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跑得好、跑得強,那真該感謝你的小腿肚﹗紐約 Mile High Run Club 認證跑步較練 Raj Hathiramani 指出,因為每一步觸地時,小腿後方的肌肉都在雙倍為你工作,以保護腳踝並提供動力。所以,強化這些肌肉將能增強腳踝穩定性,進而提高步幅和步頻、幫你突破更快的速度高牆﹗
小腿後側的「腓腸肌」是腿部最大的屈肌,俗稱為小腿肚,從膝蓋後方一直延伸到腿的下半部,可支持快速和爆發性動作;「比目魚肌」則從膝蓋後方外側延伸到腳跟,可保持腳踝穩定性和安全。跑步時,小腿透過使膝蓋彎曲和腳跟抬起,來幫助你的步伐往前邁進,因此,強壯的小腿可以讓你提高步幅和步頻,因而跑得更快。
以下由Hathiramani設計的5招循環訓練,結合了跑者需要的力量、活動度和爆發力,看似基礎簡單,但其實只要練一趟就能啟動你的小腿肌肉。
怎麼做:依序照指定次數做下列訓練動作,每組之間休息 30 秒,重複做 3 趟循環。
準備工具:一組中等重量的啞鈴、瑜珈墊。
Step1:雙腳與肩同寬站立,雙手臂垂放兩側(要增加強度可各握一個啞鈴)。
Step2:緊縮腹部核心以保持穩定性,雙腳跟抬離地面,用前腳掌蹠骨部位著地。維持5秒鐘再回到起始位置。
共做10次
Step1:雙腳與肩同寬站立,雙手各握一個啞鈴,手臂垂放在身體兩側。
Step2:緊縮腹部核心,保持抬頭挺胸、肩膀向後。
Step3:雙腳跟抬離地面,用前腳掌蹠骨部位著地,向前走幾小步,再向後退幾小步(步數視環境而定)。
來回走60秒鐘
Step1:雙手掌位於肩膀的正下方平貼地面,類似高平板式姿勢,並張開手指,將手掌往地面壓。
Step2:臀部抬高呈倒V形,保持雙腳伸直。
Step3:先將左腳跟盡可能貼近地面,以伸展左小腿,此時右膝蓋稍微彎曲。換邊同樣,將右腳跟盡可能貼近地面,以伸展右小腿,此時左膝蓋稍微彎曲。雙腳不斷交替。
每側重複20次
Step1:雙腳略比肩寬站立,腳趾略為向外,雙手抱胸保持平衡,呈深蹲預備姿勢。
Step2:膝蓋彎曲同時臀部向後,盡可能降低胸部位置,呈深蹲姿勢。
Step3:可利用向後擺手獲得動力,雙腳跳起來,在空中身體呈垂直跳躍。落下時回到深蹲姿勢。
連續動作20次
Step 1:雙腳併攏站直,雙手垂放身體兩側預備。
Step 2:跳起時,雙腳往外張開到大於臀部寬度,雙手經過身體兩側向頭頂上方拍手(也可不拍手)。落地回到起始動作,此時雙腳屈膝緩衝,以保護膝蓋。
重複跳躍20次
資料來源/Runner's World
責任編輯/Dama
對於長跑是否要肌力訓練,已經是吵了超過50年的話題。雖然多數的書籍及研究,已經認為肌力訓練是長跑訓練的必備訓練之一,但是多數人還是認為肌力訓練會造成肌肥大,讓長跑的時候增加身體負擔而無法跑更快。事實上,體重增加反而會增加跑步經濟性,過輕的體重跑步經濟性反而較差。
■ 僅以徒手肌力訓練,最多加上彈力帶為主的訓練方式應該修改。
■ 對於沒進行過任何肌力訓練的跑者,一開始徒手訓練會有一定效果;但幾個月後,這樣的訓練已無法對身體產生足夠刺激。
■ 「肌力及跑步訓練是相互排斥」的論述是錯把初期研究當結果。
■ 影響長跑運動成績的因素可簡單分為能量系統及神經肌肉系統,其中神經肌肉系統訓練在台灣被長期忽略。
菁英選手看起來都非常精瘦,更加深長跑不需要肌力訓練的印象。多數長跑者對於肌力訓練,多停留在健身房裡肌肉線條粗曠的刻版印象,事實上,肌力訓練不是要跑者舉起跟那些肌肉男一樣的重量,而是根據自身體重的倍數來衡量。
肌力訓練到底種不重要呢?結論應該是超級重要,而且文獻已經多到跟山一樣高了。肌力訓練已經比以往更加被重視,但是台灣跑步訓練營或是跑班,都還是以徒手肌力訓練,最多再加上彈力帶為主要訓練方式。這跟我們認知的肌力訓練有非常大的差距。
常見的幾個肌力訓練評估標準,一個好的運動員至少要能深蹲1.5倍自體體重(1RM),臥推1倍體重,當然肌力訓練不只這些項目,現代對於運動員的要求已經跟過往不同,要有力量、速度要快、靈活度要夠。
