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內爆發新冠病毒大規模流行以來,迄今國內已有超過 1/4 人口感染過新型冠狀病毒。而心臟內科醫師發現,近幾個月門診有不少病患因染疫康復之後發生心悸、胸悶等現象就醫,甚至有病人以為自己得了憂鬱症。醫師指出,這些病人是罹患新冠後心搏過速症候群(Post Covid-19 Tachycardia syndrome),除了必須就醫檢查治療,平時可做瑜珈、太極拳等能調節自律神經的運動,都可能幫助病情。
據統計,Covid-19 染疫人口中 99.5% 以上為輕症患者,可能在幾天或數週內康復,但這些輕症患者中,有些人的症狀可能持續超過 4 週甚至 3 個月以上。常見症狀包括疲倦、呼吸困難、心悸、認知障礙等;這些症狀可能是從感染初期就出現,有些則是在康復後過了數週才發生,這便是所謂的新冠後症候群或稱長新冠症候群。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瑞恒指出,這幾個月來,門診有為數不少的病患因染疫康復之後發生心悸胸悶而陸續前往就醫。在這些病患中,大多數染疫前都屬於健康族群,沒有慢性病史,但染疫之後開始出現突發或持續性心跳加速,有些人還伴隨有疲倦、頭痛、胸悶等現象,這些人接受 24 小時心電圖檢查,結果顯示不定時出現的竇性心搏加速。心臟超音波檢查並未發現心臟結構或功能異常,抽血檢驗也沒有發現如甲狀腺亢進或貧血足以導致心跳加速的疾病。有病人因為時常心悸而不堪其擾,認為自己可能得了憂鬱症。
李瑞恒解釋,這些病人罹患的疾病稱為「新冠後心搏過速症候群」(Post Covid-19 Tachycardia syndrome),屬於新冠後症候群的一種類型,國內外醫師都已發現不少案例。
這些病人染疫後發生兩類型式的心搏過速﹕第一類為姿勢性心搏過速(Postural orthostatic tachycardia),是由仰臥改為直立姿勢 10 分鐘內,每分鐘心跳增加 30 次以上,或是直立狀態下的心跳超過每分鐘 120 下。跟姿態性低血壓不同的是,此時血壓並不會下降,有時候反而還上升。另一類的病人表現是不當之竇性心搏過速(inappropriate sinus tachycardia),是在沒有特殊情況下(如發燒、運動狀態),發生陣發或持續性之竇性心搏過速(每分鐘心跳超過 100 下)。
關於新冠後心搏過速症候群的原因,目前尚屬於研究階段,有學者推斷可能是由於病毒感染後,誘發宿主體內產生自體免疫抗體,並活化交感神經接受器,造成自律神經失衡狀態而導致心搏過速。另有學者認為,病毒可能直接破壞了體內調控心跳及血壓的細胞,而造成心跳加速。
治療方面,由於這是新出現的疾病,目前尚未有證實有效方式。醫師通常會處方降低心跳的藥,如乙型交感阻斷劑,請病人發作時服用。從事可調節自律神經的運動,如瑜伽、太極拳等等,亦可能對病情有幫助。
李瑞恒提醒,新冠病毒也可能造成心肌炎而發生心律不整,因此建議感染新冠病毒後若發生心悸、胸部不適,仍需就醫診治,排除嚴重心臟疾病,以免耽誤治療時機。
延伸閱讀:
生活壓力大讓你喘不過氣? 9 種瑜珈體式幫助釋放焦慮情緒、放鬆身心
資料來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責任編輯/Dama
如果你的骨盆的歪斜,習慣這件事是絕對關鍵。根據美加脊骨神經醫師黃如玉表示,站立時重心擺放位置不對、習慣性駝背、肌肉施力錯誤等,都會影響體態,甚至造成局部肥胖,成為小腹婆、扁屁族等。其實,幾乎沒有人骨盆是正的,當你慣性翹腳、站三七步、包包揹同一側時,生活中有太多習慣造成身體肌肉無法平衡,導致骨盆歪斜,當骨盆歪斜,肌肉痠痛自然來。
