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睡眠不足導致注意力不集中」這點已經進行過許多實驗。舉例來說,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教授同時也是睡眠科學家馬修.沃克(Matthew Walker)在他的著作《為什麼要睡覺?》(Why We Sleep)中指出:
只要稍微沒睡好,腦部最先受到影響的功能就是「專注力」。
該書也介紹了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睡眠、時間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大衛.丁吉斯(David Dingis)做的實驗,讓受試者對睡眠時間進行各式各樣的調整,分成四組,分別是每晚睡八小時的「充足睡眠組」和三天完全不睡覺的「徹夜不眠組」,以及一天睡眠時間各為四小時和六小時的「慢性睡眠不足組」進行比較。測試方法是當按鈕發光或電腦螢幕亮起,受試者能不能在一定的時間內按下對應的按鈕,測試反應的正確程度與反應速度,藉此判斷受試者的專注力。
上述的實驗結果可以彙整成以下三個重點:
1. 睡足八小時的組別基本上兩週受測期間都能表現出完美的反應。
2. 睡眠不足的組別裡,不只所有人的反應速度都變慢了,還會陷入「完全沒反應」的狀態。
3. 十天持續只睡六小時的組別和二十四小時不睡覺的組別表現得一樣差,且工作效率在實驗的過程中持續下降。
針對發生第二點的「完全沒反應」狀態,丁吉斯發現了「微睡眠」這件事。所謂的微睡眠是指在本人毫無自覺的極短時間,大腦無法吸收外界資訊的狀態,不同於完全睡著的「打瞌睡」。
微睡眠的危險之處,在於那短短的幾秒可能會發生車禍等重大的意外。已知微睡眠是因為持續的慢性睡眠不足引起,具體地說,如果平常的睡眠時間不到七小時,就會引起微睡眠的症狀。
至於第三點,則顯示慢性的睡眠不足將導致工作表現與「徹夜不眠組」一樣差,而且如果一直處於慢性睡眠不足的狀態,工作效率將繼續惡化下去。
• 文章摘自莫克文化, 黃川田徹 著《擺脫鼻塞、打呼、睡不好的「鼻呼吸」:日本鼻科權威醫師30年實證,戒掉用嘴呼吸,讓你增加深度睡眠、一夜好眠!》一書。
日本鼻科權威黃川田徹醫師,三十年來,治療超過14,000人的鼻塞,發現很多健康問題,其實是因為我們忽略了「用鼻子呼吸」的重要性。
作者透過最新醫學研究和超過三十年的看診經驗,發現睡眠品質與鼻子呼吸是否順暢息息相關。因為鼻塞而來看診的患者,高達七成都有睡眠障礙的問題;而治療鼻塞後,有八成患者的睡眠品質都獲得了顯著改善。
更多《擺脫鼻塞、打呼、睡不好的「鼻呼吸」》資訊
責任編輯/林彥甫
58歲的王小姐平時有使用荷爾蒙藥物,因工作關係需長時間久坐於電腦前,近期又因出差搭乘多次長途飛機,返國後她發現左小腿腫脹、疼痛,還伴隨發熱與緊繃感,就醫檢查竟確診為深層靜脈栓塞(DVT),也就是血管內出現血塊堵塞的情況。醫師指出,若未及時治療,恐將演變為肺栓塞,後果不堪設想。
國泰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劉怡均表示,深層靜脈栓塞指的是血栓形成於深層靜脈,阻塞血液回流後造成靜脈血管發炎及患側肢體腫脹,較常見於下肢(小腿或大腿)的深部靜脈。典型症狀包括:單側下肢腫脹、疼痛、皮膚變色或發熱,如果沒有妥善治療,可能導致肺栓塞等危及生命的併發症。
「久坐、肥胖、長期臥床或有家族史者,最需要當心!」劉怡均說明,以下是深層靜脈栓塞的高風險族群:
長時間飛行或乘車(超過4小時)
60歲以上高齡者
肥胖族群
手術後或長期臥床者
有家族血栓病史或凝血功能異常者
癌症患者
使用避孕藥或荷爾蒙療法者
劉怡均說,雖然台灣深層靜脈栓塞的發生率相較西方國家較低,約每年萬分之一,但實際數據可能被低估。
劉怡均強調,深層靜脈栓塞常見症狀多發生於下肢,以下3大警訊不可輕忽:
單側小腿或大腿突然腫脹
疼痛或壓痛感,行走或按壓時更加明顯
局部皮膚發熱、泛紅或變色
