成摩擦疼痛。通常病人大約在治療後6週,不適症狀就消失,不會再有疼痛卡卡的問題。
以上述個案的狀況來說,肉毒桿菌素的注射治療,可以幫助放鬆髕骨兩側過於緊繃的股外側肌,治療效果大約可維持6個月。在這段期間,病人可以透過鍛鍊大腿骨內側肌,來強化股內側肌,使股內側肌和股外側肌的肌力盡可能達成平衡,以避免6個月後復發疼痛。
鄧復旦建議,以下簡單居家運動2招:
1.每天靠牆半蹲
2.膝蓋微內夾:膝蓋角度維持45~60度
他進一步解釋,有髖骨外翻困擾的民眾,在家可多做這2種動作,一次動作僅需維持10秒鐘、每日練習30~60回即可。
鄧復旦提醒,髕骨外翻若持續未治療,除了因疼痛造成不便行走外,還可能會因為持續的軟骨磨損造成髕骨軟化症。使用肉毒桿菌素治療髕骨外翻,不僅能免開刀消除病人急性疼痛,也延長了膝關節使用年限,提升生活品質。呼籲民眾有症狀別忽視,應至復健醫學科檢查,採取適當治療方式維護關節健康。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無論你是從事跑馬的跑者或是喜愛騎乘自行車的一般人,保持膝蓋靈活性對我們的生活極為重要!膝蓋做為人體中最強大和最重要的關節之一,它包含著肌腱、肌肉和韌帶的對稱性,並協調工作讓你可以適當地彎曲並左右移動。因此,將這個最重要的人體零件保持在健康的狀態,可以使得我們在生活上擁有更加舒適與便利性,所以,適時的做好膝蓋伸展將有助於維持關節與其周圍肌肉的強壯。
1.根據2013年風濕病年報(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發表的一項研究,患有輕度至中度髖關節骨性關節炎(OA)的人如果運動,就能夠避免進行髖關節手術。該項研究表示,參加訓練計劃一小時的人至少每週兩次並持續12週之後,與不運動的患者相較之下,六年後需要進行髖關節置換手術的可能性降低約44%,同時,這些參與訓練的人表現出更好的靈活性和身體活動能力。所以,如果你是患有骨關節炎的人,進行膝關節拉伸和強化可能是你最有效的非藥物治療方法。
2.根據美國家庭醫生(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在2007年發表一篇,關於髕股疼痛綜合徵(PFPS)的研究報告,指出髕股疼痛綜合徵(PFPS)是門診患者膝關節疼痛的最常見原因;這是由於在膝關節屈曲和伸展的期間,控制髕骨方向的力量不平衡所引起,特別是在關節部位負荷過載時,這些風險因素包括:過度使用、創傷、肌肉功能性障礙、嚴重的側向束縛、髕骨過度活動和四頭肌柔韌性變差;這些狀況最典型的症狀會出現包括髕骨後面或周圍的疼痛問題,並伴隨著跑步和涉及膝關節屈曲的活動而增加,因此,如果你有經歷膝關節疼痛的人,就必需要加強股四頭肌力量訓練和增加靈活性,這樣可能就能比常規使用膝關節支撐或抗炎藥物更加有效。
3.只要有經歷慢性膝關節疼痛的人,就都能了解這樣問題將會影響大部分的社交,進而衍發出憂鬱症和喪失正常生活,根據2018年發表於英國Cochrane library內的一篇「運動干預對慢性膝關節疼痛和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社會功能」研究報告,發現慢性髖關節和膝關節疼痛,將影響患者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患者關於慢性疼痛的信念,決定了他們解決疼痛的態度和行為;另一方面患者對於他們疼痛的原因、疼痛的可變性和隨意性也都感到困惑,這是由於缺乏醫療專業人員的協助與建議,讓患者們不知道該做些什麼或不該做些什麼,最終導致他們因為害怕疼痛而放棄運動與治療。其實,只要正確的運動訓練就可以改善輕微的身體疼痛並減緩憂鬱症的情形,另外,也能因為這樣的改變疼痛問題,便能恢復原有的社交與生活能力。
了解關節伸展的好處後,那我們應該要多久伸展一次?基本上來說,應該要每天做一次的伸展,特別是在運動之後肌肉還保持較高溫的狀態之下。如果你想自己完成膝蓋關節部位的伸展運動,應該完成大約五分鐘的中度有氧運動來適度加熱身體,讓你在每次拉伸動作時都能達到更好的運動範圍。同時,在每次進行膝蓋伸展運動,都要針對小腿、髖部屈肌、股四頭肌和腿筋等部位,進行全面性的拉伸與訓練。
該如何拉伸你的關節與小腿、髖部屈肌、股四頭肌和腿筋?可以參考下列動作連結文章:
資料參考/CNBI、draxe
責任編輯/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