骨盆在整個身體結構、生理機能中皆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因此擁有健康的骨盆才能讓體態、生理更加出色,對於許多運動員說,也要擁有穩定且良好的骨盆才能擁有更好的運動表現。然而骨盆是身體重心所在,會影響身體的用力方式。根據醫師表示,骨盆歪斜時,會造成腹肌無力、小腹凸出、駝背、大腿變粗、蘿蔔腿、走路外八等。骨盆問題都須鍛鍊核心肌群和骨盆底肌群。當這兩大塊肌群具備足夠的平衡和力量,就能改變身體重心,減少肌肉過度用力,還可塑造勻稱身形。以下3種壞習慣,會讓你的骨盆歪掉,如果你有這樣的情況,請立即修正。
愛穿高跟鞋的女性,很容易有骨盆前傾的困擾。當腰椎連接骨盆處弧度過彎,重心多放在腰椎連結薦椎的位置,使腰椎周邊肌肉線條變得僵硬。然而這樣的狀態會有長期腰痠背痛、清晨起床腰部僵硬等狀態。
經常慣性駝背的人也會有骨盆前傾的困擾。由於腰椎和骨盆間的弧度過直,身體的重心多半移到胸椎連結腰椎的位置。危險族群:常有駝背、扁臀身形者,也會影響周遭肌肉收縮產生疼痛。
當身體兩邊腰線弧度不一樣,一邊較直,另一邊較歪時,上半身與下半身重心沒有落在同一個垂直線上,會習慣性傾斜某一側,走路時有一條腿會比較出力。危險族群:常有臀部一邊高一邊低,一邊有肉、一邊沒肉;腰際一側較彎;骨盆一邊高一邊低的身形。多半和受過傷、習慣翹腳、坐姿不良有關。
生活中太多地雷,都會在無形中傷害骨盆,為了預防及矯正,最好辦法是從日常生活中落實保健。
資料來源/健康2.0
責任編輯/妞妞
不少跑者在跑步時都曾出現側腹痛(side stitch)的問題,在運動時出現的側腹痛文獻一般都稱為因運動而引致的短暫腹腔痛。側腹痛的成因很多,眾說紛紜,其中四個常說的是肌肉痙攣、暖身不夠、脹氣以及飲食過量。
側腹痛的主要發生在停止運動一段時間,重新開始接受運動訓練的初期,或偶而才運動的人。一般認為,側腹痛是因呼吸肌在運動時血流不足,而形成的缺氧性疼痛。經過一段時間的跑步訓練或呼吸調節訓練,即不會再有側腹痛出現。
1. 與呼吸有關的肌肉痙攣:剛開始跑步時,呼吸突然變急促,呼吸肌收縮不協調,就容易引發導致側腹疼痛。
解決之道:此時可先放慢跑步速度,邊跑邊做側邊伸展,把單手舉到頭上,手心向上,手腕內側朝外,讓舉起手臂那邊的側腹往外凸出,邊再把手臂往上伸,並儘量把肩胛骨往上提,確實伸展側腹,有助減輕側腹疼痛。
2. 暖身運動不夠:如果在身體還沒熱身好就全速跑步,會有大量的血液被送到下半身肌肉,讓全身的血液量失去平衡,這會以側腹疼痛的形式表現出來。
解決之道:這種情況下,可先做走路等暖身運動,身體逐漸暖起來就能消除側腹痛。
3. 飲食產生的氣體留在身體裡:跑步會讓腸道蠕動,若吃下肚的食物產生氣體且移到體內,就容易引發疼痛。
解決之道:經常出現類似困擾的人,應改變跑步前飲食的習慣,跑步的前一天就少喝碳酸飲料,並少吃膳食纖維多的薯類。
4. 來不及消化:在跑步前吃太多,吃下肚的食物還未被消化,一旦開始跑步,身體不僅要運送大量血液到胃里以幫助消化,又要運送血液到腿部肌肉,在身體各處器官哭喊著要血的情況下,容易導致造血不夠,使脾臟發出不適。
解決之道:因此,建議運動前飲食應以低脂肪食物為主,若吃下脂肪多的食物,所需的消化時間更長,運動出現側腹痛的機率也越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