劉怡均提醒,若血栓脫落並移動至肺部,恐引發肺栓塞,進而出現呼吸困難、胸痛、暈厥等症狀,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猝死。一旦出現上述情況,務必立即就醫。
劉怡均提到,深層靜脈栓塞在治療上分為急性期及非急性期。急性發作期的第一步是啟動抗凝血藥物治療,如口服或注射型抗凝劑,用以穩定血栓、避免擴大與脫落;若病人血栓範圍大、出現缺血症狀或藥物效果不佳,需進一步進行導管溶栓、血栓抽吸或植入靜脈過濾器等血管介入治療。
劉怡均提醒,上班久坐族、暑假在家長時間玩電腦,或出國旅遊搭乘飛機超過4小時者,都是深層靜脈栓塞高風險群,建議日常生活做到5件事可預防:
每小時起身活動一次:簡單走動、踝部轉動運動皆可幫助血液循環。
多補充水分、避免脫水:過於乾燥或酒精攝取會增加血液濃稠度。
避免翹腳、雙腿交疊:避免壓迫靜脈。
穿醫療級壓力襪:有效預防下肢血液滯留,建議選用踝部壓力30~40毫米汞柱的膝下長襪。
高風險族群需諮詢:可詢問醫師是否預防性用藥。
劉怡均補充,深層靜脈栓塞患者在急性發作後,常因靜脈高壓而引發慢性靜脈功能不全,引發下肢靜脈曲張、疼痛等症狀,在站立或行走時特別明顯,復健治療上應降低行走時的靜脈壓力,以減少組織損傷與不適。此外,適當的運動訓練也可幫助症狀改善,有助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
《優活健康網》為台灣極具專業權威性的健康知識平台,擁有完整醫療記者與編輯群,提供最正確的就醫認知與醫療知識。
【Uho優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
【Uho優活健康網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uhofbfans/
隨著我們年紀增長,是否有發覺肌力在逐漸衰退?因此,許多人會透過重訓來增加肌肉力量。但是,在日本一位奧運滑雪選手葛西紀明曾提出不同看法。他認為,我們必須要讓肌肉先柔軟,否則再怎麼運動都是徒勞無功。因為柔軟度和肌力同樣重要,要找回身體柔軟度,不僅預防運動傷害且更有助於對抗老化。
幫你照鏡子時,是否發現多了根白頭髮、或是臉上皺紋越來越多,這些是外表老化的訊息。此外,照些訊息在日常生活中,也慢慢透露出身體機能衰退。像是可能踩空次數增加,或是走在平路腳卻突然扭到,其實改善柔軟度就能改善這些狀況。奧運滑雪選手葛西紀明表示:「曾遇過中年人想穿褲子,卻在腳抬起來時,就一屁股跌坐在地板上。大部分的人會覺得可能是肌力不足,但卻沒有人考慮到柔軟度的問題,也有可能是柔軟度不夠,才無法將腳穿進褲管中。」
柔軟度好的人能活動自如、體態優美,柔軟度不好的人關節活動範圍會受到限制。影響一個人柔軟度的因素有:肌肉、肌腱、骨骼、皮膚、脂肪、結締組織的構造與組成等。然而具有比較良好的柔軟度,可以使我們運動時更有效率,以及提升運動表現,在運動過程中,也能避免運動傷害的發生。根據許多專家研究發現,目前發現有相當多的下背痛病例與柔軟度較差得人有關,因此,具有較佳的柔軟度除了可以避免運動傷外,也可以使平日生活免於下背痛的困擾。
提升柔軟度的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靜態的伸展,另一種則是動態的伸展運動。靜態伸展是指不發生上下或來回且不急的用力伸展,而在伸展位置停留一段時間,而動態伸展是指上下或來回且急動或主動的運動,而且在最後伸展位置時不做停留。 一般來說,如果要增加柔軟度,建議採用靜態伸展,因為靜態伸展沒有組織傷害的危險,且消耗的能量較少,能具有避免或消除肌肉緊張或酸痛的效果。但是,過度的柔軟度容易發生傷害,像是關節有習慣性脫臼、無力等狀況,然而伸展運動與柔軟度的關係密切,透過身體不同部位的伸展運動,可以增進身體各部位的柔軟度。根據許多專家建議,瑜伽這一項運動是非常適合增進柔軟度的運動,許多運動員也非常喜歡在賽前及賽後透過瑜伽動作來伸展。
資料來源/Mighty Fighter、HEHO健康網
責任編輯/妞妞