肌力訓練對於長跑運動的好處,可以降低跑步的疲勞、增加下肢剛性(Stiffness)、增加神經肌肉的整合性(現在這個能力被認為是耐力運動好壞的兩大要素之一,另一個為能量系統)。要有好的運動表現,勢必要做肌力訓練,而徒手肌力訓練對於神經肌肉整合的刺激會不足夠,等於少了一個可以幫助運動表現的能力。
有研究將18 名10 公里能跑在40 分鐘左右的運動員分組,一組進行原本他們舊有的課表,一組則請教練讓他們一週做2次肌力訓練,經過8週的訓練過後,有進行肌力訓練的選手,在10公里的測驗平均進步了65 秒。而以賽道上表現來看,成績能進步的主因,來自最後3 公里能夠維持原本或是更高的速度完賽。因此對於想要在長跑上能夠有好表現的人,應該要有合適的肌力訓練計畫。簡單的分腿蹲、橋式棒式對於初學者有效,但是運動一段時間的跑者並不適合這樣低度刺激的訓練。
長久以來,耐力運動者對於是否該肌力訓練,一直爭論不休。雖然多數的跑步書籍,已經將肌力訓練納入訓練的一環,但多數為徒手負重的訓練。對於沒有進行過任何肌力訓練的跑者,一開始徒手訓練是會有一定效果,但是經過幾個月後,這樣的訓練已經無法對身體產生足夠的刺激,讓身體的肌肉更加強健。
耐力運動是否該逐漸進行較高重量的肌力訓練,我們可以從肌力訓練對於身體產生的生物適應來探討。身體面對外來的刺激,會造成細胞內DNA 節錄不同基因片段,進而產生相對應的蛋白質以及改變身體細微結構來對應,進而對耐力運動表現產生影響。
根據研究,當進行2 週以上的肌力訓練後,身體會對肌力訓練開始產生特定的生物適應,而這些生物適應跟跑步等耐力運動產生的適應機轉並不相同,肌肉的直徑及整體重量都會增加。更多的肌肉量也就更能產生更大的力量,也就需要更重的訓練重量,來對這些肌肉產生足夠的刺激。而一般而言,單純的耐力運動訓練,並不會產生這樣的肌肥大作用(仍然有但是沒有這麼明顯) 。
肌力訓練只是蓋房子的動作,除非你做的運動是健力、健美,否則較大肌力是無法轉化成為專項運動的成績,仍然要進行專項轉化的訓練。跑步需要需要推蹬、穩定核心、落地需要穩定的骨盆,這些都需要有一定的肌力去做維持,能更徵招出最多的肌肉一起出力,勢必能創造更好的成績,同時透過肌力訓練,可以在長跑的過程中避免肌肉疲勞(撞牆)。
如果只進行有氧訓練,身體的肌肉得到不同刺激,會努力增加肌肉內的代謝酵素及粒線體數量,讓身體可以快速產生跑步所需要的能量,同時增加微血管密度,讓肌肉組織可以順利進行新陳代謝。一直以來,為數不少的教練及從事耐力運動的運動員,都認為進行肌力訓練,會危害到他們長跑的表現。
1970年代,大學教授Robert Hickson 在長期跑步之後發現自己的肌肉量下降,於是做了個研究,發現跑步會對肌力成長產生負面影響。這樣的研究結果開始在跑步圈流傳,認為肌力及跑步訓練是相互排斥,有氧訓練也應該要跟無氧訓練分開。
跑者不該練太多重量訓練,增加肌肉會讓跑步的負擔更高,會影響跑步成績已經變成多數跑者的信條。但是Hickson 後續的研究發現,經過10 週的重訓,跑者可以在Vo2Max(最大攝氧量)的強度下,多跑12%的時間。
Hickson後來又找了長期進行跑步訓練的跑者,讓他們接受10 週的實驗,實驗組每週額外進行3 次肌力訓練,原本的跑步訓練繼續維持,結果發現這些有進行肌力訓練的跑者,跑步成績進步13%。而為何一開始Hickson的研究耐力運動跟肌力訓練會互斥? 經過分析實驗設計,發現可能是過度訓練導致恢復不足,而非肌力訓練會危害到耐力運動。
影響長跑運動成績的因素很多,但是可以簡單分為能量系統及神經肌肉系統。過往我們的間歇跑、長跑很多著重在訓練能量系統(但是卻沒有好好運動補給,黑人問號),而神經肌肉系統訓練在台灣可以說是被長期忽略,不少選手也不知道該如何好好肌力訓練。
有效的肌力訓練(不是練健力、健美,訓練目標不同方式也不同),可以:
.增進跑步經濟性
.增加乳酸代謝速度(提高乳酸閾值)
.增進最大速度
.增加肌肉抵抗疲乏的能力
.增加無氧運動能力
肌力訓練,可以帶來的成績效益比多數跑者想像還大。核心穩定,讓每踏下的一步,阿基里斯腱可以吸收更多的能量,讓同樣速度需要的能量更少,骨盆更加穩定,每一步的觸地時間更短,可以計算看看每減少0.1、0.2 秒的觸地時間,對於馬拉松可以進步的時間有多少。更好的肌力,讓跨出的步幅更大,如果每一步可以因此增加1 公分,完賽時間的差距,就可能是2-3 分鐘的不同。要增進馬拉松成績,除了練跑更要合適的肌力訓練。
經歷
Pose Method® Level 1 認證教練
Garmin 亞太區跑步教練培訓
RAD 自我肌筋膜放鬆國際指導員
醫師高考及格
衛生福利部署定專科醫師
部落格 陳柏長醫師的跑步筆記
FB 陳柏長醫師 跑步讀書室
著名的田徑紀錄障礙歷史,就是百公尺9.9秒、四分鐘一英里及馬拉松兩小時。
在田徑運動的歷史,在世人面前公開目標,於限定時間打破特定競賽距離的紀錄早不是新鮮事。男子百公尺於1960年6月21日由東德的哈哩,以10秒整打破世界紀錄,這時全世界的科學家,沒有一位認定可再突破10秒的紀錄,這已是人類的極限了,果真,到了1968年,長達8年之久,共有10位田徑選手跑進10秒的紀錄,怎樣就是無法突破10秒。終於在1968年6月 20日美國薩克拉門托正式田徑賽,美國的格林、法國的貝普克兩選手10秒平世界紀錄,美國的海因斯、史密斯、格林等偉大的選手,以9.9秒打破高銜8年的世界紀錄;又是來到新的百公尺9.9秒的大障礙了,這段期間剛好從人工計時,到電子計時,到了1991年,長達23年之久,這段期間共有14位選手突破10秒,未能突破9.90秒的世界紀錄,科學家們已經死心沒興趣預測了。
男子百公尺當美國的伯勒爾於1991年跑出電子計時的9.90時,人們又再度緊盯著這個紀錄的突破,終於在1991年8月25日在日本東京,美國的劉易斯以9.86秒開創世界新紀錄,這23年的魔咒終於打開了,接著勢如破竹般的突破再突破,1994年美國的伯勒爾9.86秒,1996年加拿大的貝利9.84秒,1999年美國的格連9.79秒,接著幾乎是牙買加的天下,2005年牙買加的包威爾9.77秒,2006年美國的加特林也是9.77秒,2007年牙買加的包威爾9.74秒,2008年以後全是牙買加波特的紀錄,2008年兩次刷新世界紀錄: 9.72、9.69秒,2009年8月16日一舉突破到9.58秒,波特是神嗎? 至今已7年了,未見世界新紀錄。
在1950年代世人開始有想要打破「四分鐘一英里」的想法,當時認為絕對是不可能的任務,甚至有傳言假如有任何一個人在四分鐘內跑完一英里,那麼挑戰的選手將會直接死在跑道上。當時的運動學家跟生理醫學家也紛紛跳出來背書,「你可以跑4分1秒,4分2秒,但是絕不可能跑到3分59秒!!」在眾多專家口徑一致向世人宣告這個不可能的任務後,馬上被一位牛津大學的醫科生羅傑·班尼斯特(Roger Bannister)打臉,他跑出了3分59秒04的全新紀錄。當他突破紀錄過後不到半年,又陸續有7位跑者突破4分鐘大關,顯示這個紀錄的打破對其他原本也是心中深信"不可能"的選手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激勵。在2016年的今日,1英里的世界紀錄已經來到3分43秒。
自從2014年Dennis Kimetto首度將馬拉松世界紀錄推進了2小3分內大關後,2年以來記錄一直束之高閣乏人問津。Nike在日前破天荒的公開3名選手資料並發布了大膽的Breaking2、馬拉松破二計劃,宣告在不久的將來打破馬拉松2小時記錄。馬拉松2小時內完賽,這個存在於全世界頂尖長跑選手心中的聖母峰,是否能如廠商預期在不久的將來被攻頂成功? 原本馬拉松破2小時計畫最早是由愛迪達(Adidas)列為公司長跑產品研發及選手贊助宣傳的重要策略,在多年的寂靜之後,反而由競爭對手耐吉公司率先正式發出取得這個馬拉松紀錄聖杯的發言權。到底是真正已經預期可以做到?或只是運動品牌的宣傳手法?
早在2013年,耐吉公司(Nike Inc.)就已經有研發突破2小時馬拉松鞋子的消息!耐吉在培養優秀的田徑選手向來不遺餘力,例如在1981年就跟世界級跑者薩拉查(Alberto Salazar)簽下底薪五萬加上獎金數十萬美金的酬勞,成為當時社會環境下全球最優渥的運動贊助合約。然而最早有想要鼓勵馬拉松選手破2的想法,則是由紐約馬拉松創辦人佛瑞德‧勒波(Fred Lebow)所提出,他在1992年就公開宣布將提供100萬元美金給破2的選手,消息一出引發全球媒體眾人哄堂大笑,對當時來說當然是宣傳的涵義大於實質之意,以當時世界紀錄為2小時7分鐘,跟兩小時差距仍然足足有7分鐘!7分鐘!可不是7秒鐘,420秒的差距夠讓一個頂尖跑者花兩輩子去追逐這個漫長的目標。
接下來再把焦點轉回馬拉松競賽。更大的攝氧量、身體脂肪代謝及粒線體使用率、選手心理素質…等等可被量化控制的變數都代表著將嚴格考驗當代運動科學及長跑選手的極限。從數據來看,近20年的菁英跑者身高平均少了3公分左右,成績進步了近4分鐘,以腿部與身體的比例相對變得更長的發展趨勢來看,現代的長跑選手已經可以更有效率的邁出步伐。除了上述這些重點,目前認為最有可能影響破2的關鍵在於跑步經濟性的提升,也就是選手在能量的耗損上能否以更大的效率轉換成動能前進,如同現代的汽車一樣,引擎油耗量不用加大,但汽車的馬力及續航力已經大幅提升。獎金制度也是破紀錄的一大誘因。前陣子於2016年12月18日甫結束的臺北馬,在180萬的超高額獎金鼓勵下,使得原本就具有破記錄實力的肯亞選手,以2小時9分59秒順利打破高懸5年的2小時10分24秒大會紀錄並抱走獎金,就是最好的例子。
100多年以來,在不同階段許多田徑記錄障礙一一被打破下,運動科學訓練、心理素質提升、裝備進化以及賽事系統更競爭,這些無不驅動菁英去追求各個賽事領域的極限。田徑競賽也因為商業市場利益的追求,投入更多知名度、金錢,更強化刺激這種效應,使得破記錄所需的時間縮短。相信在不久的將來,2小時完成馬拉松是件可以達到並完成的夢想。
[延伸閱讀] NIKE 啟動 BREAKING2 計劃 大膽挑戰馬拉松2小時極限
資訊來源:2016.12.23.RUNIROUND:「馬拉松兩小時魔咒如果被打破 靠的是運動科技還是商業魔法」;男子百米紀錄維基百科全書資料。
關於翁志成翁志成,曾任國立體大教授,完成鐵人三項17次、半程馬拉松12次、自行車環島1次,現潛心從事運動故事蒐集、撰寫與攝影。
翁志成,曾任國立體大教授,完成鐵人三項17次、半程馬拉松12次、自行車環島1次,現潛心從事運動故事蒐集、撰寫與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